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影响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起源和早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劳伦斯是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从劳伦斯对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道德体系"的批评入手,阐述了劳伦斯的小说道德理念及其"血性哲学"、"血性生命"和"菲勒克想象"的含义,以及劳伦斯小说观的生成背景和洛扎诺夫对其后期创作的影响,指出劳伦斯独特的小说观的形成他对俄罗斯作家的阅读和批判是分不开的。

  • 标签: 俄罗斯影响 智性交锋 道德体系
  • 简介:本文借用叙事空间理论的观念,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结合记忆问题,对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赫索格》的叙事方式、特点以及叙事方式在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剖析。在由大量书信和记忆并置构成的文本空间中,贝娄展现了小说主人公在地志空间中的旅程,他在社会空间中的成长和体验,刻画了一位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反思美国社会和西方文明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

  • 标签: 索尔·贝娄 《赫索格》 书信 记忆 空间
  • 简介:美国后现代作家多克托罗善于运用各种杂糅手法打破历史和现实的界限,对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有力抨击。本文从历史事件和虚构事件的巧妙杂糅、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的身份杂糅、人物命名杂糅的历史影射三个方面探讨了多克托罗在《皮男人》中将历史虚构杂糅的后现代叙事特征。作者通过对种族、性别、阶级歧视问题的关注以及对“阿波罗号登月”这一历史事件的“去神秘化”,旨在揭示现代社会中行为的表演性、话语的虚假性以及权威的压抑性。

  • 标签: 多克托罗 《皮男人》 历史 虚构 杂糅 去神秘化
  • 简介:追求和谐恬淡的内心世界,重返朴实率真的诗歌艺术,回到古典,回到天人合一的雄浑境界,重新树立诗歌汉语言的地位和尊严,重新让诗歌成为中国当代人的精神信仰,是新世纪诗人们不约而同的诗歌追求。

  • 标签: 诗歌 困顿 回归 和谐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在解读鲁迅《影的告别》时将"影的告别"误读为"‘影’的告别",从而导致对整个文本情感和形象意义把握失准。本文通过对之前解读的辨析,对《影的告别》所塑造的"影的告别"的艺术形象和意义做了重新阐释。

  • 标签: “影”的含义 误读 诗学解读
  • 简介:冒犯语是使交际对象或言语涉及对象感到恐惧、羞耻、愤怒、尴尬、不适等的语言或言语表达。冒犯语分为诅咒型、贬损型、称谓型、揭露型等四类。作为一种行为,其工作机制是通过激起被冒犯者的消极心理反应而获得消极快乐。

  • 标签: 冒犯语 类型 工作机制
  • 简介: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建安文学,千载而下,令文人骚客欣羡不已。他们或考订、或整理、或写序题辞、或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贵遗产。1949年后,学者们沿着刘师培、鲁迅等先生所开创的新路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建安文学研究呈现出新气

  • 标签: 建安文学 文学研究 建安时代 建安七子 曹操 曹植
  • 简介:<正>一我寓居的这座小城史书上称为曹州府,隋唐以降,这里予人的印记是:随处都是高一头、阔一臂、横眉竖目的响马。清人写有一本书《地理辨惑》,在世间声色颇著。书以答问的形式解释这片硬气的土地:大凡名都巨邑风水之区,一

  • 标签: 横眉竖目 菊与刀 一本 暮色苍茫 代子 挺身而斗
  • 简介:在托马斯·品钦的《V.》中,以符号V.的繁衍扩散为特征的离散结构暗示出历史阐释的熵化,凸显了历史的问题性和叙述的盲点。每一章的叙述人是谁?叙述人从哪里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否可靠?V.的多义性叙述视角的分化是否有着逻辑上的关联?《V.》的隐喻结构和历史探索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具有怎样的意义?本文拟从隐喻结构叙述视角之间的关系入手,挖掘V.的象征意义,贴近作者的历史关切。

  • 标签: 托马斯·品钦 《V.》 隐喻结构 叙述视角
  • 简介:《古典文学知识》第200期快要出版了!这本薄薄的小开本刊物,既非C刊,更非“一流期刊”,为何能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青睐?从该刊创刊开始,我就是其忠实读者。读着读着,我又成为其作者。我相信该刊的作者队伍中,有许多人同样经历了从读者变成作者的过程。当然,变成作者之后,我们仍是该刊的忠实读者。

  • 标签: 古典文学知识 作者队伍 手册 导游 游记 世界
  • 简介:据统计,我国的“老字号”正以每年5%的速度消亡,有80%以上的“老字号”都在新经济条件下面临着经营危机。恒源祥却在这股大潮中逆流而上,从苟延残喘的国营小店壮大成为全国最大的绒线产销企业。八十载羊共舞,书写的是一个绒线王国的神话。

  • 标签: 恒源祥集团 上海 “老字号” 中国 经营管理 绒线产销企业
  • 简介:本文通过剖析《喧哗骚动》的重要角色凯蒂的人性发展以及美国南方传统观念对人性的扭曲抑制,揭示福克纳主观表述客观表征的矛盾。虽然凯蒂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但是作者并没有让她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通过几个兄弟的眼光来再现她,这种叙述手法策略不仅很好地说明了凯蒂“影子式”人物的地位,而且也暴露了作者福克纳本人的南方意识传统观念。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凯蒂形象 福克纳 人性 女性化 叙述手法
  • 简介:<正>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的第三部分中,马克思批评自称为“新山岳党”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抛弃革命群众时指出:“山岳党一退出议会会场,就失去了力量,正如安泰一脱离自己的母亲即大地,就失去了力量一样。山岳党人在立法议会会场内是参孙,而在、爱好和平的民主派、厅堂里就成了普通的庸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55页)。

  • 标签: 资产阶级民主派 阶级斗争 法兰西 党人 立法议会 力士参孙
  • 简介:在日本作家中岛敦的作品研究中,向来都是把和作为"古俗"系列、把作为单篇独立.然而三部作品的主要材料都来源于的后半部,可称之为"左传类故事".三作品中历史事件的发生时代、地点及孔子的关系,情节的紧张突发性特色,主人公的性格背景及其命运的悲剧色彩等等,恰恰标志着中岛创作走向的流变,以及他文学创作真实用意的流露.

  • 标签: 中岛敦 小说 创作流变 《左传》 日本作家 文学评论
  • 简介:<正>戴望舒是三十年代我国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他从1926年在同人刊物《璎珞》上发表处女作《凝泪出门》,到四十年代下半期出版第四本诗集《灾难的岁月》,留下的诗作不足100篇,作品并不算多;内容多为自己伤感、寂寞、愁怨等情怀的抒发,虽也曲折地反映了诗人黑暗现实的矛盾,但具有革命倾向、进取精神的毕竟是少数。但在艺术上他却是个不倦的探索者,创造性地吸收、融化西方现代派尤其是法国象征派的艺术精神,给诗坛带来了生气活力,乃致三十年带初一个现代

  • 标签: 进取精神 戴望舒 法国象征派 主观感觉 三十年代 西方现代派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的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在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正>十七世纪,以中国和法国为代表,在东西方形成了两个古典戏剧的高峰。中国清朝初年的传奇《桃花扇》和法王路易十三时代的《熙德》,即是各自的代表。它们以独特的悲剧美学价值成为东西方戏剧史上的“双璧”。这两部悲剧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但

  • 标签: 悲剧美 悲剧冲突 十七世纪 悲剧主人公 高乃依 影响关系
  • 简介: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描写的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典型战例。古往今来,歌咏赤壁的文学作品激动人心,《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就引用了李白的《赤壁歌送别》前四句(略有改动),李诗原句是:

  • 标签: 三国演义 蒲圻赤壁 赤壁之战 文学作品 诸葛亮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