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用GC/MS分析辽东地区下第三系烃源岩及原油样品,检测出丰富的C30甲藻甾烷和C28-304-甲基甾烷。根据色谱保留时间、质谱特征及与文献对比,确认出4α、23,24(R)-三甲基胆甾烷(20R)与4β,23,24(R)-三甲基胆甾烷(20R)结构及6个相应的C30甲藻甾烷异构件。研究表明,甲藻甾烷不仅是海相环境的生物标志物,而且也是湖相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的生物标志物,在研究有机质的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对比中有特殊意义。

  • 标签: 地质意义 辽东湾地区 生油岩 下第三系 甲藻甾烷 半咸水湖相沉积
  • 简介:根据对辽中北洼钻井的分析,认为本区东营组二、三段具异常高压,属于同一套异常压力欠压实系统,其分布受沉积相控制。推测下伏沙河街组属于另一套异常高压系统。受2套异常压力系统的控制,纵向上可望形成3个油气聚集带。指出位于欠压实顶附近的油气聚集带为首要勘探目标。

  • 标签: 渤海辽东湾 辽中北洼 欠压实特征 裂缝带 油气勘探
  • 简介:通过大量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结合部分地震资料,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辽东盆地古近系划分为2个超长期、6个长期、18个中期和数10个短期旋回层序。在综合长期层序界面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旋回的上升和下降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得出了长期旋回的古地理演化规律为:在LSC2和LSC3时期,以发育浅湖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LSC4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底扇沉积体系为主,到LSC5和LSC6时期以发育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形成浅湖→湖底扇→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和砂体展布规律。从而为有利储集砂体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层序-岩相古地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古近系 辽东湾盆地
  • 简介:本文较系统地讨论辽东下第三系砂岩成岩特征,分析五种主要的成岩作用,并综合多种成岩标志,划分出四个成岩阶段,同时探讨成岩作用对砂岩储集性的影响。根据成岩机理与油气分布关系的分析,提出成熟阶段A是有利的成岩带;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河道、河口坝,以及水下扇辫状水道是有利的沉积相带。将二者叠合,预测了有利的储集区带。

  • 标签: 辽东湾 下第三系 砂岩 成岩特征 储集区带 预测
  • 简介:辽东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年8月11日和11月26日,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月记录53种,11月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月与11月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月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月。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生息辽东》@姜振庆

  • 标签: 生息辽东
  • 简介:辽宁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连绵的山势在海拔500米至800米之间,1300米以上的三座辽宁最高峰均在此区域。当年,杨靖宇将军亲自选中了这片理想区域作为游击区与根据地,率领队伍四下桓仁、兴京(今辽宁省新宾),两次西征,屡破围剿,与日寇辗转周旋,前后组织抗日活动四年之久,创下打击日寇的不朽业绩。

  • 标签: 杨靖宇 辽东 辽宁省 东部山区 抗日活动 长白山
  • 简介:辽西指辽宁西部的朝阳和阜新等地区,由于种种人为破坏,已使那里的生态环境几乎丧失了自然调节功能,无雨就旱,遇雨则涝。辽东是指辽宁东部的抚顺、本溪和丹东市的全部及铁岭、鞍山和辽阳市的部分,境内多山,辽宁有70~80%的森林集中于此,绝大多数的大小河流也均发

  • 标签: 东部地区 辽宁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辽宁冷杉,其生长快、抗性强、耐干旱瘠薄、耐高寒.经过20余年的试验,该树种在伊春地区引种已获成功.本文从3个方面较详细介绍了辽宁冷杉的引种驯化情况.

  • 标签: 辽东冷杉 引种 研究
  • 简介:  在世态喧噪的当下,地域美术创作于流行或时尚文化语境中如何坚守立场,是一种艰难.而以市场或市场意识为出发点的艺术指向,也动摇着澄怀观道的人文心态.但是,在任何背景下都会有一种坚守,也可能是一个艺术团队或流派的坚守与超越.……

  • 标签: 事件辽东 辽东子
  • 简介:明末辽东传播体系日趋失控,舆论混乱以致社会动荡、军情外泄,不能利己反而资敌。究其原因,盖由明代传播体制建立之初即固化传播目的,强调信息于绝对权力的从属,严重缺少社会力量的规范与疏导,只能导致信息流动的失衡。整个传播体系的崩溃即来源于此。

  • 标签: 明末 辽东 舆论 传播
  • 简介:<正>《辽东行部志注释》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蒙罗继祖、史树青二位先生指正,受益非浅。今据所示例举诸条,匡正于下:一、第二十页注[16]“缙云山”条,原注对此山未能确指。近知缙云山在北京延庆县。此注应改为“辽志西京道奉圣州之儒州缙云军,治缙县,今北京之延庆县。有山日缙云山,山中有寺。海山‘自重熙十七年,离去海岛,住持缙云山’即此”。

  • 标签: 缙云山 匡谬 辽东 延庆县 罗继祖 十七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经类型学研究。将辽东地区两周时期流行的双房式陶壶分为三期,并对年代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提出三点认识:1.双房式陶壶的祖型可追溯到庙后山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太子河、浑河为中心,分布范围遍及辽东地区具有显著时段特征的一种考古遗存。2.将双房式陶壶分为A、B两系,认为它们是同源陶壶谱系的两个发展序列。3.所谓“美松里”陶壶,是双房式陶壶自西周中晚期发生分野以后,向东流入西北朝鲜地区发展的一支。同时这种陶壶的北传,还对西团山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双房式陶壶 分期 年代 来源 流向 两个发展序列
  • 简介:五一期间.来自北京和辽宁的画家李鸣泉、张成思、孙森林、冯国龙等人在辽美书画院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来到海城岔沟乡海龙川和岫岩前营乡山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采风写生活动。此时的东北山里气温较低、气候多变、山风时起.几位老画家们被晚春的辽宁山村优美风光所感动,克服诸多困难坚持现场写生。几天下来.跑遍了附近几个村庄,画了很多速写.收集了大量创作素材。并相约金秋时节再来东北。共同描绘如诗如画的关东大地风情。

  • 标签: 写生活动 画家 东南 创作素材 辽宁 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