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表面脱钙基质明胶(SDBMG)移植治疗长骨大块缺损9例,结果,除1例因适应症选择不当而致失败,其它8例均得到了治愈,患健肢等长。说明SDBMG具有良好的成作用和可靠的支撑能力,是修复长骨大块缺损的理想移植材料,可作为自体合适的替代材料推广使用,但对感染性缺损宜慎用。

  • 标签: 骨基质明胶 骨缺损 骨移植
  • 简介:目的:体外建立仿生矿化模型,研究氟离子作用下不同浓度明胶基质对矿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浓度为30mmol/l钙离子溶液、浓度为5mmol/l磷酸根溶液和不同浓度明胶溶液分别加入反应装置,反应7d和21d后检测阳离子选择膜表面矿化物的形态和化学成分。结果:随反应时间从7d延长至21d,离子选择膜表面矿化物的Ca/P从对照组1.39,10%明胶组1.48,20%明胶组1.55,依次变为对照组1.38,10%明胶组1.49,20%明胶组1.67。加入明胶后,晶体形态从无定形片状转变为针状。随明胶浓度升高,晶体之间相互融合,矿化物Ca/P升高。通过X线衍射证实,Ca/P为1.67的产物为羟基磷灰石。结论:明胶能促进仿生矿化体系中晶体合成,使其向羟基磷灰石转变。

  • 标签: 明胶 仿生矿化 阳离子选择膜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2周。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兔双侧桡骨处形成1.5cm的骨膜-缺损,将培养2周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桡骨缺损处,于移植后第1、2、3、4周末,用钼靶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的形成情况,并取第4周末的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实验侧痂形成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缺损处全部为痂连接,对照侧缺损处仍未形成痂连接。结论BMSC可以促进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骨组织工程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煅烧载体在骨髓基质细胞(BMSC)修复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采用的是山羊,提取2毫升骨髓细胞支撑悬浮液,在体外培养2周。采用手术的方法在羊两侧的桡骨1.5cm处形成骨膜—缺损,并将培养过2周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入到煅烧载体并植入骨髓缺陷的地方,在移植后的1、2、3、4周末,需要用钼靶X线检查双侧桡骨的缺损情况,并且取4周末的痂进行组织检查。结果移植后实验侧的痂的形成速度对照侧愈伤组织的速度要快;第4周末,实验侧缺陷处全部为痂的连接,对照侧缺损处还没有形成痂进行连接。结论煅烧载体能够帮助BMSC有效促进缺损的修复。

  • 标签: 煅烧骨载体 骨缺损 修复
  • 简介:摘 要: 腱—愈合足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工作已经成为了现在医学中的关注重点。关注腱—愈合的速度,因其对手术后的恢复膝关节锻炼有重要意义,可最大限度的恢复膝关节的活动能力。目前,对于自体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愈合的类型没有具体的定论,对于移植肌腱在整个隧道的愈合过程中,对于愈合的过程和愈合的方式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虽然重建后的效果与手术的技术关系密切,但是不可轻对于视腱—愈合的影响因素。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发现纤维软骨带是帮助腱—骨相连部位恢复的重要的因素。在腱—愈合的过程中可检测到的碱性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促进细胞声场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分子,同时对于软骨的修复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

  • 标签: 明胶海绵复合物 腱—骨愈合 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转染人形成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的异位成能力。方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与胶原膜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HE、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异位成能力。结果各组均有不同程度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高于单纯膜组,转染组又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转染了hBMP-7基因的BMSCs具有更强的异位成能力,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 标签: 基因转染 骨形成蛋白-7 骨髓基质细胞 胶原膜
  • 简介:目的观察成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成诱导培养条件下的成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成环境",将成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成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成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成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成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成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成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成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成表型,保持成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
  • 简介:目的:体外观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对大鼠颌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无菌条件下从4周龄SD大鼠下颌获取BMSCs,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对细胞进行纯化及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型及进行成分化检测,随后选取第4代细胞在不同糖浓度(5.5,16.5,25,35mM)干预下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其后对各组进行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活性测定,培养基钙、磷含量测定,并采用Westernblot测定形成蛋白2(BMP-2)水平以及real-timePCR测定Runx2基因表达变化。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SPSS11.0)。结果: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茜素红染色钙结节形成逐渐减少,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下降,细胞钙、磷分泌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BMP-2水平以及Runx2mRNA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高糖条件下,大鼠颌骨髓基质细胞成分化能力减弱,而B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其中。

  • 标签: 高糖环境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研究明胶溶胀行为对多孔水泥性能和结构的影响.方法在α-磷酸钙水泥体系中加入生物明胶,研究明胶水泥水化产物、抗压强度和产物微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结果利用明胶的溶胀行为与水化过程中体系pH值变化的相关性,可制备具有大孔和微孔结构的水泥.结论加入明胶促进羟基磷灰石的成核,提高水泥的抗压强度.

  • 标签: 磷酸钙骨水泥 明胶 多孔生物材料
  • 简介:摘要引导再生(GBR)技术在多年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是一项增加牙槽量的有效方法。壳聚糖以其良好的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成膜性,成为诱导再生膜基质材料的研究重点。近来以壳聚糖为基质诱导膜研究主要集中符合各种无机分子,无生无活性有机分子及生长因子增强壳聚糖诱导膜的强度或诱导性。本文回顾壳聚糖的基本性能,引导再生技术的基本内容,并报道了以壳聚糖为基质材料的诱导膜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壳聚糖 引导骨再生 骨诱导膜
  • 简介: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与明胶海绵(GelatinSponge,GS)复合体(NGF/GS)对兔胫骨洞形缺损愈合中的作用。方法:1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胫骨分别制备2个5×3mm2深达髓腔的缺损,间隔10mm。其中实验组缺损区植入NGF/GS复合体(含NGF10μg),对照组植入GS,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术后2周、4周和8周各处死动物6只并获取标本,行标本大体、放射学及组织学观察,并进行计量学分析新生的面积百分比。结果:术后各组均未出现免疫反应。术后2、4周,各组新生骨密度低于正常,实验组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新生形成较快,缺损区密度较高,新生面积百分比明显增加。新生面积百分比:实验组2、4周(33.728±6.377)%、(55.854±6.842)%;对照组2、4周(22.139±4.346)%、(46.047±3.998)%;空白组2、4周(19.809±3.105)%、(39.250±6.151)%。术后8周,各组缺损基本愈合,骨密度接近。结论:神经生长因子与明胶海绵复合体能够促进兔胫骨洞形缺损的愈合,从而缩短骨损伤的愈合时间。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明胶海绵 骨缺损 骨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异体脱钙基质作为鼻成形中线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6月,沈阳美莱医疗美容医院选择6例(男1例,女5例;年龄19~40岁,平均23.2岁)缺少足够鼻中隔软骨、耳软骨软弱、拒绝取双侧耳软骨、拒绝取肋软骨患者,以异体脱钙基质作为构建鼻成形的中线支架结构。鼻成形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6例患者在术后半个月对手术效果均满意。术后18个月,2例对手术效果满意;4例鼻尖突度下降,要求再次手术。再次手术术中无法解剖出完整的异体脱钙基质。异体脱钙基质剩余部分残渣。组织学发现,植入的基质呈碎块状,纤维断裂。基质碎片周边可见炎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基质内骨细胞消失。结论商用异体脱钙基质不适合作为鼻成形手术的中线支架材料。

  • 标签: 异种移植物 骨基质 外科,整形 脱钙骨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场在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在恒定磁场和无恒定磁场的条件下,分别在培养皿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成诱导,在实验的1、3、5、7天进行细胞增值,碱性磷酸酶,VonKossa染色检测。比较恒定磁场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成作用的影响。结果3天时,MTT显示细胞增值有差异。在5、7天时,所有检测均有差异。在第7天时,碱性磷酸酶染色结果显示磁场组的阳性率要高于非磁场组。结论恒定磁场增强骨髓基质干细的成骨细胞分化,改变细胞形态。

  • 标签:
  • 简介:脱钙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是同种异体或异种经过脱钙、脱脂、去蛋白处理得到的产物,主要成分包括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s,BM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满意的三维空间结构,并且能够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和成软骨细胞,在、软骨缺损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应用DBM进行缺损的修复治疗显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针对DBM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口腔颌面部的应用做一综述,并展望DBM在牙体牙髓修复中的应用.

  • 标签: 脱钙骨基质 胶原 骨形成蛋白 骨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利用组织工程方法,以小肠粘膜下层为支架材料复合成诱导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将取自兔骨髓中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诱导液诱导后,与经处理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在体外共培养。1周后,将共培养的猪小肠粘膜下层埋置于无胸腺裸鼠皮下。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体外培养时,见细胞与材料粘附良好,且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分化、增殖活跃。大体观察植入体内的细胞-材料复合物,见颜色变白,组织硬度增加,组织学和电镜观察见有大量组织形成。免疫组化示细胞为具有分泌特异性骨钙蛋白的成骨细胞。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经成诱导为成骨细胞后与小肠粘膜下层共培养,植入裸鼠体内后可形成组织,小肠粘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标签: 组织工程 小肠粘膜下层 支架材料 骨髓基质干细胞
  • 简介:明胶的生产方法,包括浸皮、脱色、加灰、加酸、清洗、加热出胶、蒸发、滴胶、烘干、包装等,其中浸皮、脱色、加灰、加酸和清洗按以下工序步骤:1、焖皮:将水、皮、生石灰、二氧化氯、氯化钠按100:30-60:5-20:15-30:5-15的比例混合并充分搅拌,放置5至10天;

  • 标签: 生产方法 明胶 二氧化氯 生石灰 氯化钠 脱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纺明胶聚己内酯(GT/PCL)纳米纤维气凝胶(NFA)结合软骨细胞外基质(ECM)对兔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静电纺丝法制备GT/PCL电纺膜,高速研磨后制成短纤维溶液,取新鲜牛关节软骨制备ECM,将短纤维溶液与ECM溶液(1 ∶10)混匀后冻干,制备GT/PCL/ECM(NFA)三维支架。采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FTIR)光谱仪对GT/PCL、ECM、GT/PCL/ECM支架的组成成分、微观结构、溶胀率、孔隙率、抗压强度及降解率进行表征,将支架与软骨细胞共培养进行生物相容性检测。选择15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5只)和ECM组(B组,5只)和复合支架(GT/PCL/ECM)组(C组,5只),建立软骨损伤模型后B、C组植入支架材料。术后3周时对三组动物采用半定量整体MRI成像评分系统(WORMS)评分评估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处死动物后对各组膝关节采用国际软骨修复协会组织学评分标准(ICRS)行大体评分,HE染色及番红O-固绿染色行ICRS组织学评分。结果三种支架扫描电镜下均呈现多孔三维结构,FIRT光谱显示GT、PCL已成功引入,电纺GT/PCL NAF的结构松散无法进行材料学表征。GT/PCL/ECM支架的溶胀率为(1 092.0±32.2)%,高于ECM支架[(933.6±16.3)%](P<0.01);GT/PCL/ECM支架孔隙率为(92.3±2.9)%,高于ECM支架[(85.9±2.2)%](P<0.05);ECM支架抗压强度[(2.7±0.1)kPa ]与GT/PCL/ECM支架抗压强度[(2.4±0.1)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M支架降解率高于GT/PCL/ECM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PCL/ECM支架细胞毒性评级为Ⅰ级,生物相容性较好。3周时C组WORMS评分为(49.0±11.4)分,较B组[(40.0±6.7)分] 、A组[(24.0±6.5)分]明显升高(P<0.05或0.01);ICRS大体评分C组为(7.4±1.1)分,较B组[(4.6±1.1)分]、A组[(3.0±1.2)分]明显升高(P<0.01);ICRS组织学评分C组、B组分别为(6.8±0.8)分、(4.2±0.8)分,较A组[(2.8±0.8)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结论GT/PCL/ECM(NFA)支架具有与天然软骨相似的组织结构,并在物理特性和生物相容性方面优于传统ECM支架,为软骨细胞的黏附和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胶原再生,从而加速软骨损伤的修复。

  • 标签: 软骨损伤 细胞外基质 明胶 聚己内酯
  • 简介:背景:以往在体外采用地塞米松、生长因子或用成样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混合培养诱导成均存在种种局限。目的:观察在Transwell小室环境下成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及成样细胞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第3代乳兔成样细胞与第3代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共培养于Transwell小室内,成样细胞接种于培养板底层,骨髓基质干细胞接种于Transwell膜内膜上作为实验组。以骨髓基质干细胞单独接种于Transwell小室内,下层为基础培养液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共培养骨髓基质干细胞明显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骨髓基质干细胞茜素红染色强阳性,可见呈红色结节,经PT-PCR扩增后,可见成启动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的表达;对照组未见矿化结节。说明应用Transwell小室可实现成样细胞与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并能定向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 标签: 成骨样细胞 Transwell小室 骨髓基质干细胞 共培养 成骨分化
  • 作者: 牛璐璐1,王丽2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9-19
  • 出处:《医师在线》 2019年第09期
  • 机构:摘要:目的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GE)与金属蛋白酶诱导物(EMMPR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关系,研究AGE是否通过EMMPRIN/MMP途径影响Ⅰ型胶原的代谢。方法用AGE-牛血清蛋白(BSA)、EMMPRIN抗体、AGE-BSA+EMMPRIN抗体分别干预小鼠成骨样细胞和巨噬细胞构建的共培养体系24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Ⅰ型胶原含量。将不同浓度的AGE-BSA(0、50、100、200、400mg/L)干预共培养的细胞24h,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成骨细胞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胶酶谱法测定MMP-2和MMP-9的分泌量。结果AGE-BSA干预后上清液中Ⅰ型胶原含量显著降低,EMMPRIN抗体组Ⅰ型胶原含量增加,EMMPRIN抗体+AGE-BSA组Ⅰ型胶原水平显著增加。不同浓度AGE-BSA干预共培养体系后,Ⅰ型胶原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且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MMP-2、MMP-9分泌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并随AGE-BSA干预浓度增加而增加。结论在体外随着AGE浓度的增加刺激EMMPRIN/MMP分泌,促进Ⅰ型胶原降解,进而影响骨质的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