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我们在阅读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时.常常会看到“谥号”这个词,如: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等等。

  • 标签: 谥号 古人 历史人物 陶渊明 居士
  • 简介:晋武帝司马炎的宠臣贾充,早在曹魏时期便是司马炎之父司马昭的心腹,曾经果断地帮司马昭除去了当时魏国的最高领导——魏帝高贵乡公曹髦,为司马氏目后夺取政权立下了大功。司马炎成为司马昭的太子,贾充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司马炎即位后,贾充更加受宠,高居宰相之位,而且成为司马炎的儿女亲家。

  • 标签: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清代将皇族按支系远近分为宗室和觉罗,对宗室实行特殊的封爵制度.中国古代,贵族死后,按其生前事迹,由朝廷评定一个称号叫做谥号或谥法,清入关后亦继承了这一传统.本文即根据清代皇族家谱--"玉牒"的记载,对清代宗室贵族的谥法做一简要介绍.

  • 标签: 清代宗室 谥号考 明确规定
  • 简介:金朝对官员赐谥始于太宗,世宗、章宗二朝达到顶峰。对官员赐谥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吸引汉族官员归附金朝,但随着谥号在国内的推广,国内各族官员都以得谥为美,国家对官员的赐谥也最终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金朝对官员赐谥并无民族芥蒂,获谥官员以三品为界,且官员谥号以二字谥和美谥为主,一字谥和平谥、恶谥较少出现。

  • 标签: 金朝 官员 谥号 等级
  • 简介: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现就所知,将四者来龙去脉略加辨析考述,以飨读者。

  • 标签: 年号 庙号 谥号 考述 尊号
  • 简介:谥号是中原礼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的契丹社会中无迹可寻。辽朝建立后,受到中原礼制文化的影响,契丹统治者开始了包括赠谥在内的王朝制度文化的创建。从目前已有的资料来看,虽然辽朝继承了中原礼制中对官员谥号赐赠的传统,但官赐谥号制度的发展和内容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民族性特征,即有着先宗室、再后族、最后将汉官群体纳入赐谥范围的发展趋势。谥号赐赠制度的运行不仅维护了辽朝的社会秩序,同时也自上而下地对辽代社会道德风尚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辽朝 谥号 赠赐特点
  • 简介:近一二十年,由于《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和《甄缳传》等电视连续剧走红荧屏,现在大家都知道清代皇帝一般是以年号来称呼的,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于是有人以为,唐太宗、宋太祖亦是以年号相称呼。其实不然——二者乃以庙号来称谓。

  • 标签: 年号 庙号 《康熙微服私访记》 谥号 帝王 古代
  • 简介: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皇帝年号、谥号和庙号的问题,有时还常常将三者搞混。其实,三者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年号是皇帝生前所用的纪年方法,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也就是说,

  • 标签: 纪年方法 汉武帝 皇帝
  • 简介: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 标签: 唐德宗 王武俊 谥号 河朔藩镇 政策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