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壁碳纳米管(MWCNT)长期慢性染毒对人胸膜间皮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6年,使用10 μg/cm2 MWCNT对人胸膜间皮细胞MeT-5A反复持续染毒1年作为染毒组,每4周收集1次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和计数增殖情况。对照组细胞同期培养但不进行染毒处理。染毒后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用Transwell小室测量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用Affymetrix clariom D芯片分析染毒后MeT-5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定量荧光PCR进一步验证其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1年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增殖速度约为对照组2~3倍(F=481.32,P<0.05)。MWCNT染毒1年和6个月组MeT-5A细胞均呈现细胞周期阻滞效应,表现为G1期增加,S期、G2期减少(F=14.94,P<0.05)。染毒6个月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15.12,P<0.05),染毒1年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较对照组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7,P>0.05)。对染毒1年组细胞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差异倍数2倍、平均信号值>7的差异基因共2 878个,其中上调基因986个,下调基因为1 892个。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等途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调节等过程。其中与上述细胞表型改变密切相关的PIK3R3、WNT2B、VANGL2和ANXA1基因的表达改变经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趋势一致。结论长期反复染毒后MWCNT对MeT-5A细胞可能存在潜在恶性转化能力。

  • 标签: 细胞迁移分析 基因 多壁碳纳米管 长期染毒 人胸膜间皮细胞 细胞应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PDAP的患者资料。根据腹膜炎发生频率分为单发组(1年内仅发生1次PDAP)和频发组(1年内发生2次或2次以上PDAP)。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人口学资料,初次发生腹膜炎时患者的血压、透析龄、腹膜炎发生诱因等临床资料及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后患者的转归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PLR与频发性PDAP的关系,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LR对频发性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PDAP患者78例,男5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45.2岁。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总人年数为765.1人年,总腹膜炎发生率为0.10例次/人年。其中单发组53例,频发组25例。与单发组患者相比,频发组患者的透析龄更长,收缩压和PLR水平更高,体重指数和血尿酸水平更低,腹膜透出液耐药菌生长比例更高(均P<0.05)。频发组患者最终因腹膜炎无效拔管率高达44.0%(11/25),明显高于单发组[15.1%(8/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PLR水平是频发性PDAP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06,95%CI 1.002~1.010,P=0.003),且ROC分析PLR预测频发性PDAP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 0.663~0.904,P<0.001)。结论高PLR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独立相关因素,可作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频发性PDAP的潜在预测标志物。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血小板 淋巴细胞 频发性
  • 简介:摘要腹膜恶性间皮瘤是原发于腹膜脏层及壁层的恶性肿瘤,涉及多种病因,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预后差,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全身高度炎性反应状态,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几乎全部为继发性,可由感染、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现报道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例,提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腹膜恶性间皮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膜后脂肪肉瘤(RLS)术前外周静脉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手术的20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最大约登指数将NLR划分为低NLR组和高NLR组,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在本组研究中,低NLR共95例,高NLR共112例,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包膜是否完整、肿瘤形态是否规则、肿瘤是否侵袭重要血管、是否存在联合器官切除等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平均年龄(t=-2.347,P<0.05)、肿瘤的生长速度(Z=-3.411,P<0.05),血型、术中出血量是否多于800 ml、术中是否输血、单种或多种病理亚型、肿瘤切除完整性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9、10.859、4.566、4.291、10.491,P均<0.05)。经Log-rank检验表明,低NLR组和高NLR组的中位RFS分别为21、12个月,高NLR组比低NLR组术后复发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9,P<0.01)。结论RLS患者术前NLR与肿瘤复发明显相关,较高的NLR可能预示肿瘤复发时间更短。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 腹膜后脂肪肉瘤 术后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腹膜后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pNT)的CT及临床特点,加强对pNT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2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36例腹膜后pNT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母细胞瘤(NB)25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8例、节细胞神经瘤(GN)3例。36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pNT不同亚型的影像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组32例单发,4例多发,29例位于肾上腺,7例位于脊柱旁,肿瘤长径21.6~98.5 mm。NB与GNB形态多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可伴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GN形态规则,密度较均匀。3种亚型钙化均多见。增强扫描NB与GNB强化特点相近,GN强化较前两者均匀。肿瘤分期L1期4例,L2期22例,M期10例;36例患儿临床实施手术、化疗或两者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术后NB短期预后要差于GNB及GN。结论儿童腹膜后pNT好发于肾上腺,多为伴钙化的单发病灶,肿瘤大小对良恶性判断可能无提示意义。NB与GNB为恶性肿瘤,两者影像学表现有较多重叠之处,NB发病年龄低,恶性程度高于GNB,易发生转移,预后较差。GN为良性肿瘤,术后不易复发,预后良好。在治疗前可采用国际NB危险因素组织分期系统尝试对肿瘤进行分期,有利于临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标签: 儿童 腹膜后 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腹膜癌是一类原发或继发于腹膜表面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针对腹膜癌发展的一套综合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分析CRS+HIPEC治疗腹膜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30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 054例)腹膜肿瘤外科连续治疗的1 384例腹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组患者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吻合口数量、HIPEC方案等)、安全性[术中出血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AE)及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SAE依照国际腹膜癌联盟不良事件定义进行分级,将Ⅲ~Ⅳ级不良事件定义为SAE。围手术期定义为CRS+HIPEC治疗日至术后30 d。OS定义为CRS+HIPEC手术当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结果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男529例(38.2%),中位年龄55(10~87)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2.6 kg/m2。1 384例腹膜癌患者中来源于胃癌164例(11.8%),结直肠癌287例(20.7%),腹膜假黏液瘤356例(25.7%),腹膜恶性间皮瘤90例(6.5%),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等共计300例(21.7%),腹膜后肉瘤、肺癌、乳腺癌等少见来源肿瘤187例(13.5%)。本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595(90~1 170)min,中位脏器切除数2(0~10)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4(0~9)个,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21(1~39)分,细胞减灭程度(CC)评分0~1分达61.9%(857/1 384)。HIPEC方案:顺铂+多西他赛917例(66.3%)、顺铂+丝裂霉素183例(13.2%)、阿霉素+异环磷酰胺43例(3.1%)及其他方案240例(17.3%)。331例(23.9%)腹膜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500例次,其中21例(1.5%)患者因治疗无效于围手术期内死亡,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6(0.3~182.7)个月,414例(29.9%)死亡,mOS为38.2个月(95% CI:30.6~4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50.4%、39.3%。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膜间皮瘤和妇科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mOS分别为11.3个月(95% CI:8.9~13.8)、18.1个月(95% CI:13.5~22.6)、59.7个月(95% CI:48.0~71.4)、19.5个月(95% CI:6.0~33.0)和51.7个月(95% CI:14.6~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为胃癌(HR=4.639,95% CI:1.692~12.724)、结直肠癌(HR=4.292,95% CI:1.957~9.420)和恶性腹膜间皮瘤(HR=2.741,95% CI:1.162~6.46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0分(HR=4.606,95% CI:2.144~9.895)、70分(HR=3.434,95% CI:1.977~5.965);CC评分为1分(HR=2.683,95% CI:1.440~4.999)、2~3分(HR=3.661,95% CI:1.956~6.852)以及围手术期发生SAE(HR=2.588,95% CI:1.846~3.629)均是影响本组腹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S+HIPEC是针对腹膜癌有效的整合治疗技术,可延长生存,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术前需要严格筛选病例,KPS评分<80分者应慎重选择接受CRS+HIPEC治疗;术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达到满意细胞减灭程度;另还要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SAE以降低腹膜癌患者死亡风险。

  • 标签: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疗效 安全性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腹膜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潜江市中心医院2020年8月收治的1例原发腹膜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资料,同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示右腹膜后团状软组织肿块影,行肿瘤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卵圆形细胞构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Vimentin、Desmin、CD68、CD99均阳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EWSR1基因断裂重排,确诊为原发腹膜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后密切随访至截稿日,患者未诉不适。结论原发腹膜后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其生物学行为多呈惰性,局部复发率较远处转移率高,局部手术广泛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应密切随访。

  • 标签: 腹膜后肿瘤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NB)精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1例腹膜后NB患儿,患儿术前均行全腹部平扫+增强CT扫描,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20软件进行处理,使用多层编辑、阈值调节、区域增长、3D编辑等命令重建出肿瘤及周围重要血管,输出标准化的3D打印stl格式文件,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肿瘤模型。根据3D重建结果进行精准手术规划,确定最佳手术方案。回顾性分析全部患儿资料,对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在3D打印技术规划下完成手术,其中9例患儿实现肿瘤精准完整切除,2例患儿行姑息性切除,手术时间为140~750 min,平均210 min,出血量为100~1 500 mL,平均240 mL。术后病理报告示NB 9例,节细胞NB 2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2例,包括1例严重腹泻合并乳糜漏,予肠外营养、生长抑素等对症治疗后缓解,1例左髂动脉吻合后左下肢负重困难,予康复理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时间为1~30个月,2例出现原手术区域复发,其中1例化疗后接受再次手术、1例继续化疗中,2例姑息性切除患儿予化疗带瘤生存。应用3D模型病情沟通后患儿家长对疾病、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等知晓率明显高于CT交代病情。结论3D打印技术能准确评估儿童腹膜后NB与周围重要血管的结构关系,有助于提高患儿家长对手术方式的认知程度,有利于筛选最佳手术方案,实现肿瘤精准切除。

  • 标签: 3D打印技术 神经母细胞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癌(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癌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减灭术(CRS)+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癌(CRC P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接受CRS+HIPEC综合诊治的CRC PC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 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90例CRC PC患者接受CRS+HIPEC治疗,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53岁,男51例,女39例。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9个月(95% CI为15.7~28.1个月),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8%、48.6%、21.1%和5.5%。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9%(8/9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2/9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40)、原发肿瘤部位(P=0.020)、术前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P<0.001)、腹膜癌指数(P<0.001)、肿瘤细胞减灭程度(P<0.001)、腹水量(P=0.012)、术后辅助化疗周期(P<0.001)与总生存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CA125水平(P=0.033)、肿瘤细胞减灭完全(P=0.014)、术后辅助化疗周期数(P=0.002)为总生存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CRS+HIPEC可延长部分CRC PC患者的生存时间,严格患者筛选和彻底的CRS是该治疗策略成功的关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腹膜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腹腔热灌注化疗
  • 简介:摘要腹膜种植转移是胃癌常见远处转移方式。作为胃癌终末期事件,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往往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即使行外科手术切除,远期预后仍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腹腔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临床诊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在多学科诊疗模式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策略的支持下,一部分已经发生腹膜转移的胃癌患者获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考虑到近年胃癌腹膜转移治疗领域的进展,本文拟结合目前临床证据,对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包括腹膜转移的影像学诊断、腹腔镜检查、腹膜转移的评估以及综合诊疗方案进行讨论。

  • 标签: 胃肿瘤 腹膜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研究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等相关内容,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择的是在2019年1月到12月到我进修医院进行诊治的100 例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于患者的相关疾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研究能够明显看出,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主要体现在患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及反跳痛、滤出液混浊等,其滤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100×106/L,中性粒细胞数比例> 50%,在滤出液中培养有病原微生物生长,而出现以上特点中的任何两点都可以确诊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在相关危险因素中可以看到,操作因素占比重最大,其次是肠道原因和营养不良等相关因素。结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要着重做好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分析和探究工作,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样才能呈现出良好的实效性。要着重把握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探究,为该类患者及早恢复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

  • 标签: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报告1例睾丸成人型粒层细胞瘤伴肺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例。患者,26岁,行患侧睾丸切除术,术后放疗并定期随访,术后5年出现肺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睾丸成人型粒层细胞瘤具有恶性潜能,一旦出现远处转移,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睾丸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于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随机数表法将56例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试验组以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然后比较两种护理模式下的患者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行两种护理模式,试验组半年内并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生率(5/28,17.85)显著低于对照组(9/28,32.14),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护理干预 耐药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预防控制策略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随机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腹膜透析患者205例,其中相关性腹膜炎38例,为观察组,未出现相关性腹膜炎患者167例,为对照组,采用回顾调查分析相关感染因素并进行预防控制。结果 观察组患者年龄和透析时间分别为63.81±6.75岁和4.36±0.59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合并慢性疾病和低蛋白血症分别为65.79%(25/38)和55.26%(21/3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腹膜炎患者感染临床原因主要为未严格执行洗手、戴口罩等无菌操作(11/38)、肠道感染23.68%(9/38)及重复使用碘伏帽、引流袋等21.05%(8/38)。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是多因素所导致,主要与年龄、透析时间、合并慢性疾病、低蛋白血症等相关,未严格进行无菌操作、肠道感染是相关性腹膜炎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降低腹膜炎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
  • 简介:【摘要】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是一种常见外科急腹症。在急性炎症时,腹膜分泌出大量渗出液以稀释毒素和刺激。当发生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时,如抢救治疗不及时,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一次手术期间按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为患者的治愈提供保证。

  • 标签: 急性腹膜炎 外科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