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祛法在血液透析扣眼穿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6月行动静脉内瘘扣眼穿刺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体对照研究,患者在改良前3个月进行常规祛法,后3个月进行改良祛法。对比改良前、后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感染的发生率和祛满意度的差异性。结果改良前、后患者均无感染发生。祛时间、祛疼痛感、祛难易程度、祛满意度在改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祛法能明显减少患者祛时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深受患者及护士的好评。

  • 标签: 扣眼穿刺 改良祛痂法
  • 简介:摘要磨术在处理早期深Ⅱ度烧伤创面时,具有定位准确、几乎不伤及正常组织、保留间生态组织、简便易行、不受烧伤部位和面积限制、创面愈合快、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少、瘢痕轻、适应证广泛等优点,对深Ⅱ度创面的早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烧伤 磨痂术 深Ⅱ度创面 早期处理
  • 简介:摘要2019年1月25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1例42岁女性右下肢深度烧伤患者,患者既往患有脑梗死、高血压、癔症等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利培酮。入院后先后2次行削手术,在第2次削植皮术后第3天出现右侧肢体肌力减弱,急诊行颅脑核磁共振成像,提示急性脑梗死,立即给予改善脑循环、扩血管等处理。术后第5天患者患肢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未遗留后遗症。笔者团队对此病例进行讨论,认为深度烧伤削出血和术后创面渗出导致血容量降低、血液浓缩及不充分的补液导致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主要诱因,多发脑动脉狭窄为基础,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术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术中及术后适当增加补液,必要时输血以增加脑部供血供氧,可减少此类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烧伤 削痂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刮器具在血液透析钝针穿刺中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参与本次研究的20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就诊时间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近两年间。其中男性患者人数为12例,女性患者人数为8例。随后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进行小组的划分,其中对照组患者在进行穿刺之前应用无菌镊去,观察组患者在穿刺之前使用专用刮器去。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使用不同去器穿刺点情况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在去时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在穿刺点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患者在透析中穿刺点出血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患者。结论:通过使用专业的刮器,能够完全去,减少患者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状,提升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狭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烧伤手切削植皮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间收治的伴有手部烧伤患者 7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施常规护理的常规组,一组为实施康复护理的康复组,每组各 38例患者,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的各项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护理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 p<0.05)。结论 对烧伤手切削植皮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康复护理 烧伤 手切削痂植皮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输尿管支架管(DJ管)石与原发结石成分,探讨石的成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DJ管石形成患者25例(巴德留置佳DJ管1例,库克温控DJ管16例,波科鱼尾管8例)。采用结石红外光谱自动分析系统分析结石及石,对比其成分的差异。结果76%(19/25)患者的DJ管石成分与原结石成分完全一致;24%(6/25)患者的DJ管石与原发结石成分不一致(草酸钙结石5例,碳酸磷灰石1例),可能与解除输尿管梗阻后尿路感染得到控制有关。最早出现石的DJ管为输尿管软镜前预扩张管,留置时间仅为18 d。结论大部分的石与原发结石有着相同的成分。预防可尽量在6周内拔除DJ管,必要时定期更换;挑选合适的管径及型号;积极控制尿路感染及治疗代谢原发病。

  • 标签: 输尿管支架 泌尿系结石 红外光谱分析 结石成分
  • 简介:[摘要 ] 目的:研究分析湿润曝露和切削植皮两种治疗方式对Ⅱ度烧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我院的 93例Ⅱ度烧伤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两组,观察有 48例患者接受湿润曝露治疗,对照组有 45例接受切削植皮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 97.9%,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 86.7%,两组治疗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观察组的 ADL、 VSS和 SAS评分均比对照组优秀,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P<0.05),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是 2.2%,对照组是 4.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以及创面感染率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结论:使用湿润曝露治疗和切削植皮治疗对Ⅱ度烧伤患者的效果均比较好,但是湿润曝露治疗的效果更佳,患者的情绪、瘢痕等有很大改善,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 烧伤;烧伤湿润暴露;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治疗深度烧伤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海宁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深度烧伤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采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照组采用削植皮术联合传统加压包扎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治疗情况、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和治疗7 d后血清炎性因子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愈合总优良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79.81%)(χ2=6.772,P<0.05);观察组肉芽生长时间[(8.23±2.16)d]、创面愈合时间[(17.64±2.58)d]、术后疼痛评分[(3.16±1.24)分]和住院时间[(22.61±2.47)d],均低于对照组[(12.15±2.33)d、(20.25±3.16)d、(5.33±1.27)分和(26.13±2.55)d](t=12.582、6.525、12.468、10.111,均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C反应蛋白[(21.12±2.48)ng/L]、肿瘤坏死因子α[(3.27±0.38)ng/L]、白细胞介素6[(5.32±1.46)ng/L]和补体C3a[(12.13±1.62)μg/L],均低于对照组[(28.06±2.62)ng/L、(5.13±0.43)ng/L、(6.68±1.51)ng/L和(16.43±1.26)μg/L](t=19.618、33.055、6.603、21.367,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低于对照组(22.12%)(χ2=8.529,P<0.05)。结论对深Ⅱ~Ⅲ度烧伤患者采用削植皮术联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治疗能提高创面愈合率,改善机体的炎性反应,并能缩短患者康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好。

  • 标签: 烧伤 削痂植皮术 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削保留部分变性真皮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40例深Ⅱ烧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A组采用削保留部分间生态组织, B组采用传统彻底削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A组愈合时间明显少于 B组 ( P< 0.05),两组术后创面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结论 早期削保留间生态结合脱细胞真皮覆盖治疗四肢深 II度烧伤能明显缩短愈合时间,并不会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深Ⅱ度烧伤 削痂 间生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结合治疗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并发症及骨生长情况的影响。方法:分析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24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按照临床于围术期实施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医治组,前者(57例)实施常规西药治疗,后者(67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与不同时点骨生长情况。结果:医治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概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医治组治疗后4w、8w、12w骨生长评分均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并促进骨生长,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西结合 术后并发症 老年髋部骨折 骨痂生长
  • 简介:【摘 要】 目的 观察得佑术后冷敷凝胶对大鼠实验性骨折后促进骨生长的作用, 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 40 只 3 月龄 SD 雌性大鼠制成左侧胫骨骨 折模型,并以克氏针固定。造模结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20 只。自术后第 1 天开始,实验组采用得佑术后冷敷凝胶外敷骨折部位,每天 2 次,共 28 d,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 7 d、14 d、 21 d 和 28 d 每组各处死 5 只大鼠,取左侧胫骨分别进行 X 线、组织学及 Micro-CT 检查。 结果 实验组骨体积和密度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得佑术后冷敷凝胶能够促进大 鼠骨折后软骨骨向骨性骨转化,提高骨密度及促进骨生长,促进断骨愈合。

  • 标签: 得佑术后冷敷凝胶 骨痂生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对大面积烧伤切植皮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烧伤切植皮术患者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当时的保温措施,将2017年1—10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常规保温的20例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33.5±5.2)岁]设为常规保温组;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围手术期接受规范综合保温的30例患者[男23例、女7例,年龄(35.8±1.4)岁]设为综合保温组,主要在从术前重症监护病房(ICU)准备及转运至手术室、术前手术室准备、术中手术室处理、术后手术室转运至ICU 4个环节控制体温。统计2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和术中低体温的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寒战、水疱、溃疡发生情况及术后10 d创面愈合率。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1)综合保温组患者入手术室体温为(36.3±0.4)℃,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35.6±0.4)℃,t=6.658,P<0.01;术中低体温持续时间为(205±3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234±42)min,t=2.564,P<0.05。(2)综合保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23±114)mL,明显少于常规保温组的(490±162)mL,t=4.272,P<0.01;术后苏醒时间为(36±8)min,明显短于常规保温组的(49±17)min,t=3.229,P<0.01。(3)综合保温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保温组(χ2=28.626, P<0.01),2组患者术后水疱、溃疡发生率相近。(4)术后10 d综合保温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78.08±0.06)%,明显高于常规保温组的(71.03±0.08)%, t=3.694,P<0.01。结论规范的综合保温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入手术室体温,缩短术中患者低体温持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

  • 标签: 烧伤 皮肤移植 体温调节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聚乙烯醇和聚氨酯负压材料用于治疗Ⅲ度烧伤切创面的效果与特性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聚乙烯醇组(男13例、女17例)和聚氨酯组(男14例、女16例)各30例,年龄分别为(34±7)、(35±6)岁,烧伤总面积分别为4.20%(2.23%,4.90%)、3.89%(2.18%,4.76%)体表总面积(TBSA)、切面积分别为2.70%(1.97%,3.42%)、2.87%(2.12%,3.34%)TBSA。患者入院后立即对Ⅲ度烧伤创面行清创术,每日碘伏换药1次。伤后第3天行切术,彻底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2组患者分别选取相应的泡沫材料及配套设备行负压治疗,负压值设置为-19.9 kPa,持续负压治疗1周。记录负压材料安装时间。负压治疗1周,记录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评估泡沫材料与创面的粘连度;记录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创面出血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表达反映血管化情况。检测泡沫材料负压治疗1周与使用前的回弹系数R1/R0比值,记录负压治疗1周内创面渗液引流量,以此表示泡沫材料对创面渗液的引流能力。负压治疗1周,记录创面细菌定植情况、异物残留情况、皮缘湿疹率。对数据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聚氨酯组患者的负压材料安装时间为(14±3)min,明显短于聚乙烯醇组的(18±3)min(t=2.788, P<0.01)。(2)负压治疗1周,聚乙烯醇组患者去除泡沫材料的最大拉力为(6.4±0.4)N,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16.7±0.8)N(t=12.010, P<0.01)。(3)负压治疗1周,去除泡沫材料过程中,聚乙烯醇组患者的创面出血量为(20±3)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59±3)mL(t=50.200,P<0.01)。(4)负压治疗1周,HE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厚度为(2.3±0.6)mm,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的(1.6±0.4)mm(t=6.667, P<0.01)。负压治疗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中的微血管管腔数量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蛋白质印迹法显示,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肉芽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量(1.00±0.05)亦明显高于聚乙烯醇组(0.42±0.03,t=10.490, P<0.01)。(5)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回弹系数R1/R0比值为0.39±0.19,明显低于聚氨酯组的0.52±0.16(t=2.975, P<0.01)。负压治疗1周内,聚乙烯醇组患者泡沫材料创面渗液引流量为(1 258±444)mL,明显少于聚氨酯组的(1 658±580)mL( t=3.003, P<0.01)。(6)负压治疗1周,聚氨酯组患者创面的异物颗粒残留数量为(14.14±0.37)个,明显多于聚乙烯醇组的(3.36±0.15)个(t=26.200,P<0.01);2组患者的创面细菌定植水平、皮缘湿疹率相近。结论聚氨酯泡沫材料安装操作方便,相对不易干结皱缩,引流创面渗液能力强,在促进创面血管化和组织增生方面优于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需要保护深部组织、重要器官的创面及炎性水肿明显、污染严重的创面可优先选择该材料。聚乙烯醇泡沫材料不易与创面粘连,减少创面出血和异物残留方面优于聚氨酯泡沫材料;在创面植皮术后固定促使皮片成活、大面积烧伤植皮术前创面床准备及存在深部创腔或窦道等情况下可优先选择该材料。2种泡沫材料在细菌定植和皮肤湿疹防治方面均有待改进。

  • 标签: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聚乙烯醇 聚氨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