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结合中国国情、契合中国需要、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此进程之中,中国相继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伟大胜利。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科学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从何而来、何以可行、向何而去的现实问题,就需要从价值维度的价值客观性与价值主观性的相互融合,从历史维度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双向作用,从认识维度的前进规律与曲折规律的协调共生,从实践维度的共产党为主导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等四个维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百年流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百年 流变 维度 哲学观照
  • 简介:<正>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关头,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程,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现状,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过去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论述已经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察过马克思主义中国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实际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 困境 历史与现实 社会理想 历史关头
  • 简介:本文试图探索如何将女性主义的哲学概念“关怀伦理”(theethicsofcare)与福柯的概念“自我关怀”(eare—for—the—self)综合在一起,为“承认”的伦理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期望借此来减弱激进的平等主义或者市场的自由主义带来的社会破坏和道德危害倾向,从而在市场背景下丰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马克思曾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而如何推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协同发展,仍旧是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问题。在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思考途径出发,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艰难的辩证关系,寻求双方各自积极的一面,最终推动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承认 关怀 辩证法 和谐辨证法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通过该学科博士生导师的科研成果类型、专业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分类统计分析可知,从事该专业教学和研究相关教师及研究人员在知识背景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研究方向集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基本经验和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等方面。然而,该学科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队伍有待进一步整合,学术传统尚未形成,学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学科建设上尤其不能简单地诠释党的历史理论和创新理论,更不能与党史、党建学科雷同,混淆学术研究与一般性宣传的关系。事实上,该学科基本研究取向是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该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中国国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近代世界史。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科 中国化 博士点
  • 简介:作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终极理论抱负,就是要建立一整套具有很大包容性的阐释体系,即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历史"是他要实现这一理论抱负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剖析传统历史主义的困境的基础上,詹姆逊提出了三个依次增大的同心框架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体系的包容性、灵活性。这对于我们把握詹姆逊的思想轨迹,认识、评价其思想特点,乃至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对于我们建立和完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美学体系,对于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 标签: 詹姆逊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历史化 历史主义的困境 同心框架说
  • 简介: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始终坚定不移的,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如何结合的问题却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都缺乏深刻的了解。延安时代毛泽东深刻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命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进程走了一段曲折的路。党在总结教训、拨乱反正之后,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总结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和实践的结合,结合是关键。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结合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 简介:比利时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工人党等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群众实际相结合,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并在宣传主体的影响力、受众群体的数量、思想行为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从宣传主体的培养培训、传播方式等方面深入挖掘比利时马克思主义大众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比利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启示
  • 简介: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中,内含着两个密切联系的'四个现代',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主要是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现代,而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则主要是社会层面的现代。毛泽东关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的思想与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的思想,均具有丰富的内容,并且指导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毛泽东两个'四个现代'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事业,仍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社会主义 “四个现代化”思想
  • 简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的毛泽东,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业进程,也对"一五"期间中国资源型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毛泽东工业思想及其实施推动着资源型城市的演进、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决定着资源型城市的演进路径、工业体制的思想规定着资源型城市演进的模式。这些影响在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

  • 标签: “一五”期间 毛泽东 工业化 城市化 资源型城市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的目标要求,他强调要通过建立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关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的具体措施,他着重提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形成双轮驱动。同时,他还特别指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需要特别注意的工作方法问题,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严守党的农村政策底线,把握好时、度、效。

  • 标签: 习近平 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 新型城乡关系
  • 简介:政党是现代社会和政治生活的神经中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方位和肩负的使命,正紧紧抓住机遇。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功能调适 政党 现代化 中华民族复兴
  • 简介:广安市武胜县,位于川渝结合部,嘉陵江中下游,辖31个乡镇,幅员面积966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其中农业人口73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狠抓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基础不断夯实。武胜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生猪生产百强县、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县。

  • 标签: 农业农村现代化 武胜县 振兴战略 乡村 嘉陵江中下游 农业产业发展
  • 简介:陈金龙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新机遇》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其一,新时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了新动力:新时代意味着新特点,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催生新实践,新时代意味着作用空间的拓展,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时代的理论诉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提供新动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 主要表现 意味着
  • 简介:(《江淮论坛》1985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即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 标签: 江淮论坛 人类社会 革命变革 思维领域 人类认识史 社会历史领域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无疑都非常重视理论的大众,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概念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明确,从雏形到成熟,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探索、提炼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是其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是其明确提出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其不断深化阶段;改革开放以后至今是其创新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厘清这四个阶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的内在机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形成 发展
  • 简介: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研究尽管成果丰富,但是从中国语境来看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问题。立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放眼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世界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范式对社会批判理论进行批判性研究,阐明它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澄清它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法兰克福学派研究的迫切任务。这样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语境 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简介:在当代全球的发展态势下,人类历史运动的格局似乎造就了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因而学界有人对马克思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演进理论提出了质疑与非议,认为它是一种线性的历史观。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社会演进理论并非是一种线性历史观,恰恰相反,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演进的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全球发展所提供的社会现实运动不是否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客观依据,而是社会形态理论在当代的客观验证。

  • 标签: 全球化 社会形态 社会演进
  • 简介:瞿秋白不仅是第一个在中国传播苏俄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以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重要思想资源,以中国的现代化为主题,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国形式、中国内容和中国原则,鲜明地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这一特色经过李达和毛泽东的改造和发展而凝炼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而瞿秋白所阐发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中的重要一环。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传播 创新 瞿秋白 辩证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