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基层卫生院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门诊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从我卫生院门诊部于2012年8月到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抽取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依照抽签的方式随机给予其中60例患者卡托普利治疗(A组),另60例给予牛黄降压丸治疗(B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并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结果通过相应治疗,在总有效率上,A组为83.3%(50/60),B组为71.7%(43/60),甲组显著高于乙组(P〈0.05);相比治疗前,两组在治疗后的舒张压以及收缩压上均得到了改善,而在改善幅度上,A组要好于B组(P〈0.05);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层卫生院门诊高血压患者来说,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以及较好的服药依从性,价格实惠,值得推广。

  • 标签: 基层卫生院 卡托普利 门诊高血压病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及时行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3例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及时的气管切开术,观察术后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没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3例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4%;2例死亡,死亡率为8.70%。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37.5±6.1)分和(21.9±5.2)分。结论颅脑外伤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中及时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的救治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 标签: 颅脑外伤 脑出血 气管切开 应用价值
  • 作者: 徐雯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心血管疾病
  • 创建时间:2022-09-07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1期
  • 机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400000
  • 简介:目的:研究在肺静脉高压患者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右心功能的价值与效果。方法:在2021年04月-2022年04月期间,从我院随机选择100例于我院进行肺动脉高压检查的患者(实验组),选择同期的100例健康受检者(参照组),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右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右心功能相关指标(RVEDA、RVESA、RVFCA以及Tei)同参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相关指标(LVESV、LVEDV、LVEF、Am、Sm、Em以及CO)中,两组仅有LVEF和CO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静脉高压患者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右心功能,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有效的显示心肌功能受损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高压;超声心动图;左右心功能;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胺碘酮转复2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发作快室率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先静脉注射胺碘酮负荷量3mg/kg,10~15min内注入,后以维持量1.0~1.5mg/min静脉泵入,15~30min未转变的且室率仍快的患者追加一次胺碘酮1.5mg/kg,转复窦性心律后停用。结果静脉负荷量内均未转复窦性心律,当累积量达210~450mg19例(86.36%)转复窦性心律,550~700mg3例(13.63%)转复窦性心律。总有效率100%。结论应用小于推荐剂量(5mg/kg)胺碘酮静脉注射并给予持续静脉泵入转复急性发作房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急性心房颤动 静脉注射 转复 胺碘酮
  • 简介:目的评价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albumin,IMA)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疗价值。方法选取4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于入院后30min内及治疗一周后测IMA及肌钙蛋白I(troponinI,TnI)、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MBisoenzymeofcreatinekinase,CK-MB)浓度,并与40例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前IMA浓度低于对照组,TnI、CK-M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20±12.30)U.mL-1vs.(77.50±12.10)U﹒mL-1,P〈0.05;(2.10±0.12)ng.mL-1vs.(0.03±0.01)ng.mL-1,P〈0.05;(62.33±8.58)U.L-1vs.(9.60±6.85)U.L-1,P〈0.05];治疗一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A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灵敏度为97.62%,特异度85%。结论检测IMA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缺血修饰白蛋白 小儿
  • 简介:目的研究球囊压撬法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1月~2017年7月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68例进行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介入方法,观察组使用球囊压撬法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及总手术成功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球囊个数及手术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为82.35%,较对照组的58.82%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和总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球囊使用个数及手术费用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5.88%vs.23.53%,P〈0.05).结论应用球囊压撬法对冠脉分支病变实施治疗的疗效较好,能提高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安全性较好,在手术遇到困难时还可及时进行介入技术的交换,从而获得满意的介入治疗效果,值得给予推广.

  • 标签: 球囊压撬法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介入治疗 应用
  • 简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directthrombininhibitor,DTI)是一组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而直接抑制凝血酶活性的多肽,它不仅有抗凝血功能,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其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更优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的用途。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 药理作用 生物学活性 临床应用
  • 简介:心脏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是心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遗传性原发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是SCD的两大主要病因。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在SCD相关疾病急性期的抢救还是在后续的治疗和预防上,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是基础的治疗措施。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应用指征、使用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同时新兴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为这一领域带来新的方向与热点,现对SCD相关疾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与进展做简要阐述。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 临床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减少心脏介入术后患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发牛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8月我科141例心脏介入术后患者,观察对其中76例采用循证护理的工作方法预防护理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效果。结果76例患者,并发血管迷止神经反射的4例,均未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结论通过运用循证护理的工作方法,减少了心脏介入术后患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预防了迷走神经反射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判断能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以及工作技能,促使护士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使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 标签: 循证护理 心脏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新进路-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婴儿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技术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拟行心脏外科手术1个月~1岁婴儿100例,选择右侧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Seldinger法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总穿刺成功率97.00%,一次试穿成功率86.00%,进针深度为(O.98±0.30)cm,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100%。颈胸部X线片示:导管尖端位于右房V162例,位于上腔静脉下段38例。无气胸、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动脉三角高位进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应用于婴儿心脏外利于术.具有标志清楚、定位明确、穿刺置管成功率和一次试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特点。

  • 标签: 静脉 穿刺术 婴儿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 标签: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道
  • 简介:阵发性房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高,其相关并发症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消融等方法,临床上均有一定疗效。冷冻球囊消融(简称冷冻消融)效果显著,与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相比,其优越性高,并发症少,前景广阔。现就冷冻消融在心房纤颤(房颤)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1冷冻消融的原理冷冻消融是指通过冷冻能源来进行消融治疗的一种方法。冷冻能源有一氧化氮、氢气、氦气、氧化亚氮等,

  • 标签: 冷冻消融 阵发性心房颤动 膈神经麻痹 心房纤颤 射频消融 氧化亚氮
  • 简介:目的比较低分子肝素(LMWH)与普通肝素(uH)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适合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A组,LMW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LMWH;B组,UH组,即PCI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均应用UH;C组,交叉抗凝组,即PCI手术前用LMWH,手术中应用UH,手术后用LMWH。观察30d内三组临床效果及出血等不良事件。结果c组反复心绞痛发作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脏性死亡、中风、急性及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急性再次血运重建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少量出血患者较A组、B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出血,特别是需要输血的患者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室使用LMWH的A组患者出现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结论LMWH和UH都各有优缺点。LMWH无需监测活化凝血时间,无需静脉持续输注,而UH用药期间需要监测APTT,有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HIT)。应用LMWH的个别患者会出现导管内血栓形成,交叉抗凝临床效果,如反复心绞痛发作较高,在出血不良事件方面也有增加趋势。

  • 标签: 冠脉介入治疗 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
  • 简介:目的探讨评估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压缩"和"灯笼"释放方式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5年10月接受LVIS支架治疗且支架形态发生短缩改变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例(16个动脉瘤),均经全脑DSA检查明确诊断。"压缩"方式指通过操作使LVIS支架长度比标注释放数值短缩超过5mm;"灯笼"方式指瘤颈处LVIS支架直径增宽。计算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并于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结果(1)采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的16个宽颈动脉瘤中后交通动脉瘤8个,眼动脉瘤6个,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M2分叉梭形动脉瘤各1个;瘤颈1.8-8.0mm,平均(3.9±1.7)mm;共置入LVIS支架15枚(1枚支架治疗两个动脉瘤者1例);均采用"压缩"方式释放支架,其中4例(4枚)同时并存"灯笼"方式。(2)LVIS支架术后Raymond分级Ⅰ级栓塞10个(62.5%),覆盖的分支动脉术后即刻均通畅。(3)围手术期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支架置入成功率100%(15/15)。(4)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内支架压缩后金属覆盖率为30.3%-38.5%,平均(35.0±2.8)%。(5)15例LVI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均经全脑DSA随访3-5个月,平均(3.2±0.5)个月,其中14个动脉瘤达影像学治愈(RaymondⅠ级,87.5%),无动脉瘤复发病例。支架覆盖的所有分支动脉无闭塞,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总致残率为6.7%(1/15),无死亡病例。结论LVIS支架通过"压缩"及"灯笼"方式可提高瘤颈金属覆盖率和短期治愈率,同时不影响覆盖的分支动脉。选择适宜病例行"灯笼"方式可能有利于瘤颈处分支动脉的短期保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LVIS支架 颅内宽颈动脉瘤 推拉释放技术
  • 简介: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总的发病率为0.77%,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心房颤动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栓塞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患者脑卒中发病率和病死率成倍增高[1]。目前,基层医院对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仍为药物治疗,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提高心房颤动的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再次入院率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漏服、停药等遵医行为差的情况,

  • 标签: 评估式电话回访 基层医院 心房颤动 遵医行为
  • 简介: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对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筛查和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8月492例新生儿CDFI检查的结果,统计出现的先心病类型及各类型先心病的发病构成比。结果本组资料共检出先心病患者215例,先心病总检出率为43.7%(215/492),占出生总数的11.0‰(215/19480),构成比位居前三位的先心病类型分别为房间隔缺损71例(33.0%),室间隔缺损67例(31.2%),动脉导管未闭54例(25.1%)。结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新生儿先心病病种,CDFI仍是基层医院首选的先心病筛查方法。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新生儿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未实施精细化管理前的90件手术器械,以及实施实施精细化管理后的90件手术器械,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对比的内容包括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包布质量合格率以及手术器械洗涤质量评分及包装质量评分。结果与精细化管理实施前相比,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之后消毒供应中心的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包布质量合格率均显著提高,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施了精细化管理之后消毒供应中心的手术器械洗涤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均显著提高,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的应用能够显著地提高手术器械清洗合格率、功能完好率、包布质量合格率,手术器械洗涤质量评分、包装质量评分,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器械 消毒灭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护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缺陷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将150例剖宫产瘢痕缺陷患者分为3组药物治疗组、超声监控下宫腔镜手术组和非超声监控下宫腔镜手术组。对各组患者诊疗后,对比诊疗时间并对各治疗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诊疗时间上,两手术组较药物治疗组显著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组月经持续时间、月经恢复时间、流血量、较手术组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手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监控在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缺陷手术中有明显的辅助引导作用,可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基础上,缩短诊疗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宫腔镜手术 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超声监护
  • 简介:目的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进行心脏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探讨BJVC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BJV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结果BJVC重建右室流出道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24个月,患者心悸、气促消失,活动耐力明显提高,心功能恢复至I~Ⅱ级,超声检测发现15例置入的管道通畅,无扩张,未见血栓形成,瓣叶活动良好,无明显反流,肺动脉跨瓣压差不大,吻合口无狭窄。结论BJVC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的重建可获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颈静脉 带瓣管道 右室流出道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控制肺静脉释放法(双盘张开顺序法)操作技术经验在常规方法无法顺利堵闭的小儿房间隔缺损(arterialseptaldefect,ASD)病例中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作用.方法当遇到房间隔缺损较大,边缘条件不佳时,应用改良控制肺静脉放置双盘装置封堵器法堵闭儿童ASD病例182例,男70例,女112例,年龄2~14(3.8±1.6)岁,体重9~48(22±11)kg.释放封堵器时先将左心房伞在左上肺静脉轻轻伸出,在左心房伞受肺静脉血管限制未完全张开时,迅速将右房伞在右心房侧打开,使左心房伞受重力和牵拉作用自动滑入左心房张开,左、右心房伞在房间隔两侧迅速成型站稳.堵闭术后1,3,6个月和1,3,5年进行持续临床追踪及随访,用超声复查.结果采用改良方法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为98.4%(179/182),而改良前组成功率为68%(11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超声复查:肺静脉最高流速术前为:(0.5±0.2)m/s,术后:(0.6±0.2)m/s(P>0.05),堵闭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病例术后X线胸片无肺淤血改变.结论本项技术改良能明显提高介入治疗小儿ASD操作成功率,扩展手术适应证.未发现肺静脉梗阻等并发症.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