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阐述食品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立法、目的、重点内容及开展相关工作的要求和重要性。简析国际上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工作的实施情况,并详细介绍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监测网体系。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检测体系
  • 简介:【摘 要】目的:讨论食源性疾病监测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方法:选择2017年180例,2018年200例,2019年210例,2020年220例的食源性疾病检测的患者,找出在2017年到2018年中食源性疾病检测的问题找出,并在2019年,2020年实施针对性对策。比较四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生物标本检测,漏报率以及首次审核通过率的情况。结果:四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生物标本检测,漏报率以及首次审核通过率相比,差异较大(P

  • 标签: 食源性疾病监测 问题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 对2021 ~2022年水富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特征,为当地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水富市各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2021年~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从时间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可疑暴露食品进食场所分布及可疑暴露食品种类病例排名分布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2021年~2022年水富市各哨点医院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共313例,其中2021年上报167例,2022年上报146例,均无死亡病例报告。病例按月份分布来看:1月份分布最多34例(10.86%); 从性别分布来看,313例病例中,男性157例(50.16%),女性156例(49.84%);从年龄分布来看,25-54岁年龄段最多,共计147例(46.96%),其次为14-24岁年龄阶段,共计69例(22.04%);从职业分布来看,以农民为主,共计214例(68.37%),其次为学生,共计36例(11.50%);可疑食品进食场所分布来看,以多种食品最多,共182例(58.15%),其次为酒类及其制品,共51例(16.29%);可疑食品暴露场所分布来看,以家庭为主,共276例(88.18%),其次为餐饮服务业28例(8.95%)。结论 该市食源性疾病呈散发,以农民为主,25-54岁为高发年龄段,食品暴露场所以家庭为主,可疑食品进食场所以多种食品为主,要提高警惕,加强管理。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监测 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桐乡市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方法,收集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主动监测的发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800人,有68名调查对象在过去4周出现胃肠炎症状,总体患病率为1.17%;患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18~34岁年龄段,患病率为2.44%;患病率呈现夏秋季节高,冬春季节低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OR=0.582)、家庭年收入高(OR=0.691)为患胃肠炎的保护因素,而调查前两周有外出史(OR=8.921)为患胃肠炎的危险因素;患病人群就诊和粪便送检率低,且部分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结论应加强政府监管与处罚力度,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加强健康饮食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妇女儿童和老人。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社区人群 主动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太原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风险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太原市监测医院2015—2017年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以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用描述、分析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6621例,20~3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19.57%),其次为0~3岁组(16.93%);职业以托幼儿童(16.36%)最多,其次为家务及待业(15.03%),学生(13.43%);临床症状腹泻(90.36%),腹痛(50.54%)、呕吐(41.41%);检出致病菌毒153株,主要为诺如病毒(57.52%),致泻大肠埃希氏菌(23.53%),沙门氏菌(14.38%);可疑食品主要为水果(18.26%)、粮食制品(17.18%)、肉制品(11.37%);水果等五类原因食品进食-发病时间间隔、不同级别医院接诊就诊人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诺如病毒、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是太原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应加强蔬果、米面、肉制品的监测,针对重点人群需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致病菌 监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甘绍伯研究员介绍,食源性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30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病 饮食安全 饮食习惯 预防
  • 简介: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200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对200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危险性评估 监控技术 中国 监测数据库 信息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我院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登记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年龄、季节均不同,0~1、1~3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染。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原因分析,可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腹泻病例 致病菌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大连市就诊腹泻病人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以有效控制大连市食品污染,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方法对2012年夏季在中心医院腹泻门诊就诊的腹泻病人采用个案调查方式和采集病人粪便进行细菌和病毒检测,并对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采集的425份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等三种致病菌的检出率是29.65%;轮状病毒的检出率是6.12%;诺如病毒未检出。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不容乐观,应加强食源性疾病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哨点医院 监测 腹泻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66起,累计发病563人,住院133人,罹患率为28.54%,事件规模平均为8.53/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8月份,高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其次是真菌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绵阳市2022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暴发系统上报的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绵阳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59起,总暴露人数596人、总发病人数219人、住院人数46人,罹患率为36.74%,事件规模平均为3.71人/每起。暴发事件集中在6-9月份,暴发场所以家庭为主,已查明事件中,真菌及其毒素导致的事件起数最多为26起,占总报告起数的44.07%,其次是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引发事件的因素主要是误食误用,全年暴发事件规模以患病人数/起<10人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 哨点医院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充分发挥了监测预警作用,应继续增加哨点医院的数量,同时加强对餐饮场所的监管力度,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宣传野生蕈中毒及亚硝酸盐中毒等食品卫生相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是提高我市食源性暴发事件监测敏感性,开展针对性防控,降低食源性疾病负担的关键。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食源性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也是最为流行的疾病之一,本病诱发因素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1]。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也是食源性疾病多发场所。近年来,随着食品添加剂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一旦出现食源性疾病很容易呈现流行性趋势,威胁学校师生安全。故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需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学校食源性疾病特征,讨论学校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素,分析如何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旨在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保证师生人身安全。

  • 标签: 学校食源性疾病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