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雷公(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的叶、根及制剂“雷公多甙”中分离出一个新的三环氧二萜内酯化合物--16-羟基雷公内酯(L2)。该化合物是一种白色簇状结晶,熔点232-233.5℃,分子式为C20H24O7。根据光谱(UV,IR,MS,^1HNMR,^13CNMR,2d-NMR和Se-lectiveLong-rangeDEPT)数据分析,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并通过x-射线晶体分析确证了它的立体化学。15-C为“S”构型的手性碳,药理试验表明,16-羟基雷公内酯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和雄性抗生育活性。另外,还分离到已知化合物雷公内酯,并通过2d-NMR等光谱分析归属了全部碳和质子的NMR光谱峰。

  • 标签: 雷公藤 二萜内酯 环氧二萜 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 雷公藤内酯醇
  • 简介:本文研究了雷公内酯诱导哮喘豚鼠肺内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的作用,结果发现,雷公内酯能诱导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EOS凋亡和EOS的数量减少,并抑制EOS的bcl-2表达,以上提示雷公内脂能改善哮喘豚鼠肺内的EOS浸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醇 哮喘 豚鼠 嗜酸性粒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雷公内酯酮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方法:2021年9月-2021年10月培养建立人HCC细胞系小鼠模型,共计90只,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45只小鼠采用雷公内酯酮治疗,另外对照组45只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结果:实验组止痛总有效率为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1%(23/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酮 治疗 肝细胞癌
  • 简介:雷公制剂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有重要作用,但仍不清楚雷公是否通过调节DC免疫功能而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将研究雷公内酯对炎症性肠病患者D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为MHC-I主要成份之一)和免疫分子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该影响在雷公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 标签: 雷公藤内酯醇 免疫功能 炎症性肠病 患者 机体免疫状态 雷公藤制剂
  • 简介:目的探讨雷公内酯(TL)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及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TL对胰腺癌SW199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TUNEL法检测TL对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观察尾静脉注射TL对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和对瘤组织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结果TL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SW1990细胞增殖,160mg/ml的TL干预SW1990细胞24h,细胞抑制率达50.6%,细胞凋亡率从对照组的9.6%升高到45.1%(P〈0.01);TL0.5mg/kg体重瘤内注射对移植瘤的抑瘤率达89.9%,瘤组织VEGF表达减少,MVD从36.25±8.64减少到9.87±3.34(P〈0.01)。结论TL可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可抑制裸鼠SW1990细胞移植瘤的生长。

  • 标签: 胰腺肿瘤 雷公藤内酯 移植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雷公内酯(TPL)与5-氟尿嘧啶(5-Fu)联合应用对结肠癌细胞增殖、凋亡及瘤体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其在结肠癌化疗中的毒副作用。方法常规培养HT-29细胞,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TPL、5-FU联合应用对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中效原理评价两药的联合作用;建立裸鼠荷人结肠癌动物模型,分别及联合应用0.25mg/(kg·d)TPL和12mg/(kg·d)5-FU对其进行治疗,观察荷瘤裸鼠一般情况、瘤体的生长及化疗毒副作用。结果(1)TPL和5-FU分别及联合应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结肠癌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并且联合用药作用明显强于单独用药,48h凋亡率高达(41.71±1.38)%;(2)TPL和5-Fu单独应用均可抑制结肠癌瘤体的生长,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8.53%、84.16%;2者联合应用时作用更为明显,肿瘤抑制率达96.78%;(3)整个化疗过程中除偶尔出现全身散在红斑、丘疹外,未见明显造血系统、肝肾功能损害等毒副作用。结论TPL与5-Fu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对结肠癌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更强;TPL与5-FU在小剂量联合应用时协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瘤体生长,并能促进结肠癌细胞凋亡,在体外实验中毒副作用小。

  • 标签: 结肠癌 雷公藤内酯醇 5-氟尿嘧啶 协同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雷公根不同部位中雷公甲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Technologie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水(33∶67)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在波长218 nm处检测雷公甲素。结果雷公甲素在0.204~2.04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3.35%,RSD为1.56%(n=6)。雷公根木质部雷公甲素含量大于皮部。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雷公根中雷公甲素的含量。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含量测定(中药) 木质部 皮部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本综述旨在对雷公及其重要成份雷公红素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进行综合评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雷公提供参考。

  • 标签: 雷公藤 雷公藤红素 类风湿关节炎
  • 简介:摘要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建立了雷公悬浮细胞体系中雷酚内酯的定量检测方法,并考察了MeJA对雷公悬浮细胞体系中雷酚内酯含量的作用。

  • 标签: 雷公藤 悬浮细胞 雷酚内酯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对雷公的毒副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毒性及中毒主要表现,产生毒性的影响因素,产生毒性的机探讨理,减低毒性的途径,中毒的解决方法等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雷公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其毒性较强,中毒死亡的案件不断增加。雷公毒性作用的靶器官主要包括肝、肾和心脏等脏器。毒素在体内分布广泛,代谢产物经尿液、粪便等排出体外。生物检材中雷公毒素的检测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为理想,能够实现痕量测定。本文主要对雷公的毒理作用、药代动力学和毒素的检测进行总结,为中毒案件的分析与检测提供依据。

  • 标签: 雷公藤 毒理学 药代动力学 检测 法庭科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4-01-02
  • 简介:雷公多甙是我国研发,效果较为肯定的中药类免疫抑制剂,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试验证明,雷公多甙能明显抑制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与其它免疫抑制剂联用会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市场机遇。

  • 标签: 雷公藤多甙 市场集中度 免疫抑制剂 药物 体液免疫功能 临床试验
  • 简介:雷公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其活性物质往往又是其毒性成分,因此如何实现减毒增效就成为雷公类制剂重要的研究方向。与传统口服给药相比,经皮给药制剂具有降低肝脏毒性、避免"峰谷现象"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雷公类制剂给药方式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雷公外用制剂的促透技术、不同促透技术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雷公外用制剂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标签: 雷公藤 投药 皮肤 外用制剂 皮肤吸收 作用机制 综述
  • 简介:雷公红素是药理活性较高的五环三萜类物质,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抑制及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通过系统的文献调查,介绍了雷公红素的各种药理活性研究状况,以期为雷公红素的药理活性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雷公藤红素 药理活性 抗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雷公治疗银屑病的疗效。方法按文内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1966-2004)、Ovid、TheCochranelibrary2004.4th、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04)、Vip全文数据库(1994-2004)、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的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的期刊杂志和药厂提供的资料。应用RevMan4.2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个雷公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研究按亚组分类后,组间有异质性(χ^2=22.84,P=0.004,I2=65.0%),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结果显示应用雷公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38,95%CI(2.45,7.81)]。结论由于目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故尚不能据此证实雷公治疗银屑病是有效的,随着高质量的报告出现,今后可以不断地完善本评价。

  • 标签: 银屑病 META-分析 雷公藤
  • 简介:雷公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毒性很强的杀虫剂,民间很早有医用和农用的记载,防治各种虫害、灭鼠、毒蛆等。尤其是,雷公具有明确的中等抗凝血作用,在不同的临床诊疗中是以协同或者对抗的不同面目出现的。由于这抗凝血作用风险极大且操控性较低,一般研究人员对在这个特性范围内开发人用新药不感兴趣,极大浪费了这种药效资源。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生物防范鼠害,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有必要认真研究雷公的抗凝血作用并加以利用。

  • 标签: 雷公藤 抗凝作用 毒性 鼠药
  • 简介:目的考察双环雷公多苷致小鼠药物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机制。方法ICR小鼠灌胃给予双环(50、100、200mg·kg-1×3),于末次给药后2h单次灌胃给予雷公多苷300mg·kg-1,观察动物状态,禁食18h后处理动物,制备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及LDH水平,H.E.染色考察肝脏病理状态,Westernblot法分析蛋白表达。结果雷公多苷300mg·kg-1能引起小鼠显著毒性和肝脏损伤,动物死亡率达41.67%,血清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及LDH含量均显著升高,肝组织出现以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50、100、200mg·kg-1双环雷公多苷引起的小鼠肝毒性有显著保护作用,能降低小鼠死亡率,降低雷公多苷引起的小鼠血清ALT、AST及LDH的升高,改善肝组织病理状态。初步机制研究显示,双环可降低凋亡相关蛋白FasL的表达,上调PI3K和connexin-43的表达。结论双环雷公多苷所致药物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肝组织细胞间缝隙连接有关。

  • 标签: 雷公藤多苷 双环醇 药物性肝损伤 胞间缝隙连接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