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古田柰是福建省名、特,优水果之一,是我县农民群众发财致富的好门路。近几年来有许多县(市)大力发展柰树,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我县到1996年底种植奈达5.1万亩,但在发展中遇到不少问题,例如柰果树的大小年问题,不育果问题,低温冷害和病虫害等,我局经过两年试验,得出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结论,对于我县奈的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气象条件分析 油柰 座果 种植面积 低温冷害 高产稳产
  • 简介:引言“东风暴雨天气”是指7—9月份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的偏东气流中,由东风扰动造成的突发性暴雨天气。东风暴雨天气是一种中尺度天气现象,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但它们并非是随机发生和分布的,而是在一定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和发展的。诊断分析可揭示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特征,从而为该类暴雨的分析和预报提供物理依据。本文对8例影响浙江的东风暴雨天气过程(最大1小时雨量达20mm且24小时内雨量达80mm以上)进行了诊断分析,以了解这类暴雨天气的环境场特征及产生暴雨的物理机制,进而建立合成的概念模式,可在0—24小时展望预报中参考应用。

  • 标签: 东风暴雨 环境场特征 合成分析 风扰动 中尺度 云顶温度
  • 简介:利用1960—2013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60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采用天气学和物理诊断方法对暴雨发生过程中多个时次的环境场与物理量场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大暴雨天气是极地、西风带、副热带及热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低层冷式切变线带动极地冷空气从偏北路径入侵辽宁地区,西风带短波槽东移使低空急流加强,诱发地面辐合线锋生触发辽宁地区大暴雨。辽宁地区大暴雨的落区、强度与低空急流和冷暖空气的路径、强度密切相关;水汽条件和热力条件是产生强降水的基础,动力抬升条件是降水强度的决定因素。环境场和物理量场的合成分析揭示了辽宁地区大暴雨的共性,可为辽宁地区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大暴雨 环境场 物理量场 合成分析 影响系统
  • 简介:利用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辽宁14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地面气象站点监测数据,对辽宁省细颗粒物污染时空特征以及气象因子对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据此进行类分区。结果表明:辽宁城市PM2.5浓度变化的季节性差异明显,呈冬季高、春季次、夏秋低的总体特征;辽宁全境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中部平原地区为最高、两翼丘陵较低、东部沿海最低;根据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散点图及Spearman相关系数,辽宁城市可分为4种类型,即辽东半岛型(I类,包括丹东、大连、盘锦、营口)、辽西山地型(II类,包括葫芦岛、锦州、朝阳、阜新)、辽东山地型(III类,包括本溪、抚顺)、辽中平原型(IV类,包括铁岭、沈阳、辽阳、鞍山),4类城市的PM2.5浓度依次递增,且冬季最为明显;PM2.5浓度与气温、水汽压、相对湿度仅在冬季均呈正相关,但I、II类城市在春季呈正相关,IV类城市在春、夏两季也呈正相关;与风速在冬季均呈负相关;与气压的相关性不明显。

  • 标签: PM2.5浓度 空间聚类 气象因子 相关性
  • 简介:2003年古田县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天气,6~8月份,干旱天数长达80多天,其中7月8-27日连续无降水天数长达20天,三个月日平均降水量仅为2.13mm,日平均气温为27.6℃,日气温达35℃以上有45天。面对如此剧烈的干旱天气,古田奈的形态和理化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下浅析2003年夏早对古田奈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将来建立奈产量和品质预报模式提供一点理论依据。

  • 标签: 油奈 品质 产量 平均降水量 日平均气温 夏旱
  • 简介:从热量,水分条件及生育期不利气候因素分析了彬县旱塬地区膜上麦套种杂交葵的气候生态适应性,提出该地膜小麦套种杂交葵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6月15日,并提出了主要载培技术,可用以指导同类地区的生产实际。

  • 标签: 地膜小麦 杂交油葵 套种 气候适应性 播种期 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