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青霉类抗生素的分类青霉类抗生素自20世纪40年代投入使用以来,为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有力武器,迄今为止青霉仍然是医学及兽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根据抗菌谱和抗菌作用的特点,可将青霉类抗生素分为六类.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使用技术 感染性疾病 兽医学 临床应用
  • 简介:青霉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至今仍是控制各种感染疾病的有效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对青霉类药物可能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避免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青霉素 不良反应 临床
  • 简介:青霉类药物以其高效、低毒的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过敏反应发生率居各类药物之首,根据美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各种青霉过敏在正常人群中占0.7%~10%,青霉严重过敏引起死亡的发生率为0.002%。皮肤过敏试验(皮试)主要是检测机体是否对某种过敏原处于致敏状态,其基本原理为过敏原与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上的IgE结合后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渗出增加,而出现红晕、风团等,是一种便捷、有效预测过敏反应的方法,近年来,为了用药安全,护理界同行对青霉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的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现将其综述如下。

  • 标签: 皮肤试验 青霉素类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青霉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传统青霉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与青霉快速过敏试验法作对照并观察记录。结果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霉皮试仪准确性高,效果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最好实行每日剂量2~4次给药方案。

  • 标签: 青霉素 抗生素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青霉类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245份电子处方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青霉抗生素的名称、剂型及用药用量等,提高临床应用合理性。结果青霉用药于于儿科(35.92%)、眼鼻喉科(26.53%)、内科(22.04%)。青霉多用于支气管炎(37.55%)、咽炎(27.35%)、鼻炎(18.37%)。

  • 标签: 青霉素 使用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青霉类药物的用药观察,并完成药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选择本院2022年6月-2023年5月400张关于青霉类药物的处方进行分析,分析具体使用情况。结果:临床中应用较多的青霉类药物为中高档,且为复方制剂及半合成类,其中呼吸内科使用 率较高。结论:加强对青霉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用药观察 药学分析
  • 作者: 长河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22-10-30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6期
  • 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嵯岗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211
  • 简介:目的 :研究对青霉类药治疗的用药观察以相关药学分析。方法 :以2020年7月-2021年8月医院开据的涉及青霉类药物的450张用药处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发法将其分为三组,其中甲组(n=150)、乙组(n=150)、丙组(n=150),比较三组青霉类药物的用药率,并分析三组青霉类药物应用不合理之处。结果: 甲、乙、丙组处方中青霉类药物的使用率分别为88.00%、70.67%和46.67%(P<0.05);呼吸科青霉类用药率高于其他科室(P<0.05)。结论:临床对于青霉类药物的使用率有着明显降低趋势,不合理用药点情况也在逐步完善。并且不同科室青霉类药物的有效应用上依旧存在一些差异,需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行相适应的干预。

  • 标签: 青霉素类;用药观察;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霉类药物进行临床用药观察并分析药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900张处方药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3月8月的450张处方药纳入1组,将2020年9月-2021年3月的450张处方药纳入2组,观察青霉类药物用药情况并分析不同科室的用药情况及药学特征。结果:数据统计显示,1组的青霉类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2组,且呼吸内科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P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用药观察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青霉类药物临床用药情况、安全性及药学机制。方法:随机抽选2020年1月~2021年5月期间由本院开具药物处方共1000份纳为研究对象,收集处方患者临床资料后,分析不同类型青霉类药物应用情况、科室青霉类药物应用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分析青霉类药物用药情况可知青霉、阿莫西林、阿洛西林及美洛西林为青霉类常用药物类型;522例患者中用药后发生青霉类药物不良反应者共78例(14.94%),皮肤系统反应、全身性损害及消化系统反应为常见类型。结论:青霉类药物作为基础抗生素类型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现在随着抗生素用药合理性及抗生素制药技术提升、药物种类丰富而逐渐下降,但在部分科室中仍有较广泛应用,需加强相关不良反应风险监测。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临床用药 用药现状 药学分析
  • 简介:【摘 要】目的:对青霉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情况及药学分析进行探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开具的1000张用药处方,将2018年7月-2019年7月开具的500张用药处方设置为参照组,将2019年8月-2020年7月开具的500张用药处方设置为试验组。将两组用药处方中的青霉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探究青霉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及药学分析。结果:比较研究发现,试验组青霉类药物使用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临床用药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青霉类药物临床用药观察及药学干预。方法 以青霉类药物患者1000例为对象,分为对照组500例与观察组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对比管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处方不合格率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药学干预 青霉素类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霉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青霉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以18岁的青少年患者最为多见,抵抗能力较弱,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青霉类药物由于其高敏感性及毒性较大等特点,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青霉类抗生素药物类型以阿莫西林为主,与其他药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霉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头痛、恶心、呕吐等,水肿,皮炎占最大比重。结论:在使用青霉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且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在临床上使用青霉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合理使用青霉类抗生素。

  • 标签: 青霉素 不良反应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青霉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应用青霉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观察对象,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观察进行药学分析。结果 青霉类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与附件损伤发生率最高(34.00%),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30.00%),其他呼吸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青霉类型分布方面,阿莫西林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46.00%),其次为青霉钠(20.00%)、美洛西林钠(16.00%),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给药方式方面,口服给予青霉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00%,其次为静脉滴注给予青霉类药物,发生率为46.00%,其他静脉注射与皮内注射等给药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青霉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与附件及消化道,发生风险与给药方式及药物类型相关。

  • 标签: [] 青霉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本为继续讨论有关青霉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青霉类药物可以说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药物品种多固然是好事,可以看出我国医药在进步,在发展,可弊病也不少,给临床上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治疗首选上,其次为脏器损伤和价格上。青霉类药物之所以在临床上应用长久,最根本的原因是青霉类药物广谱、低毒、杀菌力强、见效快和价格多数低廉等优点。由于青霉类过多,其缺点也突出来,除过敏反应外,主要表现在胃肠道,肾脏损伤上,为了在临床上安全有效的使用青霉类药物,有些问题必须充分引起注意。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应用中的问题 再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青霉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作用。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采用青霉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30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不同给药途径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药物剂型等进行探讨。结果:对研究结果分析显示,大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皮疹(40.00%),且在诊治后治愈,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头晕目眩等(20.00%),且均在基础治疗后好转,极少部分患者出现变态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3.33%),且在急救后生命体征均平稳;采用溶液剂青霉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比例最高(70.00%);采用静脉滴注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比例最高(40.00%)。结论:口服青霉类药物诊治的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低,且在日常用药中需加强青霉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以保证用药合理性以及安全性。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药学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霉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在使用青霉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类型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具体药物品类。结果:本组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全身性不良反应(50.8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0.34%)、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2.7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6.78%)、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08%)、循环系统不良反应(4.24%)。引起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苯唑西林(50.85%)、阿莫西林(19.4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86%)、青霉钠(7.63%)、青霉钾(5.93%)、阿洛西林钠(4.24%)。结论:临床上患者在使用青霉类药物治疗期间易发生许多不良反应,以全身性不良反应居多,而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苯唑西林居多,临床应进一步加强青霉类药物用药干预,以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青霉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预防青霉类药物导致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青霉类药物治疗后出现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的30例病例资料,对这30例病例资料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青霉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病例的不良反应类型、药物种类、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结果30例青霉类药物所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包括13例尿蛋白异常、5例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尿潴留、4例急性间质性肾炎、2例肾绞痛、2例血尿,药物种类主要为青霉、氨苄青霉、羟氨苄青霉、氧哌嗪青霉;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药品剂型主要为粉针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结论临床应用青霉类药物治疗时可能会导致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为减少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应严格把握青霉类药物的禁忌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 标签: 青霉素类药物 泌尿系统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青霉及头孢类常用药物皮试的配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选择本科室406例皮肤试验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的患者接受常规的青霉和头孢菌素皮肤试验方法治疗,研究组的患者接受新的皮肤试验治疗。比较测试准备方法,两种皮肤测试配置方法所需的时间,皮肤测试结果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研究组的患者的皮肤测试准备时间为80s,明显优于常规组的240S。皮肤检查的结果,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新型皮试组合法制备了青霉和头孢菌素常用的药物皮试,操作简便,可有效减少组合时间,效果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青霉素 药物 皮试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