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参数后的运动敏感驱动平衡(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序列对颅内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5名受检者采用优化前、后MSDE序列进行头颅MR扫描,主观评估优化前后整体图像质量和主要颅内动脉节段的管腔管壁成像质量,并客观测量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比较优化前后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参数优化后MSDE序列扫描时间由4 min 4 s缩短至2 min 29 s。优化后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SNR及CNR值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图像质量、右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C1段、双侧颈内动脉C4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的管腔管壁优化后图像质量优于优化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数优化后的MSDE序列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运动敏感驱动平衡 参数优化 颅内血管壁 黑血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HR-VWI)在多种颅内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CT血管造影(CTA)/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50例患者中,不稳定斑块20例,血管炎10例,动脉夹层8例,烟雾病7例,颅内动脉瘤5例,40例(80%)HR-VWI检查与CTA/DSA及临床诊断一致,7例(14%)与临床诊断基本一致,3例(6%)与临床诊断不一致。结论:颅内血管疾病除了CTA、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临床提高颅内血管疾病的鉴别诊断准确率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CTA DSA。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3.0T核磁共振在颈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9年8月至2020年4月赴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头颈动脉闭塞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均予以常规管腔成像及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结果 常规管腔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21例动脉粥样硬化,1例动脉夹层,共计22例,准确率为68.75%;3.0T核磁共振成像病因分类诊断出动脉粥样硬化25例,动脉夹层3例,动脉炎性病变3例,准确率为96.85%。在病因分类诊断准确率方面3.0T核磁共振成像数据结果显著高于常规管腔成像,且二者间的差异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结论 较之于常规管腔成像,3.0T核磁共振在显示闭塞起始段动脉管壁特征,从而明晰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及动脉炎性病变诸引致原因方面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建议在临床中加以推广。

  • 标签: 3.0T核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血管壁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与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过去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为梗死区域对应的狭窄血管,尤其是当颅内血管狭窄>50%可能会引起脑卒中发作。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上无明显狭窄的脑卒中患者在颅内动脉MR管壁成像检查时发现与之对应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笔者认为斑块的易损性可能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MR管壁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大血管管壁情况。所以笔者对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管壁特征以及如何量化责任血管内易损斑块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管壁成像 卒中 责任血管 易损斑块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被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给临床工作者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文章对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危险性评估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73岁,因“间断性头晕1年,晕厥发作2次”于2012年2月17日入院。患者自述间断头晕1年多,自以为是感冒症状,未予以重视。曾出现无任何诱因晕厥2次,伴短暂意识障碍,10min后意识恢复,发作时未跌倒,不伴有肢体障碍、麻木、抽搐、两便失禁情况,无肢体乏力,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粥样硬化斑块 颈动脉狭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通过临床随访明确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基底动脉有无再狭窄。结果15例患者术前的HRMR-VWI检查结果提示,动脉粥样斑块位于基底动脉背侧9例,腹侧2例,左侧壁7例,右侧壁6例。4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表现。2例患者的动脉斑块毗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下段及双侧椎动脉汇合处。术中无一例发生基底动脉穿孔和下游血管栓塞。术后30 d内,1例患者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患者均无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范围为5.0~9.0个月),无卒中及死亡事件,末次随访时mRS的中位数为1分(范围为0~1分)。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0%),其余7例行影像学复查未发现靶血管存在≥50%的再狭窄。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HRMR-VWI可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处的斑块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增加其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通过临床随访明确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基底动脉有无再狭窄。结果15例患者术前的HRMR-VWI检查结果提示,动脉粥样斑块位于基底动脉背侧9例,腹侧2例,左侧壁7例,右侧壁6例。4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表现。2例患者的动脉斑块毗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下段及双侧椎动脉汇合处。术中无一例发生基底动脉穿孔和下游血管栓塞。术后30 d内,1例患者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患者均无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范围为5.0~9.0个月),无卒中及死亡事件,末次随访时mRS的中位数为1分(范围为0~1分)。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0%),其余7例行影像学复查未发现靶血管存在≥50%的再狭窄。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HRMR-VWI可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处的斑块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增加其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其中斑块易损性和斑块位置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目前,磁共振高分辨力血管成像依赖于多种可以同时抑制脑脊液及血液信号的黑血技术,实现了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精细显示,成为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血管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管腔,也可观察血管内斑块的成分,并对斑块进行全面地分析,准确量化斑块内的各种成分,观察斑块与穿支血管入口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药物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影像依据。本文就高分辨力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对斑块特征的评估价值、卒中病因分型和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提出了他汀类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及时长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病因分型 临床治疗 斑块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因,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不仅可以直观评估管腔狭窄及血管重构状况,还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斑块成分及斑块负荷等,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关系密切的斑块高危特征。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本文将从HR-VWI识别高危斑块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识别、预防发生、预测复发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0T HR-MR VWI在头颈部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3年04月期间的100例脑卒中病人,根据治疗前是否行HR-MRVWI检查进行分组,分别为检查组(n=50)和未检查组(n=50),检查组病人治疗前行HR-MR-VWI检查,未检查组病人治疗前未行HR-MR-VWI检查的病人、但行MRA或CTA检查,观察检查组和未检查组病人病因诊断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检查组病人经HR-MR-VWI检查后对管腔狭窄病因判断具体如下:动脉粥样硬化23例(46%)、动脉夹层13例(26%)、动脉炎11例(22%)、其他2例(4%)。未检查组病人仅判断为管腔狭窄。检查组病人3个月中再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有3人,占6%;未检查组病人在6个月中再发生脑卒中事件的有13人,占26%,检查组再发生脑卒中事件情况显著优于未检查组(P<0.05)。结论:3.0T高分辨MR血管成像能够明确诊断管腔狭窄病因,帮助临床治疗,可以用于临床头颈部动脉病变检查中。

  • 标签: 3.0T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 头颈部动脉病变 脑卒中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