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例:患者,男,42岁。因“疑人害己、行为紊乱一月,总病程9年”于2016年11月8日第4次住院。入院诊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先后尝试氯丙嗪、利培酮、奥氮平、丙戊酸钠等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均欠理想。此次入院前一直服用氯氮平及奋乃静治疗,最大日剂量各为450、26mg。精神检查:存在明显思维属性障碍,表现为关系、被害妄想、被控制感、思维被洞悉感、思维插入,未引出明显幻觉,且存在思维内容怪异。

  • 标签: 氨磺必利 QTc间期延长1 联合用药 思维插入 被害妄想 被控制感
  • 简介:摘要抗精神病药作为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其不良反应对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优化具有重大意义。在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方面,通常将QTc间期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之一。QTc间期延长可能会导致尖端扭转型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第2代抗精神病药虽相较第1代抗精神病药在安全性上明显提高,但仍需要关注药物相关心脏毒性。本文将汇总和讨论第2代抗精神病药与QTc间期异常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QTc间期延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归纳总结几种常见病因所致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及治疗,让临床工作者对心电图QT间期延长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较早的从心电图上QT间期的异常中识别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及时治疗,从而减少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 标签: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 猝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右美托咪定(DEX)对麻醉诱导前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50例需要行全身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实验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10分钟时按照0.9ug/kg的量注射DEX,常规组患者以相同的速度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CON)。对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3,4,5,6,7,8,9,10分钟的ECG,HR和MAP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分别标记为T0,T1,T2,T3,T4,T5,T6,T7,T8,T9,T10。结果两组患者的QTc值在两组患者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内T4~T10显著缩短,且差异较大,P<0.05;实验组HR值在T6~T10时刻明显小于常规组,实验组内T6~T10的HR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组间与组内的MAP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对麻醉诱导前期QTc间期延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麻醉诱导前QTc间期 生理盐水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慢支者QTc间期延长及死亡率。方法:选择210例慢性患者入院后第一次EKG检查,取QRS波起点和T波最清楚的导联,排除U波的影响,测量Ⅱ导联的三个QT间期和RR间期,取其平均值,据Bazett公式,算出QTc间期,结果:慢支患者QTc延长,与是否合并呼衰或心衰及心肺外疾病无关;与并发肺心病(P<0.05);有关,QTc延长后死亡率(P<0.01)增加,结论:可能慢支患者并发肺心病时,QTc延长,死亡率增加。

  • 标签: QTC间期 死亡率 老年人 慢性支气管炎
  • 简介:近年来,临床实践有许多药物都会导致Q-T间期延长甚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TdP)。本文通过对1979年-2013年国内医药期刊公开报道的药物致Q-T间期延长的个案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了56个病例的一般情况、引起Q-T间期延长的药物、发生时间及转归等,致Q-T间期延长药物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抗心律失常药、抗微生物药、抗组胺药。大部分患者在用药后一个月内出现,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好转。临床医师应正确地认识药物致Q-T间期延长发生机制和易感因素,才能保证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

  • 标签: Q-T间期延长 不良反应 安全用药 文献分析
  • 简介:患者女性,40岁。反复心悸晕厥20年再发1天入院。其父在20多岁时猝死。入院时查体:血压120/80mmHg,心率640:/分,律齐,未闻及杂音,入院后查心肌酶学CTnI均正常。查心电图(图1A)示:Q—T间期延长,为0.58s。入院后给予β受体阻断剂治疗,入院期间反复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图1B)。给予利多卡因及电除颤治疗后稍稳定。临床诊断: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后患者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转上级医院行起搏器加上β受体阻断剂治疗。随访未再发作晕厥。

  • 标签: 延长综合征 家族性 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Β受体阻断剂 除颤治疗
  • 简介:目的:报告QT问期延长综合征患者一例。方法:2010年6月28日,患者因反复晕厥伴肢体抽搐入院,发作时心电监护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确诊为:QT间期延长综合征。结果:室速发作时给予胺碘酮静推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给予补钾、营养心肌、口服比索洛尔等治疗,住院12天好转出院。结论:反复发作晕厥的患者,及时行心电图检查,尽早明确诊断,此病虽然发病率不是很高,但是一旦患病死亡率惊人,应引起重视。

  • 标签: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晕厥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就Cv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方法自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符合本次研究病例纳选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口服Cv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口服帕罗西汀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电解质各项指标值与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组间治疗前QTc间期延长值与治疗后QTc间期延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电解质各项指标值与对照组近似(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QTc间期受常规口服剂量Cv艾司西酞普兰药物影响较小。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症 QTc间期
  • 简介:摘要目的重视医院诊疗服务中药物致QT间期延长风险的评估。方法根据医院目前临床医生的管理现状,并结合实际病例及CNKI数据库收载QT间期的相关资料等,进行综合论述。结果引起患者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因素众多,同时,直接或间接引起QT间期延长的临床常用药物也较多,因此,多因素叠加致QT间期延长的临床病例不是个案。文中病例显示病例猝死与QT间期延长多因素叠加有极其的相关性。由于临床治疗中QT间期延长风险评估专业性较强,在依赖会诊医生解决非专业问题临床的普遍现状下,对潜在QT间期延长患者风险TdP风险的评估尤为重要。结论重视非心内科潜在QT间期延长患者的QT间期延长风险评估,刻不容缓。

  • 标签: QT间期延长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系指原因未明的以Q—T间期延长、先天性耳聋(或无耳聋)、室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性晕厥和偶有猝死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它是一种少见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1/30万,伴耳聋型的患病率约为1.6/100万-6/100万,在耳聋儿童中本征发病率约0.25%-1.00%。本征多见于青少年,女性为男性的2倍。

  • 标签: 先天性耳聋 延长综合征 反复发作性晕厥 室性心律失常 原因未明 少见疾病
  • 简介:患者男性,74岁。因腹泻半月伴全身乏力1周入院。既往有糖尿病史。查体:血压110/60mmHg,一般情况差,老年慢性病容。神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全身皮肤弹性差、心界不大、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两肺无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主要实验室检查:血钾1.83mmol/L、钠144.9mmol/L、氯98mmol/L,空腹血糖8.34mmol/L。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达0.56s。临床诊断:糖尿病伴胃肠功能紊乱,低血钾。

  • 标签: 低血钾 显著延长 胃肠功能紊乱 全身乏力 糖尿病史 老年慢性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间期延长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

  • 标签:
  • 简介:近日,发表在《英国临床药理学杂志》(BrJClinPharma-col、2006Apr;61(4):464-9)上的一篇研究文章认为,Q—T间期延长可能与服用西布曲明有关。

  • 标签: Q-T间期延长 西布曲明 服用 临床药理学 APR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QTc间期诊断的临床效果与特征。方法本次研究的分析对象是123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包括造影阳性组与造影阴性组分别为69例与54例,且通过纳入标准均判定为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并对抽取的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分析其QTc改变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与动态心电图变化等。结果当造影阳性组与造影阴性组患者ST基线较为稳定时期心率会明显降低,当ST段严重降低时则心率也会升高。且造影阳性组的P波ms、PRms、ST段ms、心率次/min、QTms、QTc间期ms明显区别于造影阴性组的各项指标,两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性(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需要高度重视,并选择动态心电图检测关注在QTc间期各项指标的变化,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 标签: QTc间期 冠心病 心肌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联合QTc间期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抽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79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9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发作组与未发作组,比较两组ST段基线时及ST段降低时心电图各项检查指标,并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QTc间期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对心肌缺血发作的预测价值。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79例冠心病患者中,心肌缺血发作34例,占43.04%,45例未发作,占56.96%。两组ST段基线时心电图各项检查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ST段严重低压时两组心率、QRS时限、ST段、P波时限、PR间期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QTc间期、QT指标较未发作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ST段、QTc间期单一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检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与QTc间期检查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段联合QTc间期对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12导联动态心电图 ST段 QTc间期 预测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的影响。方法:选择精神分裂症患者134例,随机分为3组,氨磺必利组(A组,n=48)、齐拉西酮组(B组,n=46)和齐拉西酮合并九味镇心颗粒组(C组,n=40),每组随时间的延长增加剂量,并于入组前及治疗后第4、8周末进行心电图检测,对QTc间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第4、8周末QTc间期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8周末A组分别与B组和C组比较,QTc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氨磺必利、齐拉西酮对QTc间期的影响应受到关注,齐拉西酮合并九味镇心颗粒的影响相对较小。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氨磺必利 齐拉西酮 九味镇心颗粒 QTC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