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环境犯罪被害是一类新型特殊的被害.与传统被害人比较它有自身特有特征:被害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被害原因行为价值判断的似是而非性,被害的间接性、累积性、不可逆性以及空间广延性,被害的国际间弱势转移性,等等.鉴于此,国家应承担首要的环境犯罪被害预防责任.就现代中国而言,国家预防责任的实现以宪法确立公民环境权为转折点.

  • 标签: 环境犯罪 被害人 被害原因 国家预防责任 公民环境权 被害预防责任
  • 简介:犯罪被害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随着微信应用的推广,微信红包也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和交往方式。发红包、抢红包成了货币交易的新方式。由于微信用户的广泛覆盖性及用户普遍对微信好友的警惕性不足等原因,微信红包这一功能也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实施诈骗的新型工具。诱导加入微信群、恶意推广抢红包链接等诈骗方法不断翻新,研究被害者的被害性有助于我们完善预防措施,构建和谐网络环境。

  • 标签: 微信红包诈骗 被害性 被害预防
  • 简介:近十年来,随着预防犯罪研究的深入,加害人与被害人互动关系的规律被应用到预防犯罪研究中,开辟了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预防犯罪的新途径,即被害预防被害预防的主旨是克服被害人自身存在的不良状态,增强抗御犯罪的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它关系到潜在被害人切身利益,是潜在被害人的自我防范活动,可根据本人条件因时因地灵活进行,不需要国家和社会投资,具有经济价值。被害预防的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各类被害的具体举措上,本体论述较少,某些观点还存有较大分歧。本文拟对被害预防的概念、特征和普通刑事犯罪被害预防的一般举措作一阐述。一被害预防的概念犯罪被害预防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起步较晚,又介于犯罪被害人学和预防犯罪学

  • 标签: 被害预防 潜在被害人 预防犯罪 犯罪被害人 潜在犯罪人 不良状态
  • 简介:人质遭受劫持犯罪行为侵害的重要原因是个人心理易受侵害的倾向性特征。人质心理特征在被劫持前表现为防范意识欠缺;在被劫持中表现为恐惧与紧张,希望与兴奋,绝望与期待;在被劫持后表现为愤怒、恐惧、羞辱和绝望等。劫持人质犯罪被害预防应从防范意识培养、心理与技能的训练和在危机中自我调控及心理重建等方面进行。

  • 标签: 劫持人质犯罪 人质心理 被害预防
  • 简介:邪教犯罪不仅严重侵犯受害人的人身权利,而且破坏社会秩序、影响国家稳定。研究发现,邪教犯罪被害人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她们大多身处不良家庭环境,具有敏感、孤僻等人格特征。家庭被害预防包括被害前的预防被害中的预防被害后的预防。在家庭被害预防中,被害前父母必须对子女关心疼爱、避免极端的教育方式,父母与子女应坦城交流,教育子女诚信做人,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在被害中家人必须学会识别邪教信徒的特征、摸清家人对邪教的了解程度,收集邪教组织的资料,求助专家,关注敏感信息的传递等;被害后家人需协助治疗"离教综合症"。

  • 标签: 邪教 被害信徒 被害预防
  • 简介:在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时,英美刑法传统上坚持“不得谴责被害人”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不符合被害人学的原理,而且,在英关刑法中,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例如被害人同意、自我防卫与挑衅行为中均承认了被害人的共同责任。承认被害人的共同责任,具有合理的规范性基础。根据权利的限定性原理,被害人共同责任可区分为自愿的权利减少型和非自愿的权利减少型,在此基础上考虑行为人与被害人在具体案件中相关权利的重要性程度、比较因果关系与比较罪责等因素,从而为被害人共同责任的适用提供了具体的判断标准。英美刑法的被害人共同责任原理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不得谴责被害人 被害人共同责任 自愿的权利减少 非自愿的权利减少
  • 简介:在犯罪场中研究犯罪人和被害人的互动,通过预防被害来控制犯罪,无疑是预防犯罪的一条有益的路径。在对传统犯罪场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对犯罪场进行重构,主张建立以犯罪人和被害人双向互动为中心的犯罪场,并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犯罪场中的基本要素,探讨犯罪场中各子系统内部的运动规律和各子系统相互间的运动规律,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在犯罪场中预防被害的建议。

  • 标签: 犯罪场 重构 运动规律 被害预防
  • 简介:被害人过错会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产生重要影响,应当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其适用的法理依据有责任分担说和应受谴责性降低说等。其范围界定需要从主体、主观、行为性质以及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法律效果包括影响犯罪成立、导致犯罪人刑事责任免除以及导致犯罪人刑事责任减轻等。我国目前仅把被害人过错作为酌定情节存在诸多不足,应当在借鉴域外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刑法总则中对被害人过错做出明确规定。

  • 标签: 被害人过错 过错界定 犯罪人 刑事责任
  • 简介: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陈述是一种重要证据。它是追究犯罪的起点,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重要证据来源。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由于种种原因,在司法机关向其收集证据时,作出了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假陈述,干扰了刑事诉讼的证明进程,妨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有些案件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社会影响很坏。对于此种行为如何定性,无论在我国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亟待达成共识。

  • 标签: 被害人陈述 诬告陷害 伪证 包庇
  • 简介:预防犯罪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从犯罪意识的产生、犯意的强化、到犯罪行为的着手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能够有效地减少犯罪;同样,采取一定的措施,从防止被害的角度着手,加强防范而使有犯罪倾向的人无机可乘、犯罪行为无法实施,也能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防止被害不但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因此,被害预防应该成为预防犯罪的另一种途径.

  • 标签: 犯罪预防 被害预防 防害意识 过错责任感 过错责任机制
  • 简介:儿童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及其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儿童离家出走问题频频发生。儿童年龄的特殊性、自身易被侵害性、其面临危险的未知性,都大大增加了其被害的可能性。因此,基于被害预防理论,应通过加强儿童事前安全教育,严格公安机关事中快速反应,落实社会组织事后心理辅导,并结合信息发布平台形成社会联动的找寻机制,以此来切实预防出走儿童被害

  • 标签: 儿童安全 离家出走 被害预防
  • 简介:近些年来,青少年网络被害现象的普遍性及其消极影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预防网络被害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社会预防为视角,对网络被害社会预防的性质、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对策。

  • 标签: 网络被害 网络道德 社会预防
  • 简介:近年来,女大学生被害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除了宏观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激化的大背景,女大学生频繁遇害也存在着易被害的微观因素。研究发现,部分女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及技能;日常生活方式常伴被害高风险;同时部分高校及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更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以及学校周边公共交通规划欠佳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女大学生易被害的因素。基于犯罪被害预防理论,应从女大学生自身、学校、政府三个方面采取预防对策。

  • 标签: 女大学生 被害因素 被害预防
  • 简介:非法拘禁导致被害人自杀身亡,行为人是否成立"非法拘禁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理论上存在肯定说、否定说、折中说等观点,上述观点均存在瑕疵,导致司法实践中行为人承担的刑事责任相差甚大。对于此种情况,应当引入"不作为"的理论,因为非法拘禁行为使得被害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行为人对被害人的生命安全负有保护义务,有义务阻止被害人自杀事件的发生,能履行而未履行这种保护义务的,视其主观罪过不同分别成立故意杀人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与非法拘禁罪(基本犯)数罪并罚。

  • 标签: 非法拘禁 自杀 致人死亡 不作为
  • 简介:报复型犯罪是犯罪人在报复心理的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刑事被害人在遭遇犯罪侵害后,由于种种因素可能实施报复犯罪,从被害人转化成新的犯罪人。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的预防对策:建立被害人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提高其对自身主体地位和诉讼结果的认同度;充分运用诉讼保全与先予执行措施,提高刑事被害人的受偿度;建立国家救助与社会援助制度,缓解被害人生活上的物质窘况。刑事被害人报复犯罪预防的实现路径:制定专门的被害人基本法,明确被害人权利和保障程序;成立被害人事务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被害人的救助和犯罪预防;发展、完善社工制度,加强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确保被害人工作的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预防犯罪的道德教育体系,削弱、清除报复犯罪的内因。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报复犯罪 犯罪预防 国家救助 社会援助
  • 简介:被害预防是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防止犯罪的自我防范攀措,是根据犯罪诱发因素与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调动和协调有关各方力量制定并实施的对策。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在继续强化传统侵害预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落实大学生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遏制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又一重要途径。

  • 标签: “破窗理论” 大学生 被害预防
  • 简介:从《回头无岸》《泣不成声》到《被害妄想》,这个荒诞的“连续剧”至此打住了:真正的钱老板遭遇绑架遇害;酷似钱老板的小人物已是魂不附体,到了崩溃边沿;而新的生活即将上演惊人相似的一幕……

  • 标签: 被害妄想 百万 母亲 办公室 照片 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