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前哨淋巴活检与腋窝淋巴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我院收治的 5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 (29例 )和对照组 (29例 ),分别予以前哨淋巴活检术 (ALND)和腋窝淋巴术 (SLNB)进行治疗,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上肢功能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的上臂臂围差、肩关节外展度和 Neer评分三项指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 (P>0.05),术后研究组在三项指标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仅出现 1例活动受限和 1例上肢疼痛,并发症出现率为 6.9%,显著低于对照组( 27.59%) (P均 <0.05)。结论 前哨淋巴活检术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更加优质的疗效,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对术后患者上肢功能造成影响较小,同时可大大降低并发症出现率,临床效果明显,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淋巴对临床淋巴阴性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2例临床淋巴阴性I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7例,女65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7岁。根据术中是否行淋巴分为淋巴组(LND组,86例)和非淋巴组(NLND组,56例),LND组根据术后病理提示进一步分为有淋巴转移组(N1组,38例)和无淋巴转移(N0组,48例),分析淋巴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NLND、LND组行半肝切除和(或)尾状叶及肝外胆管切除分别为20、71例,LND组切除范围更大(χ2=29.233,P<0.05)。LN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9±10)d,明显长于NLND组的(16±5)d(t=3.961,P<0.05)。LND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42%、20%,NLND组相应为89%、47%、34%,两组总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6,P>0.05)。N1组1、3、5年累积生存率为63%、14%、0,N0组相应为93%、57%、28%。NLND组与N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5,P<0.05),而NLND组与N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结论淋巴对临床淋巴阴性ICC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且增加了住院时间,应慎重考虑常规施行淋巴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不同淋巴方式对淋巴检出数目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行ICC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2岁。57例患者中,36例术中采用整块融合淋巴方式,设为观察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淋巴方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3)术后并发症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出院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术中情况: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肝段切除数(<3段、≥3段)分别为(218±53)min,(266±24)mL,(21±9)min,5、31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7±45)min,(270±23)mL,(19±8)min,2、1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30,0.774,0.590, χ2=0.004,P>0.05)。(2)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淋巴检出数目、阳性淋巴百分比分别为(11±3)枚、16.58%(66/398),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枚、6.80%(7/103),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4,2.148,P<0.05)。(3)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患者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Ⅴ级并发症,胆汁漏,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胃瘫分别为35、1例,6例,1例,8例,0;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9、2例,3例,1例,1例,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情况,胆汁漏,切口感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36,0.000,1.870,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胃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情况:57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6个月(8~42个月)、66.7%;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个月(5~39个月)、38.1%,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53, χ2=5.317,P<0.05)。结论ICC根治术采取整块融合淋巴有利于增加术后淋巴检出数目,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 标签: 肝肿瘤 肝内胆管癌 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检出数目 术后 生存率
  • 简介:摘要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新辅助放化疗的广泛应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近年来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系统等微创技术应用于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以及肿瘤分子标志物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直肠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关于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必要性的争议愈发引人注目,其包括与新辅助治疗的关系,侧方淋巴的手术指征、范围及神经保护等多个方面。作为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重要治疗手段,直面争议,增加侧方淋巴相关循证医学证据是当务之急。

  • 标签: 直肠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 新辅助放化疗 精准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elphian淋巴(Delphian lymph node,DLN)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8例PTC患者的DLN检出和转移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估DLN转移预测PTC高危特征的价值,探讨DLN转移与术式选择的倾向性。结果①本组DLN检出率为69.23%(144/208),DLN检出率与患者性别、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数与转移数有关(均P<0.05),男性、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数患者更有利于DLN的检出。②DLN转移率为18.27%(38/208),单因素结果表明,DLN转移率与性别、是否微小癌、伴峡部癌灶、癌灶数目、腺外侵犯、肿瘤大小、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数与转移数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肿瘤≥1 cm、伴有峡部癌灶、较多的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转移数是D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③DLN转移预测腺外侵犯、中央区(不包括DLN)淋巴转移和侧颈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54.54%、37.36%、62.86%,特异性分别为78.69%、92.45%和55.56%。④DLN转移者更多地接受了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及侧颈淋巴术。结论PTC有较高的DLN检出率和一定的转移率,应常规清扫,DLN转移者预示着PTC高危特征和较广的淋巴转移,对淋巴范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Delphian淋巴结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中,右半结肠切除联合区域淋巴是右半结肠癌的标准术式。然而目前对右半结肠癌的淋巴范围尚未达成统一,欧美指南推荐的全结肠系膜切除(CME)合并中央血管结扎术(CVL),并未对淋巴范围有明确界定,而日本指南提出的D3手术风险较大,似乎有过度治疗之嫌。国内右半结肠癌手术推崇欧美的CME原则,而淋巴却效仿日本D2/D3的手术范围,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本文将就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特点,和D2/D3淋巴的利弊做一综述。

  • 标签: 结肠肿瘤 右半结肠癌 淋巴结清扫范围 D2手术 D3手术
  • 简介:摘要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低,外科切除仍然是可能治愈的唯一手段,但是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极差。淋巴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伴有淋巴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差于淋巴未转移患者。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联合淋巴的观点已达成共识,淋巴已是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除了少数早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无需淋巴,大多数需联合施行区域淋巴,但是对于是否必要扩大淋巴及扩大淋巴清扫能否获得生存益处仍存在颇多争论。本文将从肝门部胆管癌淋巴共识及扩大淋巴清扫之争议两个方面对肝门部胆管癌淋巴做一综述。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门部胆管癌 根治性切除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规律及胸骨劈开入路治疗性纵隔淋巴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与头颈外科联合,通过胸骨劈开入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的全部病例,对纵隔淋巴转移的分布、转移率、转移程度、手术方法、手术并发症及患者术后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入组31例患者,男16例,女15例,年龄46(19~65)岁,经部分胸骨劈开入路治疗28例,全胸骨劈开入路治疗3例。除3P、4L、7区未见淋巴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最远转移至6组,各组淋巴转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2R(61%)、1R(39%)、3A(39%)、1L(16%)、2L(10%)、4R(10%)、5区(3%)、6区(3%)。同时,2R区阳性淋巴比例也最高,达35%(77/219)。甲状腺乳头癌纵隔转移淋巴结外侵犯常见(23%),易融合成团(23%)并侵犯周围血管神经(26%)。术中或术后因渗血或出血多而需要输血比例高达29%。全部患者术后1、3、5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94%、87%、81%。结论除3P、4L和7区未见转移外,甲状腺乳头状癌可转移至纵隔其余各站淋巴,胸骨劈开纵隔淋巴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纵隔淋巴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

  • 标签: 癌,乳头状 甲状腺 淋巴转移 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径≤2 cm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探究区域性纵隔淋巴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所有结节≤2 cm行肺部手术NSCLC患者完整资料,既往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并规范清扫纵隔,根据病理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直径≤2 cm的周围型NSCLC淋巴转移度和转移率均较低(分别为0.67%和1.87%)。直径≤2 cm的纯磨玻璃结节无淋巴转移、混合磨玻璃结节的淋巴转移明显低于实性结节(0、1.18%、4.92%)。第11组淋巴转移与纵隔淋巴转移(2、3、4、6组)有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转移与结节的实性成分呈正相关(P=0.024),而淋巴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史、结节大小、位置及肿瘤类型并无明显相关性。11组淋巴与2、3、4和6组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14),Kappa值8.406。结论对于纯磨玻璃样病变患者,可不清扫纵隔淋巴或仅行N1淋巴采样。对于混合型磨玻璃样病变或实性结节,手术医师可根据术中11组淋巴冰冻情况决定淋巴范围,若有转移,则可相对积极,清扫范围适当扩大;如无11组淋巴转移,可以通过减淋巴的范围,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 标签: 肺癌 肺小结节 磨玻璃结节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
  • 简介:摘要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是胸外科医师工作中的重要术式,目前对2野与3野淋巴的利弊与风险存在一定的争议。结合两者的特点,我们提出食管2.5野淋巴的理念,其要点在于上纵隔超胸顶下颈部淋巴。根据经验的积累与技术的改良,我们提出食管悬吊法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翻卷式"喉返神经保护、"多角度提拉法"经胸清扫下颈部淋巴等操作方法,现将其操作技巧及经验进行总结与分享。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乳腺癌患者早期乳腺腋窝淋巴术中切除肋间臂神经和加强保留肋间臂神经的其临床疗效,揭示加强保留肋间臂神经对乳腺腋窝淋巴术患者的远期作用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年 3月 至2017年 5月 来我院接诊的行乳腺腋窝淋巴术的29例乳腺癌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依据有无保留肋间臂神经分为保留组( 15例)和切除组( 14例)。通过对上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数目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对比分析;并于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如感觉障碍发生率、上肢水肿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远端转移率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 标签:
  • 简介:摘要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手术仍然是根治胃癌的唯一手段。近年来,腹腔镜已经成为胃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3D腹腔镜系统逐渐开始广泛应用,其提供的立体视野有助于胃周血管的辨识和淋巴清扫,方便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难度,缩短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学习曲线。本文就3D腹腔镜在远端胃癌根治性淋巴的价值作一综述。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成像,三维 淋巴结切除术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脾门淋巴是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中胃周淋巴的难点和焦点。虽然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将脾门淋巴排除在非大弯侧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D2淋巴范围外,但是相关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仍然较少。同时,对于侵犯大弯侧的进展期近端胃癌患者,指南推荐行脾切除术以清扫脾门淋巴,而在逐渐增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保脾脾门淋巴术越来越多地得到学者的认可。同时,腹腔镜技术的出现为保脾脾门淋巴术提供一种新的手段,笔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黄氏三步法"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术,不仅降低手术难度,使该技术易于推广,还显示出良好的微创效果。临床实践中脾门区血管后方淋巴清扫,也是争议的焦点之一。因此,对于脾门淋巴这项困难的技术,不仅要求胃肠外科医师进行技术上的探索,对其清扫指征的探索也尤为重要,既要避免不需要清扫患者的扩大手术,但也不能因为技术困难而使高危患者失去根治机会。

  • 标签: 胃肿瘤 外科手术 脾门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淋巴转移是严重影响肝门部胆管癌(HCCA)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因素。淋巴是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重要内容,但关于术中淋巴的定义、范围及清扫数目仍存在较多争议。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国内外有较多研究,也有不少新观点。现有观点认为,术中常规对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总动脉旁和胰头十二指肠后方的淋巴(第12、8、13组)进行骨骼化清扫能够为HCCA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但术中清扫腹腔干、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等周围淋巴是否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尚不明确;术中适当增加淋巴数目,不仅能够明显改善N0期患者的生存预后,还可提高阳性淋巴的检出率,为疾病的分期获得足够的信息,但过度增加淋巴数目在实际操作中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因此,肝门部胆管癌术中淋巴相关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肝脏肿瘤 肝切除术 肝门部胆管癌 淋巴结清扫 根治性切除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 癌前哨淋巴活检 代替腋窝 淋巴 清扫的护理配合方法。 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和手术间及各种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巡回护士实施有效安全的体位管理、胃管护理及仪器摆放,器械护士熟悉手术步骤、密切配合医生,严格无菌无瘤技术操作。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并发症发生。行保手术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明显减少,术后上肢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 结论:以乳腺癌前哨检淋巴活代替腋窝清扫的保手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也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 腋窝淋巴结清扫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淋巴是胃癌手术达到D2根治的关键,更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从开腹联合脾切除到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脾门淋巴,No.10组淋巴始终是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术的难点所在。虽然有研究证实胃上部癌根治术清扫脾门淋巴可取得好的短期疗效但目前仍缺乏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且脾门区域淋巴解剖复杂,盲目的清扫,常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甚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不同学者对手术安全性、手术入路、是否联合脾切除、脾血管后方淋巴是否常规清扫,仍有较多争议。本文将从脾门淋巴的现状、腹腔镜下不同手术入路、脾门淋巴的争议等方面综述目前对胃上部癌根治术中脾门淋巴的研究情况。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 胃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甲状腺乳头状癌约占分化型甲状腺癌的90%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容易较早出现区域性淋巴转移。根据最新的美国癌症综合委员会(AJCC)第8版甲状腺癌分期系统,前上纵隔淋巴(Ⅶ区)淋巴转移也已从第7版的N1b更改为N1a(VI区或VII区淋巴转移,单侧或双侧),而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颈淋巴是否归属于中央区淋巴进行清扫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将从颈淋巴的解剖分区及术式选择、中央区淋巴的定界(前上纵隔淋巴是否归属于中央区淋巴)以及前上纵隔淋巴清扫相关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颈淋巴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结 颈淋巴结清扫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是探讨 阴茎癌治疗行腹股沟淋巴术后皮肤缺损的护理。阴茎癌切除腹股沟淋巴术后的并发症有伤口感染、皮瓣坏死、淋巴漏、皮下积液、下肢水肿、腹壁及阴囊水肿等。通过对 27 例手术病人的护理,总结了护理的要点是术前的心理护理、皮肤准备、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和有效的护理 措施,提高护理效果。阴茎切除具体内容包括术前阴茎肿瘤部位的皮肤护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以及术后手术部位的防护、管道护理、皮瓣护理、体位及活动指导、预防压疮及下肢循环障碍、疼痛管理、饮食指导、出院指导。

  • 标签: 阴茎癌 淋巴结清扫 皮肤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腹腔镜独特的多视角及手术视野放大作用使胃外科步入更为精准、微创的领域。4K腹腔镜的技术革新让外科医师认识更为精细的亚微结构——膜解剖。膜解剖理论指导下胃周区域淋巴创伤更小和出血量更少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幽门下区淋巴作为进展期远端胃癌常见转移部位,在胃癌根治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幽门下区血管变异多,胃、结肠系膜层次复杂,胃网膜右系膜的完整切除能增加更大的手术获益。笔者通过手术实例探讨4K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幽门下区淋巴技术要点,旨在推广基于膜解剖的4K腹腔镜幽门下区淋巴标准手术方式。

  • 标签: 胃肿瘤 幽门下区淋巴结 微创手术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