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重组血小板生成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样时间段2018.10~2021.09,研究样本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60例,分析治疗方法,探讨其临床疗效,分段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0(予达那唑治疗),实验组/30(重组血小板生成(rhTPO)治疗),对比患者(1)治疗有效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肝酶升高、过敏样改变、头痛、头晕)。结果:较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运用重组血小板生成治疗,有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治疗安全性较高,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组血小板生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TC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研究组患者接受rhTPO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重组白细胞介(rhIL)-11,空白对照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4月20日。由2位研究者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相关临床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与R 4.1.3软件中Meta程序包,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主要结局评价指标为有效性指标包括住院病死率、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输注量;安全性指标包括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文献筛选,共计14篇RCT文献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纳入1 029例脓毒症相关性TCP患者,其中研究组537例,对照组492例。针对rhTPO治疗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4%比38.8%,RR=0.84,95%CI:0.69~1.03,P=0.09)。而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第7天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加(MD=28.27,95%CI:16.95~39.60,P<0.001),血小板输注量显著减少(MD=-1.35,95%CI:-1.82~-0.88,P<0.001),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比0,OR=0.08,95%CI:0.01~0.60, P=0.01)。结论对于脓毒症相关性TCP成年患者,应用rhTPO可以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输注量,减低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不能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 标签: 脓毒症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素 药物疗法 Meta分析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渐少症患者在使用重组血小板生成治疗过程中将综合护理干预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评估的形式开展探究,纳入患者78例,时间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数字表随机均分对照组(39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9例,综合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评估两组治疗期间血小板水平,干预前两组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血病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捐献周期多次单采血小板(PLT)对捐献者血小板生成(TPO)的影响。方法:研究抽取献血者样本共90例,样本抽取年限为2021.01~2022.05,均接受多次单采PLT,按照不同捐献周期将全部样本分为3组,各30例。所有对象均接受5次单采PLT,甲组为间隔2w,乙组为间隔3w,丙组为间隔4w。对比各组不同捐献次数下TPO水平。结果:统计显示,甲、乙组第2、3、4、5次机采PLT时TPO水平较首次机采明显降低(P<0.05);但丙组不同捐献次数下机采PLT时TPO水平变化较小,且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捐献周期多次单采PLT对捐献者TPO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间隔4w机采1次PLT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因此需予以重视和推广。

  • 标签: 捐献周期 多次单采血小板 捐献者 血小板生成素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伐曲泊帕联合重组血小板生成(rhTPO)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治疗慢性肝病相关重度血小板减少症(TC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6例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0例;中位年龄54岁,年龄范围为33~74岁。56例患者中,21例采用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设为联合治疗组,35例采用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设为单药治疗组。观察指标:(1)用药后血小板(PLT)变化情况。(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监测患者治疗后2周内PLT的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治疗效果。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用药后PLT变化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用药后1~5 d PLT为(35±19)×109/L,用药后6~10 d PLT为(73±41)×109/L;单药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0±30)×109/L,(70±51)×109/L。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组间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30,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PLT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96,P<0.05);两组患者PLT变化趋势之间无交互效应(F交互=0.4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6.67%(14/21),单药治疗组为54.29%(19/3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3,P>0.05)。(2)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联合治疗组患者发生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例数分别为2、4、1、2、2、7、10、6、8、14、12、5例,单药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8、1、3、5、7、19、11、20、19、14、5例,两组患者头痛、头晕、输血反应、血尿、蛋白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疲劳、恶心、外周组织水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4,0.23,0.05,1.91,0.83,2.04,0.81,P>0.05)。结论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和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均能升高慢性肝病相关重度TCP患者PLT;与阿伐曲泊帕单药方案比较,阿伐曲泊帕联合rhTPO方案并未带来更佳的临床获益。

  • 标签: 肝脏疾病 阿伐曲泊帕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慢性 肝硬化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重组促红细胞生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中应用效果的比较。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1万U(1支) /次,1次1周,观察组给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3500U/次,3次1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 Het)和红细胞计数( RBC)以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各项血液指标、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不同剂量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罗沙司他与重组促红细胞生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于本院行MHD的70例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rhEPO)组(34例)和罗沙司他组(36例)。观察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治疗剂量以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计算,根据血红蛋白(Hb)改变幅度并调整剂量。观察时间为24周,每12周随访血清铁(Fe)、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指标;每4周检测Hb改变幅度(ΔHb)评估疗效。结果罗沙司他组的疗效优于rhEPO组(P=0.003);随访24周,罗沙司他剂量随Hb水平幅度上升逐渐减少;罗沙司他组的基线单室尿素清除率(spKt/V)、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全段甲状旁腺(iPTH)等指标与Hb改变均无相关性(均P>0.05);随访12、24周,罗沙司他组的透析充分性、CRP、iPTH与Hb均无相关性(均P>0.05);罗沙司他组的Fe、TSAT与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Fe均较基线值下降(均P<0.05),24周时TSAT较基线值下降(P=0.007);随访12周时,罗沙司他组的SF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0),24周时其较基线值下降(P=0.028);随访12、24周时,rhEPO组的SF较基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沙司他多途径发挥作用促使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产生,提高铁利用,与rhEPO对比,改善肾性贫血的疗效更显著。

  • 标签: 肾透析 罗沙司他 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蔗糖铁联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注射液在慢性肾衰竭合并肾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院2020年7月-2021年7月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肾衰竭合并肾性贫血患者作为探究对象,以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对照组(40例,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蔗糖铁联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注射液),比较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50%、80.00%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12.50%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两组Hb、HCT、RBC、SF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Hb、HCT、RBC、SF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慢性肾衰竭合并肾性贫血患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蔗糖铁联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注射液,不良反应减少,且患者的贫血现象改善。

  • 标签: 蔗糖铁 肾衰竭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 肾性贫血 疗效
  • 简介:摘 要:重组血小板生成(rh-TPO)经CHO工程菌表达后,可调节巨核细胞形成有功能的血小板,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但目前的培养系统与纯化方法较复杂且不能规模化生产等问题,亟需一种批量培养与蛋白纯化方法,所以本研究首先分别通过改变细胞培养基与补加营养物质培养细胞,并监测监测细胞活力、细胞密度及蛋白表达量,其次分别通过100L的反应器培养,最终监测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可培养高达100L的反应器体系,并获得90mg/ml的rh-TPO蛋白,这一优化提高了rh-TPO的生产,为批量的生产上市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流加培养 病毒灭活 蛋白纯化 离子交换
  • 作者: 喻梦茹 杨冠恒 刘光辉 曾溢滔 薛燕 马晴雯 曾凡一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上海200040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上海200025 国家卫健委医学胚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上海市胚胎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4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交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来源的供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体内移植后生成血小板(PLT)的差异因素,进而为解决临床上HSCs移植后PLT重建不良的问题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Ficoll分离技术分别从孕14.5 d(E14.5)胎肝(FL)和8周龄小鼠骨髓(BM)中分离HSCs及其下游髓系和淋巴系细胞,即单个核细胞(MNCs)总和,移植入清髓辐照后的受体小鼠胫骨骨髓腔内,构建造血重建FL-MNCs和BM-MNCs小鼠移植治疗模型。定期检测受体小鼠外周血血常规指标。通过流式细胞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内的嵌合率及PLT形成上游细胞。进一步利用磁珠分选FL-MNCs和BM-MNCs供体细胞中CD41+巨核细胞,并诱导PLT生成。另外,通过定量RT-PCR检测两种来源的CD41+巨核细胞的PLT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FL-MNCs移植组和BM-MNCs移植组的血常规参数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PLT均在移植后第4周恢复正常水平,受体的血细胞基本由供体细胞替代。FL-MNCs移植组比BM-MNCs移植组受体小鼠的PLT水平上升更快,移植后第4周FL-MNCs组和BM-MNCs组的PLT水平分别为(1.45±0.37)×1012/L和(1.22±0.24)×1012/L,P<0.05。同时,FL-MNCs中含有更高比例的Lin-Sca-1+c-Kit+造血干细胞(FL-MNCs为7.60%±1.40%,BM-MNCs为1.10%±0.46%,P<0.01)、Lin-Sca-1-c-Kit+CD41+CD150+巨核祖细胞(FL-MNCs为3.05%±0.22%,BM-MNCs为0.15%±0.02%,P<0.01),以及CD41+CD42b+成熟巨核细胞(FL-MNCs为1.60%±0.06%,BM-MNCs为0.87%±0.11%,P<0.01)。体外功能性研究发现胎肝来源的FL-MNCs-CD41+巨核细胞在体外诱导后可更快地生成血小板样细胞,第3天即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第5天有明显PLT形成,而骨髓来源的BM-MNCs-CD41+巨核细胞第5天仍没有前血小板样细胞形成。FL-MNCs-CD41+能表达更高水平的PLT生成相关基因Mpl(3.25倍)、Fog1(3倍)和Gata1(1.5倍)(P<0.05)。结论FL-MNCs具有更好的受体血小板植入效果以及更快的体外PLT分化速率,这可能与FL-MNCs细胞组成中较高比例的巨核细胞数量及其Mpl、Fog1和Gata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供体细胞特征的因素分析研究有望为临床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PLT重建不良提供供体细胞参考依据。

  • 标签: 血小板 巨核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尿毒症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产生药物低反应或药物抵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现象,而重组促红细胞生成(rHuEPO)剂量增加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罗沙司他是一种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有刺激红细胞生成和调节铁代谢的功效。我们报告1例应用罗沙司他联合rHuEPO治疗促红细胞生成低反应的血液透析患者病例。

  • 标签: 肾透析 贫血 红细胞生成素 肾性贫血 药物抵抗 罗沙司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重组干扰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的效果。方法 择取到院患者80例,时间为2019.05~2021.05,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为单纯使用保妇康栓治疗,观察组为使用重组干扰栓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分别于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复查HPV、宫颈细胞学。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 HPV转阴率、转阴时间、是否有疾病进展对比,(P<0.05)。结论 采用重组干扰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可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血小板输注患者90例观察,依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预先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h与输注后24h的C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结论:对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提升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影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35岁的不孕症患者采用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是否添加重组黄体生成(rLH)及不同添加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患者的临床数据,共558例高龄不孕症患者入组,根据是否添加rLH及添加时机分为3组:未添加rLH组127例,中期添加rLH组141例,全程添加rLH组290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促排卵情况及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添加方案对新鲜周期妊娠结局及累积活产率的影响。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指数(BMI)、基础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有可比性(P均>0.05),全程添加rLH组的基础黄体生成(LH)、抗苗勒管激素(AMH)和窦卵泡数(AFC)显著低于未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rLH组(P均<0.05)。3组患者的促性腺激素(Gn)启动剂量、Gn总剂量及Gn刺激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全程添加rLH组的Gn启动剂量和总剂量最大、刺激时间最长。全程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LH组患者的获卵数和可移植胚胎数显著低于未添加LH组(P均<0.001)。全程添加rLH组患者的新鲜周期种植率(45.3%,117/258)和临床妊娠率(52.6%,111/211)显著高于未添加rLH组和中期添加rLH组(P=0.036、P=0.006),3组之间新鲜周期的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0.098)。3组患者冻融周期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3组之间的累积妊娠率及累积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校正年龄、BMI、AMH、AFC、基础FSH、基础LH、Gn总剂量、获卵数、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个数和移植胚胎的发育时期后,同未添加rLH组相比,全程添加rLH组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调整OR=2.793,95%CI为1.512~5.162,P<0.001)和活产率(调整OR=2.324,95%CI为1.241~4.351,P=0.008)升高,中期添加rLH组的新鲜周期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均无差异(P均>0.05);3组之间累积活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孕症患者行早卵泡期长方案促排卵时,全程添加rLH可以提高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但是不提高累积活产率。

  • 标签: 促黄体激素 重组蛋白质类 排卵诱导 胚胎移植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2年1月的一年间收集的需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记录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有输血史、无输血史患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同时将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组内再分组,两小组分别采用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的方法,比较两小组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120例肿瘤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患者18例,阳性率为15.00%,其中,有既往输血史和无既往输血史患者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94%(17/71)、2.04%(1/4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既往输血史的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检出率逐渐升高。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经随机输注或配合性输注后,配合性输注组输血1h后CCI、输血24h后CCI以及输血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容易使患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输血效果,而在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患者实施配合性输注,则可大大提升输血疗效,避免因此带来的血液资源浪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肿瘤 血小板输注 疗效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