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转型,这是认识21世纪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最重要的关键词。在21世纪,全球经济、政治发展模式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模式、人们有关战争与政治、战争与和平关系的观念,都将发生转型式的新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将与世界转型进程同步,在经济、政治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价值观、国际观等方面转型。中国转型不但是世界转型的一部分,也是世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世界转型的性质、方向与总进程。鉴于转型是21世纪大趋势,中国须适应世界转型大趋势,及时调整发展模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以至价值观念,制订相应的国家大战略。本文在分析世界及中国的转型趋势、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中国为适应世界转型趋势所应采取的国际战略,尤其主张中国应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发展模式,以及调整国际观和国际政治观。

  • 标签: 世界转型 中国与世界 国际战略 大战略
  • 简介:一些国家在由非民主体制向民主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暴力与冲突。由于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新政府的信誉与合法性因此受到质疑,从而损害了民主转型的前景。阿富汗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特别是2009年的总统大选表明,恶劣的安全状况已经影响到民主的运作和信誉,这体现了一个困扰许多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的困境:没有人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民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很容易在一种失序、动荡的过渡期中反复纠缠,民众的不安全与无效的政府成为一对相互催生的恶瘤。西方的武力干预容易推翻一个旧政权却很难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新政权,其造成的权力真空加剧了人的安全与民主转型之间的紧张。民主的价值不容否定,但民主应该在一个稳定的安全基础上去构建,无视人的安全去追求民主,可能反过来有损于真正的民主进程。人的安全视角表明:安全在价值序位上是高于民主的,也是民主生成的前提性条件;有一个能够保证人的安全的有效政府,是国家顺利实现民主转型的关键。

  • 标签: 安全 民主转型 人的安全 阿富汗战争
  • 简介:2016年初的“吴胡之争”再次点燃关于“中国外交转型方向”的争论。导致争论的原因不仅在于学界与政界对“转型方向”无法达成有效的共识,更是在中国外交的转型中所遇到挑战与困境。然而.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与近几年兴起的“本土化”理论虽然有助于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问题.但都过分注重“体系层次”的因素,从而忽略“单元层次”的原因。因此.本文试图以“体系一单元”的双层结构解析中国外交转型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尝试提出“选择性强硬”外交战略可能是突破转型困境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国外交 转型困境 结构性压力 海权争议 选择性强硬
  • 简介:随着2003年10月东盟安全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启动,东盟框架内的东南亚多边防务合作迅速兴起,这推动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出现东盟化和规范化的重大转型。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东盟化主要体现在东盟防长会议和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相继启动,并不断向东盟制度化和务实行动化发展,形成区域、跨区域的多层次互动和第一轨道、第二轨道多轨并行的“东盟中心性”区域防务合作架构。东南亚多边防务外交的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基于区域治理“东盟方式”的组织规范和区域安全治理“综合安全方法”的安全规范,形成一套特色鲜明并与多边防务务实合作及具体行动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包括不结盟、不干预、非武力、非强制、无约束力、协商与共识决策以及非传统安全和民生导向等,推动了更务实的“东南亚防务模式”的形成。

  • 标签: 防务外交 东盟方式 综合安全方法 东盟化
  • 简介: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主框架 框架转型 抗议周期
  • 简介:2017年11月25—26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联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珠海举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世界秩序转型与区域治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世界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全球化与区域治理”“‘一带一路’与区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与区域治理”四项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 标签: 国际政治研究 区域治理 世界秩序 年会综述 高校 转型
  • 简介: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第六届海外人才与中国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湖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武汉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和华中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经济转型 海外人才 海外智力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 简介:19世纪孟加拉地区毗湿奴教派女修士文化活动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印度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明显变化.毗湿奴教派女修士的文艺表演虽多以宗教为题材,却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虽歌颂宗教神祗和英雄,却借此表达妇女的痛苦,虽有宗教外衣,却不乏叛逆色彩.其文学创作、表演内容、社会含义,远远超过了宗教的意义.

  • 标签: 19世纪 孟加拉地区 毗湿奴教派 女修士 印度教 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