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功能检测,能够为治疗的开展提供依据,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立足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西门子PFA-200的应用效果,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历史研究经验、临床研究结果两个方面,论述血小板功能检测在抗血小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功能检测 抗血小板治疗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观察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用SEPSA交叉配型的方法给既往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悬液.结果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输注血型配合的血小板后,1hCCI、24hCCI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用SEPSA交叉配型方法选出血型配合的血小板输注,可逆转血小板输注无效状态.

  • 标签: 交叉配型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 酶联免疫吸附法 出血性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连续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血常规和血栓弹力图(TEG)的影响,以保证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和献血者的自身健康。方法分别检测观察组(连续固定采集血小板时间大于1年,每次间隔15~20d)与对照组(首次采集血小板或距上次采集时间超过1年)采血前后的血常规、TEG常规指标(R值、K值、α角、MA值)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采血前后观察组较对照组MPV、PDW均增大(P〈0.05),而PLT及TEG各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PDW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对照组采血后较采血前K值、MPV增大(P〈0.05),α角、MA值、PLT减小(P〈0.05)。结论频采献血者MPV、PDW均增大,但其血小板的数量及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即频采不会损害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可以保证血小板输注疗效,满足临床用血的需要。

  • 标签: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血栓弹力图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症应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价值。方法:分析目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0例,分析时间设置为2020年2月-2021年2月,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将患者分为五组(ITP组、AA组、MDS组、血液肿瘤组、肝病组)及对照组(正常体检者),采用酶联免疫法对PAIgG、PAIgA、PAIgM三项进行测定。结果:ITP组PAIg阳性24(例)80.00%、AA组8(例)66.67%、MDS组3(例)60.00%、血液肿瘤组9(例)40.91%、肝病组5(例)45.45%,五组PAI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TP组PAIgG阳性19(例)63.33%、AA组6(例)50.00%、MDS组1(例)20.00%、血液肿瘤组6(例)27.27%、肝病组4(例)36.36%,单独检测PAIgG阳性率比联合PAIg三项检测低。结论:血小板相关抗体是判断血小板减少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诊断依据,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提高临床应用价值,充分展现其应用前景。

  • 标签: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相关抗体 检测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血小板输注患者90例观察,依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预先血小板抗体检测,观察输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注后1h与输注后24h的CC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4.44%,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4.44%。结论:对患者预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有助于提升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血小板输注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血小板输注的意义、血小板抗体检测的意义、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机制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验数据的支持,本文深入探讨了血小板输注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血小板抗体检测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中的作用。此外,本文还详细阐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机制,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探讨了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应用,为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指导。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改善临床输血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血小板 输注无效 血小板抗体检测 为您保驾护航
  • 简介:摘要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是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主要工具,但能否根据其指导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尚存争议。同时,研究新的、更精准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常用的和正在研究中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上容易被忽略的影响因素做一综述。

  • 标签: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进行监测的作用。方法:纳入2020年9月~2022年9月期间的100例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采用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观察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前后与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冠心病患者的A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组ACA、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均只能抑制单一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多个途径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抑制作用。在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中,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可帮助医师判断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可为确定最佳剂量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到2022年1月的一年间收集的需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肿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小板抗体检测,记录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有输血史、无输血史患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同时将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组内再分组,两小组分别采用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的方法,比较两小组患者的输注效果。结果:120例肿瘤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患者18例,阳性率为15.00%,其中,有既往输血史和无既往输血史患者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3.94%(17/71)、2.04%(1/49),前者显著高于后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既往输血史的患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血小板抗体检出率逐渐升高。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经随机输注或配合性输注后,配合性输注组输血1h后CCI、输血24h后CCI以及输血有效率均显著高于随机输注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容易使患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输血效果,而在输血前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患者实施配合性输注,则可大大提升输血疗效,避免因此带来的血液资源浪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抗体检测 肿瘤 血小板输注 疗效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血小板监测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调整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对血小板功能进行监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调整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随访3个月后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小板功能监测调整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小板功能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15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对象按照平均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75人,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缩短率 、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血小板聚集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明显。结论: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抗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应该被更加重视,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血小板功能监测 急性心肌梗死 抗血小板 治疗效果
  • 作者: 贺芳赵春香黄文琴高建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                  (青海省乌兰县人民医院  青海乌兰 817100)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87-01   【摘  要】目的:观察血小板聚集功能分析仪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79例,并均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而联合组患者则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患者脑梗塞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及血小板聚集状况比对,并做出相关统计比较。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相关评分及指数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意义,而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于治疗2周后与常规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1.11%,而常规组为64.44%,两组差异显著,P<0.05,有意义;联合组患者与常规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但经治疗后均康复。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应用于脑梗塞患者临床治疗不仅使得临床治疗更加理想,还提高了安全性,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