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修复口腔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的可靠性,拟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应用动脉进行面软组织重建的临床病例39例.观察其近远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39例中37例成活.2例出现皮远心端部分坏死.经修整换药后存活.术后随访1-6年.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病例,皮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动脉是一种很好的口腔面部肿瘤手术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具有血供足、静脉回流通畅、可靠性高、皮存活率高、供区瘢痕隐蔽等优点,不需额外手术切口,皮皮肤颜色、质地与受区匹配;但须术前排除颈部下淋巴结转移可能,并作好动脉的血流评估。

  • 标签: 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 组织缺损 颌外动脉瓣
  • 简介:目的:探讨逆行面动脉修复口腔面部肿瘤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1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发生于上颌、软腭、颊部等口裂以上的12例肿瘤患者,肿瘤根治术同期采用逆行面动脉修复组织缺损。结果:12例患者中,皮成活11例(91.7%),完全坏死1例。术后随访8~36个月,局部、颈部肿瘤复发各1例。下颌下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裂开。2例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结论:逆行面动脉制备简单,血供可靠,适合修复口腔面部口裂以上的缺损。

  • 标签: 口腔癌 逆行面动脉瓣 重建
  • 简介:阴部动脉(superficalexternalpudendalarteryaxial-patternflap,SEPA皮)是基于阴部动、静脉系统的轴型皮.本院于1991~1999年采用SEPA皮早期修复手部电击伤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阴部 外动脉轴型皮瓣 电击伤 手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面-头颈部缺损,常影响患者的语言、进食、吞咽等功能,并可能造成容貌损害,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存质量甚至存活率。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移植成为重建外科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股深动脉穿动脉穿支皮具有可观的穿支血管、充足的皮面积、美观性能好且供区并发症少等优点,使其在口腔面-头颈部缺损重建的报道日益增多。

  • 标签:
  • 简介:【摘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龄≥65岁约为2.0%,年龄≥85岁约为4.0%,成为排名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方式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术后如何护理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二尖、主动脉、三尖和肺动脉置换术的护理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瓣膜置换术
  • 简介: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VAF)血供丰富。该研究旨在证实VAF是否适用于颈静脉。基于解剖结构和血管造影的研究,利用颈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EJ-VAF)对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供区动静脉均通畅,血供良好,包括枕动脉、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

  • 标签: 筋膜皮瓣 颈外静脉 枕动脉 脂肪 头颈重建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对于钙化性主动脉狭窄的研究支持其为一种活动性病变过程,但是前瞻性随机试验尚未揭示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疾病的进展在主动脉狭窄和高血压成年患者中,药物治疗应该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逐渐增加剂量在慢性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患者中降低后负荷的一项随机试验未能显示出治疗的有益作用。针对该病变而采用降低后负荷的治疗仍然存有争议

  • 标签: 主动脉瓣疾病 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 前瞻性随机试验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药物治疗 病变过程
  • 简介:目的探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修复踝区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2月周口淮海医院手足外科9例踝区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19-63岁,平均36岁;左侧5例,右侧4例;交通事故伤6例,机械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9例均采用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逆行转移修复术治疗,皮切取面积为4.0cm×7.0cm~7.0cm×13.0ern术后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患肢足踝功能。结果本组9例患者皮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5个月、皮质地与外形优良,行走功能及感觉恢复良好。足踝功能优6例,良2例,可1例、结论腓动脉远端蒂穿支皮具有穿支血管恒定、设计灵活、切取方便,并且皮薄厚适中、外形美观等优点,是修复踝区中、小创面的理想术式,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踝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皮瓣 腓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游离组织修复口腔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对象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口腔面部缺损患者,针对患者采用游离组织修复,观察患者所获取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62例患者中60例患者组织成活,总成活率是96.8%。在这其中,腓骨复合组织的成活率是96.2%,前臂皮的成活率是96.8%,股外侧皮的成活率是100.0%。结论 在口腔面部缺损的修复中,前臂皮可以作为首要选择方案,股前外侧皮仅仅在患者出现大面积缺损都情况下予以应用,针对上颌骨和下颌骨缺损可以应用腓骨复合组织予以修复。手术操作后一周对皮加以监测,及时观察患者血管相关危象,同时进行手术探查,是确保游离组织获取更高成活率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颏下动脉岛状皮修复口腔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 方法: 研究时间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研究对象 50 例口腔 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按照软组织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修复方法 , 观察组采用 颏下动脉岛状皮修复方法。 对患者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工作,整理患者术后皮成活、瘢痕挛缩、肿物安全性以及治疗效果等数据。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仅 1 例患者出现瘢痕挛缩,较之对照组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软组织修复效果显著,面部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较之对照组明显差异 P<0.05 。 结论: 针对 口腔面部恶性肿瘤术后软组织修复中,分析了传统修复方法和 颏下动脉岛状皮修复方法的最终修复效果,认为 颏下动脉岛状皮修复方法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外形,符合审美标准。

  • 标签: 颏下岛状皮瓣 口腔颌面修复 恶性肿瘤 术后 软组织缺损 疗效
  • 简介:颈阔肌皮的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该皮质地柔软、制取操作便捷,较适合口腔面中小型缺损的修复。临床上。可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不同类型的颈阔肌皮。由于颈阔肌皮成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低以及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其仍然是口腔面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

  • 标签: 颈阔肌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正常主动脉口面积为2.6~3.5cm2。轻度主动脉狭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当口面积减少到<1cm2时左心室排血明显受阻,为重度狭窄。在我国,风湿性心瓣膜病仍然是主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退行性钙化病变和先天性二叶畸形等所导致的主动脉狭窄也逐渐增多。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对比外科主动脉置换术(SAVR)治疗主动脉狭窄的预后。方法检索 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表于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的文献,筛选对比评估TAVR和SAVR治疗主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个月及1、2、5年的全因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再手术率及并发症(起搏器置入、心房颤动)发生率。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7篇文献,共11 712例患者,其中接受TAVR治疗者6 007例,接受SAVR者5 705例。高质量研究4篇,中等质量研究13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个月,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28,95%CI 0.21~0.38,P<0.001),全因死亡、卒中、起搏器置入与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1年,TAVR组的全因死亡率(RR=0.85,95%CI 0.74~0.97,P=0.01)及新发心房颤动率(RR=0.28,95%CI 0.20~0.39,P<0.001)低于SAVR组;但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1.79,95%CI 1.11~2.89,P=0.02),而两组的卒中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2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高于SAVR组(RR=2.23,95%CI 1.28~3.86,P=0.004),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6,95%CI 0.38~0.56,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卒中及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VR和SAVR治疗后随访5年,TAVR组的起搏器置入率(RR=1.89,95%CI 1.13~3.17,P=0.02)及再手术率(RR=3.64,95%CI 1.75~7.58,P=0.000 5)均高于SAVR组,而新发心房颤动率低于SAVR组(RR=0.45,95%CI 0.37~0.55,P<0.001),两组在全因死亡及卒中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AVR术后全因死亡率和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均低于SAVR,对于主动脉狭窄患者其为一种优选治疗方式。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随机对照试验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制备股后内侧区股深动脉穿支皮(profunda artery perforator flap,PAPF)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面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例中国成人下肢标本以氧化铅混合红色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股后内侧区,结合6例12侧腿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分析股深动脉穿支在部分层面的血管外径、长度、走行方式及分布特征。同时采用股后内侧PAPF对2018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面外科就诊的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缺损修复重建,观察患者受区外形、术后吞咽及语言功能、供区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例下肢标本共解剖发现股后内侧股深动脉穿支19条。源动脉起始处外径为(2.34±0.25)mm,血管蒂总长度为(11.12±1.06)cm。6例腿部CTA数据分析发现,12侧股后内侧区域共发现15个股深动脉来源穿支,其中肌间隔穿支11个,肌皮穿支4个。肌间隔穿支、肌皮穿支和共干穿支沿X轴与耻骨结节距离分别为(19.95±2.43)、(21.84±2.54)和(19.48±0.55)cm;沿Y轴与股薄肌后缘距离分别为(3.54±1.10)、(3.72±0.30)和(3.85±1.48)cm;穿支起始管径分别为(2.4±0.4)、(2.6±0.6)和1.9 mm。临床取用10例股深动脉穿支皮术后均顺利存活。皮面积为(8 cm×6 cm)~(12 cm×7 cm)。术后随访9~36个月,患者受区外形理想,吞咽、语言功能均无明显影响;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大腿活动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股后内侧PAPF穿支数目及分布稳定,血管蒂长度及管径满足修复要求,供区影响小,组织量充分,可作为口腔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解剖 穿支皮瓣 CT血管造影 股后内侧 股深动脉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症状性单纯重度主动脉反流(AR)的标准治疗方法为外科主动脉置换术,但对于解剖合适的高危患者,使用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是合理的。该文报道一例高危单纯AR合并腹主动脉瘤患者成功经颈动脉行TAVR的病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颈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第二段(M2)近端之间移植搭桥术的方法.方法10个灌注好的尸头,共20侧.行额颞开颅,游离颞浅动脉主干及其两个分枝,测量其外径;于颧弓下、下颌切迹上、颞下窝内,游离动脉第二段,把其远端离断并测量其长度和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近端;然后打开侧裂池,分离出M2分枝的近端并予以测量其外周直径,作为吻合口的远端;用4.0mm的磨钻在颅中窝底圆孔3.0~4.0cm处磨出一骨孔,再测量动脉断端经骨孔到M2近端的距离;最后以颈部胸锁乳突肌前为切口,游离出颈总动脉、颈动脉和颈内动脉,分别测量分叉部颈动脉和颈内动脉周直径和经耳前皮下到M2近端的距离.结果动脉第二段断端的直径(2.5±0.3)mm,大于颞浅动脉分叉部的直径(1.6±0.3)mm;颞下窝内动脉第二段的长度(断端到下颌支)为:(17.8±0.3)mm;颈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62.4±1.8)mm,颈内动脉起始段到M2起始段距离(171.1±1.7)mm,动脉断端到M2起始段的距离(62.6±1.4)mm,较上述两者行程短,而且直.结论动脉第二段与大脑中动脉M2近段之间移植搭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颅-颅内血管移植搭桥术方法.

  • 标签: 搭桥术 颌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颈外动脉
  • 简介:摘要为了探究在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过程中护理的具体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名主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对这8例患者在导管主动脉置换术治疗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观察其治疗效果。统计结果显示,这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治疗有效,所占比例为25.0%,6例患者为治疗显效,所占比例为75.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这表明在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狭窄的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主动脉瓣狭窄 护理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经皮肺动脉植入术(PPVI)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开展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重度肺动脉反流的不断重视,PPVI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成熟应用PPVI,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其具有微创、可重复性、术后疗效好等优点。现对PPVI在肺动脉反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叙述。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右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瓣反流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导管主动脉植入术治疗重度主动脉狭窄的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23年3月30日起在我院进行为期一年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狭窄患者5例纳入研究,对其实施相应的护理方案,并观察患者经导管主动脉植入术治疗后的术前、术后超声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超声参数中Vmax(最大流速)、maxPG(最大压力梯度)、meamPG(平均压力梯度)较手术前有所下降,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手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重度高危主动脉狭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恢复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预后,可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度高危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