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本地基层医院对老年的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对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的风险进行研究与评估。 方法 以简单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有房颤患者中抽取 86 例曾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于当地基层医院门诊部进行就诊的老年的房颤患者纳入此次抗凝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的研究之中。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持续时间> 6 个月, 6 个月后观察每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抗凝后出血的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经过抗凝治疗 6 个月后,所有研究对象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如下:大多数为较轻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牙龈出血等,而无其他风险较大的不良反应出现,其余不良反应出血的情况较少。 结论 基层医院各类老年的房颤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药物华法林进行抗凝后防止出血的疗效较好,为所有房颤患者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房颤,基层 华法林 抗凝治疗 出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肌骨超声在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至2023年10月收治的308例膝关节病患者中的182例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1例,观察组采用肌骨超声,对照组采用常规超声。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包括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肌骨超声和常规超声在诊断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骨超声在检出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患者方面优于常规超声(P<0.05)。结论:肌骨超声在中老年退行性膝关节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肌骨超声 中老年 退行性膝关节病变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异常与脑小血管病( CS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2月所收治的 125例 CSVD患者与 125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与健康组,健康组人群均通过健康体检,无任何异常表现,疾病组患者根据核磁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 LI)组 62例和脑白质病变( LA)组( 63例)。健康组人群与疾病组患者均使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量血清 HCY水平。检测后,对比健康组人群与疾病组血清 HCY以及高 HCY血症发生率; LI组和 LA组患者血清 HCY以及高 HCY血症发生率。 结果 检测后,疾病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人群血清 HCY水平;检测后, LA组患者 HCY水平显著高于 LI组患者 HCY水平,高 HCY血症发生率也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清 HCY水平的高低与脑小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关联性,尤其是在 LA中变化更为明显,可以为临床诊断 CSVD提供有利依据,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普及应用。

  • 标签: 血清 HCY CSVD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体感温度-寿命损失年(YLL)暴露反应关系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为气象健康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7年全国364个区(县)逐日死亡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分布非线性滞后模型和多变量Meta分析方法分析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基于该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本研究按不同死因中不同年龄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总人群平均每日YLL率为23.6人年/10万,日均体感温度为15.7 ℃。不同人群体感温度与YLL率暴露反应关系均呈“U”形曲线,由体感温度导致老年人的YLL率远远高于年轻人。日均超额死亡数也随着风险等级的升高而上升。结论基于体感温度与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利用回归决策树模型确定体感温度的健康风险预警阈值,经验证预警效果良好。本研究为建立气象健康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参考。

  • 标签: 体感温度 寿命损失年 回归决策树模型 气象健康风险预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与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72例,年龄49~70岁,男42例,女3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射频治疗组(RF组,n=36)与射频联合针刀治疗组(RFA组,n=36)。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腰椎脊神经后支治疗,RF组单纯行射频治疗,RFA组采用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1及3个月时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RF组和RFA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RF组比较,RFA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5)分比(2.6±1.4)分,(1.6±1.1)分比(2.8±1.2)分,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RFA组优良率88.9%(32/36例)明显高于RF组63.9%(2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腰椎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明显,且安全有效。

  • 标签: 射频 针刀 腰椎关节源性腰痛 脊神经 超声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靶向整合素αvβ3诊疗一体化放射性分子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探讨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PDX)模型显像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将RGD肽与白蛋白结合基团EB相连接,构建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EB-RGD,并经螯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偶联完成靶向分子177Lu标记。构建68只NSCLC-PDX模型鼠,取28只注射177Lu-EB-RGD或177Lu-RGD行microSPECT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另行177Lu-EB-RGD放射靶向治疗实验:取PDX模型鼠4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18.5 MBq 177Lu-RGD组(B组)、18.5 MBq 177Lu-EB-RGD组(C组)、29.6 MBq 177Lu-EB-RGD组(D组),每组10只,观察治疗后50 d内模型鼠肿瘤体积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77Lu-EB-RGD的标记率在95%以上,比活度为(55±14) GBq/μmol,其体外稳定性好,放化纯大于95%。注射177Lu-EB-RGD后4~96 h,NSCLC-PDX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后4、24、72、96 h的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分别为7.34±0.67、14.63±3.82、15.69±3.58及15.99±5.42;生物分布结果示177Lu-EB-RGD摄取[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SPECT显像结果一致,且4 h时的177Lu-E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明显高于177Lu-RGD[(10.15±1.17)与(3.30±1.47) %ID/g;t=18.60,P<0.05]。177Lu-EB-RGD治疗后,A组与B组模型鼠的肿瘤体积均快速增加;而C组与D组肿瘤体积呈持续降低趋势,在第28天时C组与D组肿瘤均已肉眼不可见,且在随后的监测时间内未见复发。结论177Lu-EB-RGD能靶向αvβ3阳性的NSCLC-PDX模型,显像效果好,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晚期靶向治疗耐药或无效的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异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 伊文思蓝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浆 FIB、 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我院的脑小血管疾病患者 165例进行调查研究,以同期检查的体检人群 165例为对照组,按照头颅核磁情况分为腔隙性脑梗死 (LI)组 77例和脑白质病变 (LA)组 88例, LI组根据病灶数量分为单发组( 1个病灶) 41例和多发组( 2个病灶及以上) 36例, LA组根据  Fazekas 量表 [6] (0-3 级 )分级分为 轻度组36例、中度组 30例、重度组 22例。对比疾病组患者与体检组人群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HCY); LI单发组和多发组的 FIB、 HCY; LA组轻、中、重度组的 FIB、 HCY水平。结果 检测后,疾病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 FIB高于体检组人群,并且平均年龄和高血压比例也较高, LI组中多发组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 LA组重度组患者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最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浆 FIB、 HCY水平、年龄、高血压都会与脑小血管病发生有联系, HCY、血浆 FIB高低和脑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血浆 FIB、 HCY水平可以为诊断脑小血管疾病提供依据,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vβ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分子探针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免疫细胞、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t=8.63,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PD-L1: 2.34%与0.95%,CD11b+/PD-L1:2.41%与0.66%;t值:11.17和8.70,均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t值:4.10和6.03,均P<0.05)。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 标签: 结肠肿瘤 伊文思蓝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将左束支起搏(LBBP)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RVSP)的电-机械同步性及临床预后进行对比,评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LBBP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LBBP组和RVSP组,分别行相应起搏治疗。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时间(Ts)标准差(Tsd-12-LV)、左心室侧壁基底段与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Ts之差(Ts-LV-RV)、左心室充盈时间与RR间期比值(LVFT/R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QRSd)、QTc间期(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起搏参数。结果①成功实施LBBP 50例,RVSP 50例,术后随访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变化均稳定,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术前相比,LBBP组术后6个月QRSd[(110.00±10.96) ms对(120.22±22.61) ms]、Ts-LV-RV[(33.88±5.50) ms对(38.68±10.33) ms]、LVFT/RR[(42.38%±3.57%)对(54.54%±5.62%)]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Tsd-12-L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P组术后6个月LVEDD、LVEF、Ts-LV-RV、QTc间期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FT/RR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d、Tsd-12-LV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所有患者随访期内未出现心肌穿孔、囊袋出血及导线脱位等并发症,无再发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住院或死亡等相关事件。结论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LBBP术中及半年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且在改善电-机械同步性方面优于RVSP。

  • 标签: 房室传导阻滞 左束支区域起搏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 电-机械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