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究帕金森病患者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和睡眠障碍之间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日至2016年7月30日重庆市万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匹兹堡睡眠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对患者的睡眠情况以及抑郁情况进行测定,对其睡眠障碍和抑郁情况测定的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帕金森病和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主要的特征均为睡眠障碍、阻滞、焦虑等,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主要表现为焦虑,而帕金森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其绝望、焦虑状态明显低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P〈0.05);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同时,实验组帕金森病患者与对照组重症抑郁障碍患者比较,其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肢动(P〈0.05)。结论:帕金森病与重症抑郁障碍患者,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特点,但是其绝望、焦虑、睡眠潜伏期、周期性肢动等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将以上特征作为这2种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帕金森病 重症抑郁障碍 睡眠障碍 抑郁程度
  • 简介:比较30例重症抑郁病人与正常对照组的躯体感觉阈(SPT)、痛觉阈(PPT)及相对痛觉阈(RPPT),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抑郁程度与痛觉阈值改变的相关性。发现重症抑郁病人SPT和PP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PT、PPT、RTTP值与HAMD总分和各因子分之间无明显相关;重症抑郁发作期与缓解期的SPT、PPT和RPPT值的自身对比无显著差异。推测绝对知觉阈的增高可能与抑郁症患者体内鸦片样物质系统的功能改变有关。提示内源性疼痛调节系统与抑郁症病理基础既有内在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故疼痛可作为抑郁的躯体症状,也可继发或加重抑郁

  • 标签: 重症抑郁 痛觉阈值 相关性研究 感觉阈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抑郁患者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呼吸重症监护室抑郁患者40例,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抑郁情况观察。结果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1.70±9.60)分、(39.20±5.95)分低于护理前(61.00±4.50)分、(62.00±8.50)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呼吸重症监护室抑郁患者护理中,对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可发挥重要作用,应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呼吸重症监护室 抑郁
  • 简介: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性抑制为主要临床特征。抑郁症患者半数会出现自杀观念。最终会有10-15%死于自杀1。因此在临床上对抑郁症的治疗尤为重要。

  • 标签: 抑郁症 心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护理措施对其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划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注重情绪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对照组焦虑改善总有效率为68.6%,明显低于观察组8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抑郁改善总有效率为71.4%,明显低于观察组88.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患者采用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其焦虑抑郁心理,进而提升医护配合度与依从性,强化治疗效果,加快疾病康复,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护理措施 重症监护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患者 焦虑抑郁 负面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 60 例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期间在本院 ICU 诊治的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数量相等,对照组 n=30 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 n=30 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治疗需求,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 治疗依从性 及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患者 依从性评分 、 SAS 评分 与 SDS 评分 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临床护理, 依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善医护关系, 缓解了患者的忧郁及焦虑不安心情,值得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干预 ICU患者 抑郁 焦虑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妇产科重症患者焦虑抑郁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妇产科ICU重症患者,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其平均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加入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①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SAS和SDS评分经统计对比并未产生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经统计对比形成统计学意义。结论妇产科ICU重症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后可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并缓解不良心理情绪。

  • 标签: 心理护理 妇产科ICU重症患者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重症监护护理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护理的一种模式,它更注重其中的细节。对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来说,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较为明显,容易丧失治疗的信心,处于悲观的状态,治疗依从性差,因此治疗的效果不明显。患者容易长期处在紧张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当中,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出现内分泌紊乱,从而出现病情的加重。在使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必须要强化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理干预措施的采取,提升治疗的依从性,有效地化解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本文主要研究了护理干预对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调节效果,为临床医学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室 焦虑 抑郁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妇产科重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了80例住院妇产科重症焦虑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研究组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由护士进行综合性的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妇产科重症监护病人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同时基于药物的心理干预可以帮助缓解患有严重产科和妇科疾病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焦虑抑郁症 妇产科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方法:从2022年6月到2023年3月这段时间收治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选择76例参与研究,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开展基础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抑郁程度和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并对比。结果:通过对评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干预组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更加明显,并且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更低,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开展综合性护理干预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促进患者的受损神经恢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急性重症脑卒中 抑郁情绪 神经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将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该院86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意识障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更佳。

  • 标签: 急性重症脑卒中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呼吸重症监护室抑郁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1-2021.9收治的呼吸重症监护室抑郁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炎性指标、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炎性指标、心理状态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呼吸重症监护室 抑郁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影响。方法以我院重症监护室6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1周后分别采用SDS、SAS量表进行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和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干预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同时,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改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有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心理干预 冠心病 焦虑抑郁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观察心理干预用于改善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作用。方法: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抽取100例重症监护病房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基于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组,一组实施常规管理(对照组),一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组),对比两组结局。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治疗期间实施心理干预,可改善生活质量、抑郁情绪与焦虑情绪,具有显著的管理效果。

  • 标签: 冠心病 常规管理 心理干预 生活质量 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
  • 简介:听说局里最近要进行人事调整,提拔一批干部,田一丰内心有些纠结。他想提副科,又觉得自己一无背景二无人脉,希望渺茫。朋友小吴提醒他:“你得活动活动,不然没戏。”田一丰说:“我这人不会来事,在领导眼里存在感为零。”

  • 标签: 抑郁 人事调整 干部
  • 简介:目的观察艾司西酞普兰对首发重症抑郁伴失眠患者睡眠因子的影响。方法中国地区4家中心开放研究,对伴失眠的首发重症抑郁患者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符合入选标准并且没有排除因素者进入试验。受试者在开始治疗前1天进行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DRS)、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的评分,并开始记录睡眠日记。同时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早餐后口服治疗,初始剂量为5-10mg/d。每天清晨与晚上记录睡眠日记,在下一次访视时返还给研究者。分别在开始治疗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随访,再次完成PSQI、ISI、MADRS、GAD-7和CGI的评分。同时包括不良事件的记录。每次随访后根据患者的疗效调整艾司西酞普兰的剂量,最高剂量为20mg/d。对人口统计学特征、生命体征以及评分量表等应用SSPS10.0软件进行ANOVA分析。结果入组患者160例,男性67例,平均年龄(42±12)岁;女性93例,平均年龄(41±12)岁。在4个访视点中体重、血压、心率每两个访视点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4个访视点中PSQI、ISI、MADRS、GAD-7和CGI的评分逐渐减少,并且每2个访视点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开始药物治疗第7天即有明显的疗效,这种疗效从开始药物治疗的第30天仍然继续强化。艾司西酞普兰的剂量由初始剂量(9.7±1.5)mg,逐渐增加到(14.8±4.0)mg,在(14.8±4.0)mg水平发挥了比较理想的疗效。只有2例患者出现轻微头晕、心慌等不适。结论失眠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伴失眠首发的重症抑郁症状的同时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失眠,效果明显。本研究提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失眠首发的重症抑郁症患者的最佳有效剂量为15mg/d。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抑郁症 失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焦虑、抑郁、失眠症状发生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重症肌无力患者共50例,患者入院之后,应用焦虑、抑郁等量表,对患者的情感障碍等症状进行评定.结果本次研究中选取的50例患者,接受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评分量表评定之后,其中焦虑患者30例,占总人数的60.00%,抑郁患者33例,占总人数的66.00%,失眠患者28例,占总人数的56.00%;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居住环境、病程、临床类型等.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在长期疾病的困扰中很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症状,而影响这种症状的因素有很多,如患者年龄、病程、居住环境以及临床类型等,医护人员应该注意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症状,以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情绪障碍;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7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重症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苏醒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自我概念量表(TSC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及自我概念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结果 98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伴抑郁情绪32例(32.65%),不伴抑郁情绪66例(67.35%);伴抑郁情绪组TSCS评分低于不伴抑郁情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TSCS评分低与抑郁情绪相关(OR>1,P<0.05)。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相关,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恢复期患者自我概念越积极,抑郁情绪越少。

  • 标签: 颅脑损伤 重症 自我概念 抑郁情绪
  • 简介: [摘要] 目的 观察五行音乐疗法+亲情护理对重症抑郁症住院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于2022年1月~2023年8月期间收治的46例重症抑郁症住院患者,根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23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采用亲情护理,观察组采用五行音乐疗法+亲情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自我效能。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情感恢复、自我掌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五行音乐疗法联合亲情护理可改善重症抑郁症住院患者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效能。

  • 标签: [] 五行音乐疗法 亲情护理 重症抑郁症 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