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IS合并CP患者,40例IS无CP患者及45例单纯CP患者的,提取细菌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Tannerellaforsythia,T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中间普氏(Prevotellaintermedia,Pi),并比较4种微生物在IS合并CP,IS无CP患者及单纯CP患者中的检出率。结果:IS合并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75.51%,Tf97.96%,Fn91.83%,Pi67.35%,Tf和Fn的检出率显著高于Pg、Pi。IS无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37.50%,Tf32.50%,Fn27.50%,Pi25.00%。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73.33%,Tf91.11%,Fn86.67%,Pi66.67%。IS合并CP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高于CP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S合并轻、中、重CP组Fn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95.83%,1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合并CP组及CP组的中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IS合并CP组Fn的检出率随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 标签: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日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68例患者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对甲硝唑、阿莫西林等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检出有致病菌感染,共分离到259株可疑致病菌,其中牙龈卟啉单胞检出率为44(64.71%)、产黑色素普雷沃检出率为40(58.82%),为分离率最高的致病菌;耐药性情况检测结果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致病菌主要为牙龈卟啉单胞以及产黑色素普雷沃,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致病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齿垢密螺旋体是与牙周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革兰阴性厌氧微生物,在成熟牙菌斑中占比较高。作为生物膜的晚期定植者,齿垢密螺旋体与更早期的定植者及同期定植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些相互作用包括共生关系,以及群体感应分子调控的协同与拮抗作用。黏附与共聚是这些相互作用的基础,由一系列表面分子介导。这种相互作用最终表现为代谢、毒力方面的基因表达改变,以代谢改变为主,涉及多种氨基酸代谢相关酶的上调或下调。本文就齿垢密螺旋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齿垢密螺旋体 共生 群体感应 黏附与共聚 代谢改变
  • 简介:摘要:试验对象从长沙医学院各专业大一到大四学生中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出120名牙龈炎人员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性别各半,平均年龄在19到24岁之间。试验前告知本次试验的目的,方法,原则,试验持续的时间,试验过程中映注意的事项,同时给与所有参加试验的人员一次免费洁牙的权利,遵循自愿原则,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按手印,上报长沙医学院伦理委员会并得到批准。将120位志愿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把受试者随机分配4组;每组共30人(实验组:绿茶漱口液组;对照1组:洗必泰组;对照2组:茶多酚漱口液组;对照3组:溶剂漱口液组),每组男女数目相等。

  • 标签: 绿茶 成年人龈上菌斑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机械治疗同期全身辅助应用抗生素对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generalized aggressive periodontitis,GAgP)患者第一磨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口内牙周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的23例GAg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未用药组[12例,年龄(24.5±3.3)岁]和用药组[11例,(26.5±4.0)岁],未用药组进行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术,用药组洁治后口服阿莫西林和甲硝唑1周,再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和6个月分别进行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和唾液、集合(来源于4颗第一磨牙近中颊侧位点)采集,治疗后2周仅采集唾液。应用PCR方法检测样本中8种牙周致病微生物并对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牙龈卟啉单胞(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坦(Tannerella forsythia,Tf)和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第一磨牙近中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改善,用药组治疗后2、4和6个月探诊深度[分别为(4.21±1.50)、(4.00±1.54)、(3.84±1.89) mm]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分别为(5.29±1.27)、(5.30±1.34)、(4.98±1.36) mm](P<0.05)。用药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治疗后2、4和6个月Pg、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和唾液中Pg、Td和Tf含量(治疗后2、4和6个月Tf和Td的中位数均降为0.0 ng,Pg分别为16.3、59.6和22.4 ng)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未用药组唾液中Td和Tf含量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Td和Tf含量仅在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结论机械治疗同时辅助全身应用抗生素能更好地降低第一磨牙的探诊深度,控制GAgP患者唾液和中红色复合体微生物的含量,疗效可以维持到治疗后6个月。

  • 标签: 侵袭性牙周炎 抗生素 微生物 龈下菌斑 唾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龈出血患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西帕依固液进行治疗,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牙龈出血及抑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接诊的120例牙龈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60例行常规护理措施,设为对照组;另60例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设为观察组。分别于护理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LI)进行评估,并对患者进行依从度的调查。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GI指数(2.15±0.26)、SBI指数(2.29±0.33)及PLI指数(2.08±0.2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6±0.31)、(2.62±0.40)、(2.41±0.3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935,4.929,5.624,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度良好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75,P<0.05)。结论对牙龈出血患者采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联合西帕依固液治疗时可从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干预措施,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牙龈出血病症,且达到了较高的依从度,可推广使用。

  • 标签: 牙龈出血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西帕依固龈液 护理干预 菌斑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排技术在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对80例300颗患牙采用先排后备洞充填的方法进行修复治疗。结果240颗患牙充填后随访3年(回访率为80%),除10颗患牙脱落,无牙龈炎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排技术能有效提高楔状缺损修复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排龈技术 龈下楔状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牙周炎分别采取手工刮治和超声洁治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进行超声洁治,对照组患者(45例)进行手工刮治,并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分别治疗21天、二个月和四个月的两组患者康复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的附着丧失(CAI)、出血指数(BI)、牙周探诊深度(PD)以及菌斑指数(PI)指标均有很大程度的降低,且观察组疗效相对于对照组更突出。结论超声刮治是一种较手工刮治疗效更好的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超声龈下洁治 手工龈下刮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联合喷砂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CP患者72例,以奇偶数为依据将其分为均衡的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将常规治疗给予对照组,超声+喷砂给予观察组,对比组间牙周指数、疗效。结果:经治疗,组间牙周指数对比(P=0.000,0.000,0.000,0.000)。组间疗效对比(P=0.000)结论:CP治疗时选择联合超声、喷砂,疗效显著,可应用。

  • 标签: 龈下超声 龈下喷砂 慢性牙周炎 联合治疗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西帕依固液实施单纯性牙龈炎与牙周炎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抑制情况。 方法 :于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单纯性牙龈炎与牙周炎患者中,选取 4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20 例接受西帕依固液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另外 20 例接受开喉剑喷雾剂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抑制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05);用药前,两组患者的牙菌斑指数无明显差异( P > 0.05 ),用药后当天,两组牙菌斑指数均降低,且组间相比无明显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与牙周健康者(periodontally healthy,PH)群的差异,为牙周病的病因学研究及基于群调控的牙周病新疗法提供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门诊就诊的AgP(AgP组)、CP(CP组)患者和PH受试者(PH组)各10例,根据X线片和口内情况初步预估取样位点后,收集各组并记录各项牙周临床指数,提取样本中的DNA,PCR扩增、构建DNA文库并对16S rDNA测序。最终可成功构建文库并测序者包含:8例AgP患者的18个样本,10例CP患者的31个样本和8名PH志愿者的10个样本。对各组样本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以及群构成进行分析和比较,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细菌与探诊深度的相关性。结果群分析显示,AgP组群的α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门水平,AgP和CP组拟杆菌门丰度[分别为(36.8±7.4)%、(37.2±6.3)%]、螺旋体门丰度[分别为(16.0±5.4)%、(11.8±3.6)%]均显著高于PH组[分别为(27.5±11.2)%、(5.2±4.4)%](P<0.05),而放线门和变形门丰度[AgP组分别为(4.2±3.3)%、(12.9±5.1)%;CP组分别为(6.1±2.6)%、(12.1±4.0)%]均显著低于PH组[分别为(19.3±13.1)%、(23.0±10.1)%](P<0.01);AgP组群中螺旋体门和柔壁门的丰度[分别为(16.0±5.4)%、(1.7±1.2)%]均显著高于CP组[分别为(11.8±3.6)%、(0.7±0.6)%](P<0.05)。在属水平,AgP组群中棒状杆菌属、放线属、Saccharibacteria_norank、月形单胞属、Oribacterium的丰度显著低于CP组,而产线属、Lentimicrobiaceae_norank、Defluviitaleaceae_UCG_011、Family_XI_unclassified的丰度显著高于CP组(P<0.05)。主坐标分析显示,各组样本存在聚类现象。线性判别分析显示,AgP组富集包括螺旋体科等,CP组富集包括拟杆菌科等。相关性分析显示,AgP组中密螺旋体属、Defluviitaleaceae_UCG_011、支原体属、卡氏属、Fretibacterium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正相关(r=0.525~0.750,P<0.05),丛毛单胞科-未分类的属、链球菌属、二氧化碳噬纤维属、奈瑟菌属、普雷沃属、消化球菌属、劳尔属、Bergeyella和放线属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负相关(r=-0.617~-0.490,P<0.05);CP组小类杆菌属、Family_XI_unclassified、卡氏属、消化链球菌属、Pelospora和理研科_RC9_肠组的丰度与探诊深度呈显著正相关(r=0.430~0.533,P<0.05)。结论牙周炎症和健康时其群存在明显不同;AgP和CP的群也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这可能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侵袭性牙周炎 龈下菌斑 微生物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排术对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168颗)缺损边缘位于1-2mm楔状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措施。结果一年后复查充填物脱落者6.41%,继发龋发生者3.84%,边缘性龈炎发生者2.56%。结论应用排线辅助治疗楔状缺损可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排龈 楔状缺损 复合树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排线和推器两种排方法修复楔状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间本院口腔科收治的楔状缺损患者78例,共297颗缺损位于0~2mm内的患牙。根据修复前不同排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排线组43例155颗患牙填充前使用排线排,推器组35例142颗患牙填充前使用推器排。两组均使用可乐丽菲露自酸蚀粘接剂粘接,3MZ250树脂进行充填。随访1年,以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署制定的USPHS直接临床评估系统评估远期疗效。结果楔状缺损修复1年后复查,两组患牙充填体均无脱落。通过对患牙修复体脱落情况、边缘密合度、继发龋、边缘着色、新发缺损、牙龈反应及牙髓反应七个评定指标进行评价,两组患牙修复成功率分别为98.06%、97.89%,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无论采用排线还是推器排修复楔状缺损均可取得满意疗效。建议对边缘位于1mm内的楔状缺损应常规使用排线进行排,而推器对于边缘位于1-2mm的楔缺的治疗可能有较大帮助。

  • 标签: 楔状缺损 龈下 排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菌多肽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及对其主要群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菌多肽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牙周状态(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主要群占比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6.67%,23/30),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周袋深度、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牙龈卟啉单胞、伴放线放线杆菌在牙周细菌总量中的占比[(0.15±0.02)%、(0.011±0.002)%]均低于对照组[(0.20±0.03)%、(0.014±0.00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与对照组(10.00%,3/30)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多肽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效果较好,患者经治疗后牙周状态改善,主要致病菌群占比降低,且联合用药安全性较高。

  • 标签: 慢性牙周炎 抗菌多肽 甲硝唑 牙周状态 龈下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刮治和手工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1年10月口腔科收治入院的慢性牙周炎患者80例临床资料,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超声洁治和手工刮治的方法进行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等牙周指数的变化。结果在牙周治疗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牙周袋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等牙周指数较基线均显著下降(P<0.05),各项牙周指数在两组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洁治和手工刮治一样能够有效地治疗慢性牙周炎。

  • 标签: 超声 手工 慢性牙周炎 龈下刮治
  • 简介:摘要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测定七组美容祛复方药对16种病原细菌、植物病原真菌和皮肤致病真菌的杀菌活性。并采用稀释倍数法检测七组纯中药提取物的最低抑浓度(MIC,mg/mL)。结果表明组方一和组方三对16种试验菌株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组方五和组方七对15种拱试菌株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而其他三组组方抑菌作用效果差。

  • 标签: 美容祛斑 中药 抑菌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刮治和手工刮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效果,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将其在口腔卫生宣教及全口上洁治后一周,对照组施以手工刮治治疗,治疗组施以超声刮治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可知,实验组治疗后的附着丧失(CAL)、牙龈出血指数(GBI)、探诊深度(PD)、菌斑指数(PLI)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手工刮治治疗方法相比,使用超声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能够降低细菌感染与牙龈出血情况的发生,提高治疗有效率了,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超声龈下刮治 手工龈下刮治 慢性牙周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龈下刮治术的操作方式及常见问题。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之间收治的30例牙周病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本组收治的30例患者经刮治后,显效者23例(76.67%),有效者7例(23.33%),故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对牙周病患者行刮治时,应严格执行规范操作,以便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牙周病 龈下刮治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中应用超声洁治和手工刮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主体为2021年8月-2022年8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对参与研究主体进行随机分组后,每一组均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手工刮治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洁治治疗方式。观察各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 分别对各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在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VAS评分明显更低(P

  • 标签: 超声龈下洁治 手工龈下刮治 慢性牙周炎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