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又传禽流感!(台湾)台南市归仁一处肉鹅场,去年曾染疫,18日再传肉鹅场大量异常死亡,动保处获报立即派员至现场移动管制并探样送验,21日确诊为新型H5禽流感核酸病毒阳性,已完成扑杀1832只,并进行全场喷雾消毒。

  • 标签: H5亚型禽流感 鹅场 扑杀 台湾地区 喷雾消毒 死亡
  • 简介:我国对禽类禽流感抗体的检测方法大部分都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部门在进行鸭血清检测的监控中发现,严重的非特异性凝集现象会造成检测结果的误判.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对16份鸭血清采用2种不同的血清处理方法并设置3个不同温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温度为25℃,采用血清灭活处理,可以有效祛除鸭血清中非特异性凝集因子,检测出的抗体效价跟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著(t检验P〉0.05).因此,采用研究推荐的最佳试验条件,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鸭血清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检测提供依据.

  • 标签: 鸭血清 血凝抑制 抗体效价 非特异性凝集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H5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特点及基因进化和变异特征,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9年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并分析H5亚型流行情况,随机选取48份(46份来源于环境和2份来源于病例)H5阳性标本进行HA和NA基因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分子遗传特征。结果2014-2019年监测的52 284份环境标本中,检出H5亚型阳性标本1 094份,阳性率为2.09%。遗传进化分析显示,HA基因属于Clade 2.3.4.4.C分支,NA基因主要归属于欧亚谱系H6N6进化分支,HA和NA基因的进化以时间聚类为特点,相近年份流行株聚成一个进化分支。分子特征显示,48份毒株裂解位点呈现高致病性分子特点,受体结合位点仍为禽源受体,但普遍发生S123P、S133A和T156A倾向结合人源受体的位点突变。抗原位点变异主要出现在B、E区,并表现时间分布的特点,同一年份流行株常发生与上一年份流行株不同的抗原位点变异。2017年开始所有毒株出现由氨基酸缺失导致的糖基化位点的增加(140-NHT)。结论广州市禽类市场外环境H5亚型禽流感病毒长期流行,且阳性率占比逐渐升高。测序分析提示,广州市H5亚型禽流感病毒为Clade 2.3.4.4.C分支H5N6高致病性病毒,并且持续进化和变异,特别是普遍出现与人源受体结合能力增强的突变,需加强监测。

  • 标签: 禽流感 流行 遗传进化 变异
  • 简介:[目的]建立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动物模型,探讨禽流感在哺乳类动物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环甲膜穿刺术”经气管注射鸡胚培养的禽流感H5N1病毒(AF148678;ACGoose/Guangdong/11961H5N1)感染恒河猴,观察恒河猴染毒后出现的临床体征,用显微计数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的动态变化,用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动态变化。在染毒后第1天、第3天、第10天和第14天分别剖杀染毒组恒河猴1只,HE染色观察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用病毒分离、免疫组化和RT-PCR三种方法分析禽流感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下降,活动度明显减少,食欲下降,咳嗽,紫绀等,肺部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音。1、病理特点:以肺部损伤为主,伴多器官病变。肺部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先后经历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在肝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观察到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2、病毒侵袭机体的特点:病毒只在呼吸系统中复制,不在呼吸道以外的组织器官中复制;肺内支气管上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是...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恒河猴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 病毒分离
  • 简介:据越南《经济时报》2006年12月25日报道,越南胡志明市百多禄(Pasteur)研究所对2004~2005年问造成越南南方各省人员和家禽死亡的24种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样本的基因密码进行研究,并于最近完全破译了这些病毒的基因密码。

  • 标签: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 基因密码 越南 破译 胡志明市 研究所
  • 简介:目前我国较重视对H5N1禽流感的防控.其免疫密度已高达100%.而对于致病力相对较弱,死亡率没有H5N1高的H9亚型流感则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据最新研究表明,H9N2亚型部分流行株的致病力发生了明显变异,尤其是对肉仔鸡的死亡率可达30%以上,对于产蛋高峰期的蚕鸡.其产蛋率下降幅度可达30%-90%,而且恢复困难,所以本刊特刊发此文,以期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 标签: H9亚型禽流感 免疫预防 流行特点 H9N2亚型 H5N1 产蛋率下降
  • 简介:目的比较了不同遗传背景小鼠对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的致病敏感性,为H5N1禽流感模型制作和机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近交系BALB/c、C57BL/6和封闭群ICR、NIHSwiss和KMSwiss共五个不同品系小鼠。每个品系实验动物30只,分接毒组20只,空白对照组10只,每组雌雄各半。病毒株为A/Goose/Guangdong/NH/2003(H5N1),经测定TCID50为10-4.875/mL。接毒组通过鼻腔接种0.1mL病毒液,对照组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小鼠接毒后连续观察14d,观察记录临床症状、体温、体重变化,对在实验期间死亡和实验14d结束后仍然存活的小鼠均进行组织器官病理取材,进行RT-PCR病毒分离检测、HE染色及H5N1抗原特异性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临床症状:H5N1禽流感病毒能感染五个品系的小鼠,引起呼吸急促等症状和一过性体重、体温下降。②死亡情况:小鼠在接毒后第1天即出现死亡,死亡的高峰期集中在接毒后第3~6天。五个品系小鼠死亡率存在差异,BALB/c为70%,ICR为50%,NIHSwiss为40%,C57BL/6为25%,KMSwiss为10%;③病毒分离:各组接毒小鼠在死亡后均进行了病毒分离,死亡小鼠的肺脏均分离到病毒,其他脏器未分离到病毒。④病理变化:实验期间五个品系死亡小鼠肺脏病理改变相近。大体观:死亡小鼠肺部淤血,呈暗红色,体积增大,局部肺组织实变。镜下观:死亡小鼠的共同病理改变为间质性肺炎,具体表现为肺泡腔及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增生,肺泡隔增宽;肺泡腔中见纤维素性渗出,透明膜形成。⑤免疫组化结果:在死亡小鼠的气管上皮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可观察到H5N1禽流感病毒阳性表达。结论小鼠作为H5N1禽流感病毒模型具有普适性,不同品系小鼠感染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的临床症状、病程和病理变化与人禽流感病例相似。不同品系小鼠的死亡比例有明显差别,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不同品系的小鼠制作H

  • 标签: H5N1禽流感病毒 动物模型 小鼠
  • 简介:2013年3月底,在中国上海、安徽发现了一种新型人感染禽流感——H7N9禽流感H7N9avianinflu-enza)。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至2013年4月17日,全国共报告77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16人。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感染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确诊 死亡
  • 简介:目前很多学者已证实禽流感病毒可引起免疫抑制,进而导致鸡群的免疫失败以及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增高。本试验选用H9亚型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鸡,发现在其免疫器官中仅引起法氏囊部分淋巴滤泡髓质区内淋巴轻度减少,而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均未出现病变,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也未出现明显变化。

  • 标签: H9亚型禽流感病毒 研究试验 免疫器官 鸡群 外周血淋巴细胞 人工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21年我国禽流感相关环境中低致病性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征。方法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设立监测点,开展禽流感相关环境样本的采集、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深度测序和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确定其中常见的H3、H4和H6亚型禽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所和不同样本类型中的分布及病毒变异特征。结果共采集388 645份样本。低致病性H3(0.56‰)和H6亚型(0.53‰)的分离阳性率高于H4亚型(0.09‰);H4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场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和H6亚型病毒在污水样本的分离阳性率高于其他样本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H4和H6亚型病毒南方地区分离阳性率高于北方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月份是病毒最为活跃的时间。致病性相关分子位点的分析显示,H3、H4和H6亚型病毒结合禽流感病毒受体,与致病性增强相关的某些基因位点发生了突变。结论低致病性禽流感H3、H4和H6亚型病毒在活禽市场和污水中具有较高的分离阳性率,3种亚型病毒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季节性,基因特征仍表现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特点。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低致病性 环境 分布 基因特征
  • 简介:本刊讯农业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做好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相关事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地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H7亚型禽流感疫苗的行为,一经发现,坚决依法查处。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发生以来,农业部和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有序应对,及时采取措施,防控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总体形势趋缓,家禽产业发展在遭受严重j中击后开始趋于好转。下一步,要统筹做好科学防控和稳定家禽产业发展两方面的工作。

  • 标签: 农业部办公厅 禽流感疫苗 禽流感防控工作 法制 畜牧兽医部门 产业发展
  • 简介:【摘要】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迭代,人们的阅读和传播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进入“读屏”时代。与此同时,多元化的设计越来越被重视,如今的融媒体设作品不但要有视觉冲击力、感染力、传播力,还要结合新的技术、优质的内容和良好的互动性。

  • 标签: 融媒体 H5 呈现形式 创作要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不同动物来源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为流感环境样本监测工作选择更适宜的检测用红细胞。方法选取2009-2016年我国禽流感环境监测中分离到的不同亚型禽流感毒株,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选用5种动物红细胞(鸡、火鸡、豚鼠、马和绵羊)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动物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及类型,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病毒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4种亚型的28株禽流感病毒。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能与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其余红细胞均出现不能与某些毒株产生凝集的现象;其中1株H9N2(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鸡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1株H1N1(A/环境/山东/76972/2014)和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马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和2株H13N8(A/环境/青海湖/166/2012和A/环境/青海湖/13/2012)毒株与绵羊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在火鸡、鸡和豚鼠红细胞表面可检测到两种类型唾液酸受体α2,3和α2,6,但两种受体表达比例不同;马和绵羊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只检测到表达α2,3。序列分析提示病毒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影响病毒红细胞结合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敏感性最好。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其受体表达及类型会显著影响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凝集反应,同时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变化也会影响病毒与不同红细胞的结合。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红细胞 受体 受体结合区
  • 简介:禽流感危害如果禽流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将可能引发流感大流行,重者致人死亡。自我防护1.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尤其是病(死)禽。2.不要购买活禽自行宰杀,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肉,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畜及其产品。3.生禽、畜肉和鸡蛋等一定要烧熟煮透。

  • 标签: H7N9 畜肉 检疫证明 自我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2016—2018年长沙市人群感染和活禽市场(live poultry markets, LPMs)环境污染H5N6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监测,为防控人感染H5N6亚型AIV提供实验室数据。方法采集2016—2018年长沙市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咽拭子6 909份及LPMs环境样品1 719份,利用实时RT-PCR进行A型、H5H7、H9和N6亚型AIV核酸扩增,并对82份AIV核酸阳性样品进行高通量核苷酸测序,然后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和氨基酸(amino acids, aa)关键位点分析。结果从6 909份病例的咽拭子样品中检出H5N6亚型AIV核酸阳性1份,从1 719份LPMs环境样品中检出A型AIV核酸阳性927份(53.93%),H5N6亚型AIV核酸阳性193份(11.23%)。高通量核苷酸测序获得14株H5N6亚型AIV的基因组序列,aa关键位点分析显示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蛋白连接肽第338~347位出现6个碱性aa,对禽表现为高致病性的分子特征,受体结合位点(receptor binding site, RBS)第238~240位aa(对应H3型流感病毒第226~228位编码aa)为QSG或QRG,受体特征为禽源。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第290位耐药基因位点aa未出现R290K突变现象,对NA抑制剂(达菲/磷酸奥司他韦)敏感;病毒PB2蛋白发生E627K和D701N(I)突变,表明病毒致病力强。结论长沙市人群感染H5N6亚型AIV为偶发,LPMs环境H5N6亚型AIV污染较重,需要进一步加强LPMs环境AIV监测。

  • 标签: 流感样病例 活禽市场 禽流感病毒 H5N6亚型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