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结核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结核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例患者行MRIT1加权像、T2加权像及增强T1WI像.结果:单纯结核性脑膜炎4例,脑实质结核8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实质结核8例.结论:MRI检查可为结核的MRI诊断提供定位、定性诊断依据.且增强MRI检查对结核的敏感性、准确性、特异性又明显高于MRI平扫.

  • 标签: 结核 脑膜 磁共振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结核的MRI影像特征及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50例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观察患者MRI影像特征及在抗结核治疗中MRI的影像表现与变化。结果:50例结核患者中,其中脑膜结核、脑实质结核、混合型结核依次为26.00%、34.00%、40.00%,并波及四叠体池、纵裂池等16个部位;治疗1~3个月时,患者MRI影像均呈现病灶增多、增大,此消彼长现象;治疗18个月后,脑膜增厚、结核结节以及结核瘤等MRI影像消失依次为80.00%、80.00%、62.50%。结论:结核患者MRI影像特征主要显示为脑膜增厚、结核结节、结核瘤,并可波及脑膜、脑实质等各部位;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脑膜增厚、结核结节以及结核瘤等预后效果较优。

  • 标签: 颅内 MRI 结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I与脑脊液检查对结核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MRI检查的400例结核患者,均进行抗结核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病变大小、数量、脑脊液生化指标(脑脊液蛋白、葡萄糖、脑脊液腺苷脱氨酶)、脑脊液细胞学指标(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中粒细胞计数、压、淋巴细胞计数)。结果MRI影像学图片显示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病灶数、病灶大小均减少(P<0.05),治疗6个月内病灶的消失率为71.59%(5767/8056);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脑脊液蛋白、葡萄糖、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水平低于治疗前,氯化物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中粒细胞计数、压、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6个月后MRI检查显示316例治愈,治愈率79.00%,脑脊液检查显示298例治愈,治愈率74.50%,两者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Kappa值=0.595。结论抗结核治疗后患者的病灶数目和大小均降低,脑脊液各项检查指标均有所改善,结核的MRI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对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一致性较高,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 标签: 颅内结核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诊断 临床转归
  • 简介:一、病例资料患者,男,44岁,主因发作性抽搐30年于2009-7-10入院。患者30年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约1分钟缓解,每天数次或数月1次。5年前发作后出现双手拉扯﹑摸索,时有游走。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发作前自觉胃部不适﹑胃气上升感。服用苯妥英钠﹑氯硝西泮﹑苯巴比妥等药物效果不佳,6天前连续发作4次。既往12岁时因头痛﹑发热﹑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行腰穿术,

  • 标签: 颞叶内侧癫癎 颅内结核瘤 发作性抽搐 病例资料 四肢抽搐 意识丧失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结核CT和磁共振成像诊断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40例为小儿结核患者,均开展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两组的检出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5月。结果 经CT检测,共检出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75%;经MRI检测,共检出38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5%。MRI的检出率高于C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小儿结核,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检出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确的参考,值得在临床上大力地推广。

  • 标签: 小儿颅内结核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核核磁共振影像表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420例结核患者的MRI资料并随访患者的预后。420例结核患者中,男220例,女200例,年龄8~83岁,中位年龄28.5岁。根据MRI影像表现分型,420例中脑膜结核93例,脑实质结核192例,混合型结核82例。头颅MRI无异常31例,表现为小片状脑白质脱髓鞘改变22例。本研究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脑膜结核的MRI表现为脑膜渗出增厚强化,继发性改变包括脑积水、脑血管炎、脑梗死和神经受累。脑实质结核包括脑实质结核瘤、结核脓肿和结核性脑炎,脑实质结核瘤表现为实性结节影,在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中心出现干酪坏死后表现为T2WI低信号,干酪坏死液化时在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干酪坏死时表现为均匀强化结节,伴干酪坏死时为环形强化结节;结核脓肿表现为环形强化的脓肿壁伴扩散受限加重的脓液;结核性脑炎表现为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混合型结核同时具有脑膜结核和脑实质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脑膜结核型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分别为(53±30)和(61±28)分,脑实质结核型分别为(77±29)和(81±26)分,混合型结核分别为(58±29)和(66±28)分,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结核入院及出院时的Barthel评分均明显低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1)。近期(出院时)预后不良(Barthel评分≤60分)的患者151例,远期(随访至少12个月)预后不良的患者71例中死亡35例,遗留功能障碍者36例。脑膜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50.5%(47/93),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5.8%(24/93),病死率为15.1%(14/93);脑实质结核型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3.4%(45/19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12.5%(24/192),病死率为5.7%(11/192);混合型结核近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47.6%(39/82),远期预后不良的患者占20.7%(17/82),病死率为7.3%(6/82)。脑膜结核型及混合型结核患者近期预后及远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高于脑实质结核型(均P<0.001),脑膜结核型的病死率明显高于脑实质结核型(P=0.009)。环池脑膜受累82例,脑积水59例,脑梗死4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环池脑膜受累(OR=2.339,95%CI为1.355~4.037,P=0.002)、脑积水(OR=3.896,95%CI为2.077~7.308,P<0.001)、脑梗死(OR=3.282,95%CI为1.615~6.670,P=0.001)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OR=4.458,95%CI为2.341~8.492,P<0.001)和脑梗死(OR=2.456,95% CI为1.179~5.114,P=0.016)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核影像学分型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脑实质结核患者较脑膜结核或混合型结核患者临床症状轻,预后好;脑积水和脑梗死是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脑积水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结核 磁共振成像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RI、脑脊液检查对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接受MRI检查的结核患者400例,根据结核类型分为单纯脑实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和混合型结核,分析不同类型结核的MRI特征、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动态MRI变化;收集患者脑脊液标本,行脑脊液生化、细胞学检查,分析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指标的变化情况,总结MRI、脑脊液检查对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结果400例结核患者检出单纯脑实质结核179例(44.75%)、结核性脑膜炎71例(17.75%)和混合型结核150例(37.50%)。单纯脑实质结核患者共检出病灶425个病灶,其中粟粒型196个,结节型167个,结核瘤62个;MRI信号特点表现为:信号均匀,呈稍长或等T1信号、长或稍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中心呈长或等T1信号、长T2信号,边缘呈稍长或等T1、T2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均匀强化、环形强化和实性强化;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粟粒型病灶消失率均高于结节型和结核瘤的病灶消失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MRI表现为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呈放射状强化,以鞍上池脑膜强化、环池脑膜强化和四叠体池脑膜强化为主;治疗后,脑膜强化程度及增厚减轻,脑膜病变均进一步好转。混合型结核患者MRI表现同时具有单纯脑实质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的MRI征象;治疗后,脑膜病变好转,部分出现脑膜结节增大或增多。治疗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结核患者的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氯化物和葡萄糖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结核存在明显MRI特征,明确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的MRI动态及脑脊液生化、细胞学水平变化,有助于临床抗结核治疗疗效的评估及预测。

  • 标签: 颅内结核 脑实质结核 结核性脑膜炎 磁共振成像 脑脊液 细胞学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血肿的适应症,注意的问题及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技术治疗各种血肿患者84例。结果84例病人高血压脑出血67例。6例脑疝病人术后散大侧瞳孔回缩,意识状态有改善;穿刺针留置时间3~7天。治愈33例(ADL评分100分);42例好转,其中生活自理14例,1例植物人状态;死亡8例,死亡率达9.5%。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结论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血肿的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颅内血肿 高血压性脑出血
  • 简介:摘要高压危象是儿童高压的危重状态,常发生于急性高压,为脑疝前兆,需要及时识别和紧急处理。儿童急性高压和高压危象的治疗和预后是关系到儿童远期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儿童急性高压和高压危象的病因、发病机制、早期识别、监测及干预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冀望能对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 标签: 急性颅内高压 儿童 颅内高压危象 脑疝
  • 简介:目的介绍碰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6年7月13日收治的1例碰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神经病理学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头部MRI检查显示左侧额叶占位;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肿瘤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为胶质母细胞瘤,次要成分为细胞角蛋白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结论对于常见肿瘤组织中出现的异常成分应考虑由其他系统转移而来,须详细追问病史并对患者做进一步的体格检查,以避免误诊。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肺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切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肿瘤切除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结果?手术时间≥4h患者感染率大于手术时间<4h的患者,P<0.05;伴有脑脊液漏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无脑脊液漏患者,P<0.05;引流留置时间≥24h患者感染率高于引流留置时间<24h的患者,P<0.05。结论?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及引流留置时间等因素是出现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须得到临床重视,加强预防。

  • 标签: 颅内肿瘤切除 颅内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开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采用常规方式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常规组)和56例术前或术中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后行开颅手术的肿瘤患者(预防组)临床资料,对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再出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常规组32例(30.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7例(12.5%)术后再出血;预防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32例再出血患者中,采取保守治疗20例,其中3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二次手术患者中4例恢复良好,4例残留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视力下降,1例一侧肢体肌力下降),1例长期植物人状态。预防组7例术后再出血患者中,6例采取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二次手术后遗留一侧肢体肌力下降,无死亡病例。结论肿瘤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术中压剧烈波动、止血不可靠、术中操作不规范、术后肿瘤残留,而缓慢降压、操作轻柔、术中确切止血及术后保持血压稳定等措施有助于预防肿瘤术后出血。术后严密观察及时复查头颅CT可尽早发现出血、及时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开颅手术 脑出血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评价感染病人低压的产生原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27例感染继发低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27例感染继发低压病人中,有9例的脑脊液细胞数量正常,18例数量偏高;7例蛋白定量正常,20例偏高。6例病人伴低血钾,8例低血钠,5例低血氯。全部27例病人症状均缓解出院。出院前对其脑脊液压力与各生化指标进行复查,结果均正常者22例,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者13例。结论低压综合征在感染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需密切关注其病情改变,当出现与体位相关的头痛时,务必注意是否为低压,应通过腰穿测压进一步证实,给予合理的治疗措施,做到尽早发现,尽早诊断与治疗。

  • 标签: 颅内感染 颅内低压 颅内压增高 低颅内压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0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59例脑出血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血肿穿刺引流手术治疗,分析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并分析高危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大、引流管位于脑室、引流管放置时间≥5d、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3次、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感染的发生率更高(P<0.05或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引流管位置、引流管放置时间、有脑脊液渗漏、注射尿激酶次数、合并糖尿病、合并低蛋白血症是脑出血患者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血肿穿刺引流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应评估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风险性,及时预防。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穿刺引流术 颅内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压增高患者采取对症处理,抗脑水肿降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40例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对症处理及药物治疗,治愈20例,病残12例,死亡8例。结论快速降低压,控制温度,及时止惊,兴奋呼吸,保护脑功能,提高对症治疗症状,争取机会得到缓解,尽早明确病因与压增高的原因是早期的消除治疗选择。

  • 标签: 颅内压增高 对症处理 药物治疗 降低颅内压
  • 简介:摘要由于脑实质受累的部位与程度不同,可出现失语、偏瘫、单瘫,及一侧或双侧病理征阳性等神经系统的局灶性体征。由于基底部的炎症常累及神经,故可引起睑下垂、瞳孔散大固定、眼外肌麻痹、斜视、复视、周围性面瘫、耳聋及吞咽困难等。压增高也较常见,有时可致脑疝形成。其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感染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