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在当今一直都是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国在心复苏的研究有着重大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心复苏主要涉及五个研究方向, 1生存链由四环增到五环;快速辨认心脏骤停,并及时治疗。早期 CPR,快速的除颤,进行有效的高级心血管的生命支持,骤停后的治疗。 2心脏复苏程序改为“ C-A-B”,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3电除颤的应用 4药物的应用。 5复苏

  • 标签: 心脏骤停 药物治疗 心脏复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抢救用于急诊内科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53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实行心肺复苏抢救,记录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显著提高,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往常也缩短了不少。结论:联合将心肺复苏应用于急诊内科,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治疗效果显著,可在急诊内科抢救方面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肺脑复苏 抢救 急诊内科 临床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时机和疗程对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脑复苏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接诊的89例CPR术后行复苏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常规药物治疗,并于不同介入时机予以HBO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3个疗程的HBO治疗。收集患者HBO治疗不同介入时机(CPR成功后<12 h、12~72 h、4~7 d和8~21 d)、不同疗程(1、2和3个疗程)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HBO治疗介入时机或疗程对GCS评分和aEEG评分是否存在影响,然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验证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所得结论,评估HBO疗程或介入时机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入选89例患者,CPR成功后<12 h、12~72 h、4~7 d和8~21 d开始HBO治疗的患者分别有8、20、33及28例。① GCS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法)显示,HBO治疗疗程对GCS评分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F= 71.735,P=0.000)。HBO治疗疗程与介入时机的交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55,P=0.817)。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HBO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GCS评分均数分别为3.56、4.80、5.55和6.49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aEEG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使用格林豪斯-盖斯勒校正法)显示,HBO治疗疗程对aEEG评分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意义(F=96.965,P=0.000)。HBO治疗疗程与介入时机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35,P=0.112)。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HBO治疗前及治疗1、2、3个疗程aEEG评分均数分别为1.71、2.21、2.52和3.03分,两两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HBO治疗对CPR成功后患者复苏的疗效明显,HBO疗程越长,复苏效果越显著。CPR成功后21 d内,HBO治疗介入时机对患者复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高压氧 脑复苏 介入时机 疗程 振幅整合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于急诊心肺复苏抢救中应用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取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接受急诊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纳选对象共计82例,借助于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确保两组患者所占比例均等,对照组选取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落实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对比分析抢救效果。结果:对比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优化护理急救流程 急诊心肺脑复苏 抢救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脑钠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力衰竭指标值以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心力衰竭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钠肽 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复苏后早期心力衰竭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quality index,CQI)基于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 POP ),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能够实时监测外周循环状态,体现胸外按压质量。已证实CQI对CPR患者预后评估非劣效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高级气道建立是否影响CQI在CPR过程中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描述性研究。以376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建立高级气道分为高级气道组和非高级气道组,根据是否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ly circulation,ROSC)分为ROSC组和非ROSC组。记录复苏过程中CQI和PETCO2变化,观察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高级气道组中CQI [(63.3±20.7) vs (49.7±23.8)]、PETCO2 [19.8 (11.4, 31.6)mmHg vs 8.8 (3.3, 15.8 )mmHg]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0.4和16.3,其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高级气道组CQI[(63.0±21.8)vs (42.2±29.0 )]在ROSC组和非ROSC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对预后评估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61.1。高级气道组与非高级气道组间CQI对预后评估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QI可用于CPR过程评估患者预后,其评估效力非劣效于与PETCO2;高级气道建立与否不影响CQI对CPR患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高质量胸外按压 脉搏血氧波形 心肺复苏质量指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预后 自主循环恢复
  • 简介:摘要:丰富多彩的初中综合实践课,不仅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文以生命救护实践课--心脏复苏术为例,讲解了生命救护实践课的组织模式,认为在实践课中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演示和课外模拟两种方式,让学生对心脏复苏术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最后要通过组织现场模拟演练活动,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造高效实践课堂。

  • 标签: 生命救护 综合实践 心脏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7年至2019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复苏质量改进情况及其对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VLBWI 318例。按照具体复苏策略实施情况分为3组:2017年为复苏质量改进前(n=83),2018年为改进中(n=102),2019年为改进后(n=133)。分析比较各年复苏策略,包括体温管理、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 DCC)、呼吸支持[产房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使用]和氧疗[复苏初始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 FiO2)、复苏最高FiO2以及纯氧复苏]实施情况、复苏效果及转归。采用趋势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Wilcoxon轶和检验、方差分析及LSD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在2017年至2019年逐年上升[44.6%(37/83)、47.1%(48/102)与72.2%(96/133),χ2趋势=18.218,P<0.001]。(2)入院时低体温比例逐年下降[100.0%(83/83)、90.2%(92/102)与33.8%(45/133),χ2趋势=136.042,P<0.001],且并未增加体温过高比例[0.0%(0/83)、1.0%(1/102)与0.0%(0/133),χ2趋势=2.124,P=0.346]。(3)DCC比例逐年增加[0.0%(0/83)、29.4%(30/102)与90.2%(120/133),χ2趋势=178.659,P<0.001],生后12~24 h毛细血管血血红蛋白含量逐年上升[(190.1±34.8)、(202.0±29.7)与(213.6±32.3)g/L,LSD检验,P值均<0.05]。疑似红细胞增多症(毛细血管血红细胞压积>68%)发生率逐年增加[7.2%(6/83)、7.8%(8/102)与17.3(23/133),χ2趋势=5.825,P=0.016];除外没有检测静脉血红细胞压积的病例,2017、2018和2019年VLBWI红细胞增多症确诊(静脉血红细胞压积>65%)率并未增加[1.3%(1/80)、2.0%(2/100)与4.8%(6/126),χ2趋势=2.333,P=0.127]。(4)产房CPAP使用比例逐年增加[0.0%(0/83)、28.4%(29/102)与87.2%(116/133),χ2趋势=167.721,P<0.001];产房内正压通气比例[44.6%(37/83)、31.9%(32/102)与28.6%(38/133),χ2趋势=5.371]、生后1 min内气管插管比例[100.0%(31/31)、45.0%(9/20)与35.0%(7/20),χ2趋势=37.467]和总气管插管比例[37.3%(31/83)、19.6%(20/102)与15.0%(20/133),χ2趋势=13.566]均逐年下降(P值均<0.05);但胸外按压、肾上腺素使用以及低Apgar评分比例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与2017年相比,2018年和2019年复苏初始FiO2[30%(21%~100%),30%(21%~100%)与40%(25%~100%)]、最高FiO2[40%(21%~100%),30%(21%~100%)与40%(25%~100%)]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7),纯氧复苏比例逐年下降[13.3%(11/83)、1.0%(1/102)与0.8%(1/133),χ2趋势=17.719,P<0.001]。各年桡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住院期间肺表面活性物质、机械通气应用比例、最高经皮胆红素值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随着复苏质量改进措施的陆续应用,降低了VLBWI入院低体温的发生,提高了生后血红蛋白值,减少了正压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比例,且对复苏效果无影响,也不增加短期不良结局。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复苏术 质量改进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全身麻醉患者术后的复苏护理体会。 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随机选择 2018.6-2019.6 期间于本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 120 例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总结其术后的复苏护理体会。 结果 在 120 例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中,共有 18 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18.33% ,在进一步接受护理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生,生命体征均平稳。 结论 复苏护理可帮助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平稳渡过苏醒期,促进其快速康复。

  • 标签: 全身麻醉 术后 复苏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新生儿生后72 h很内的过渡变化越来越受到关注。生后72 h内的近红外光谱(NIRS)监测局部氧合证实:局部氧合水平低与脑损伤风险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及神经系统预后不良有关。局部氧合依赖于氧的运输和消耗,而氧的运输依赖于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流灌注。内大动脉阻力指数(RI)是多普勒超声测量灌注的一个常用参数。我们旨在研究34周龄早产儿生后24 h内大脑前动脉阻力指数与局部氧合的相关性。方法这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格拉茨医科大学新生儿科进行。采集产前病史并记录每个新生儿的相关数据(如胎龄、出生体重)。测定生后6 h内局部氧合,监测SpO2和心率(HR),所有测量均连续进行24 h。在24 h的近红外光谱测量中,新生儿专家采用头颅超声检测结构和潜在脑损伤情况,并用脑多普勒超声测量大脑前动脉的R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2.7±1.9)周,出生体重为(1 845±485)g。平均局部组织氧合为(69.4±9.5)%,RI为(0.74±0.10),SpO2为(95.8±2.6)%,HR为(142±12)次/min。RI和局部氧合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0 1/ρ=-0.438)。RI和SpO2(P=0.336/ρ=-0.120)、RI和HR(P=0.372/ρ=-0.11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的大脑前动脉RI与局部氧合之间存在相关性,RI升高与早产儿组织氧合降低有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探讨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以及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早期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数据库(VIP)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从建库至2019年8月发表的有关超声引导下液体复苏与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效果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语言、国家、地域不限。采用两人独立评阅、交叉核对的方式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结果最终仅纳入2项英文RCT研究。由于2项RCT中超声组分别使用下腔静脉塌陷指数(VCCI)和超声评分指导液体复苏导致临床异质性,故无法合并,仅进行系统评价,不进行Meta分析。2项RCT分别存在测量偏倚和选择偏倚,文献质量等级分别为B级和C级。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与EGDT组相比,超声组脓毒性休克患者7 d病死率明显降低(15.0%比35.0%,P=0.039),24 h液体平衡量明显减少(mL:900比1 850,P<0.01);由于超声易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与心功能,因此肺水肿发生率也较EGDT组明显降低(15.0%比37.5%,P=0.022)。但超声组患者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与EGDT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侵入性EGDT治疗方案相比,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7 d内使用超声指导下液体复苏方案可能是有益和实用的,但不能降低28 d病死率,也不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超声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容量复苏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比较国内外心肺复苏技能普及培训的现状和差异,提出对国内心肺复苏技能普及培训的建议,增强规范化管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具有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作用,应重视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培训与宣传教育,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议建立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纳入义务教育的教育体系和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普及培训。

  • 标签: 心肺复苏术 培训 现状
  • 简介:【摘要】为了更好的指导培训临床医、护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的心肺复苏教学辅助仪。其主要结构包括:底座、支架、滑轮(传送、行程)、尼龙绳、指环、限位标尺、重力金属及USB音乐盒。学生在操作中能够直观的感受到CPR按压的频率与深度。使他们更快、更规范的掌握高质量的CPR技术。

  • 标签: 心肺复苏 教学 辅助仪 护理创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 , 由于血流的突然终止 , 10 s左右患者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 大部分患者将在 4 - 6 min内发生不可逆损害 , 经及时抢救可获存活 , 否则随后经数分钟既过渡到生物学死亡。 因此 , 及时的心肺复苏是抢救的第一步 , 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 1 】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成人心肺复苏的护理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总结之后进行综述,探讨成人心肺复苏过程中护理干预的影响,从而 提高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医务工作者的 " 三基 " 水平及完善护理措施。

  • 标签: 成人 心肺复苏 护理影响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CPR)能力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CPR技能了解程度的差异。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依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CPR指南操作培训方案,结合湖南省人民医院CPR考核评分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常见急救知识技能常识、学习CPR技能和实施CPR的意愿、高质量CPR的操作要求等。结果共有6 563人访问了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网页,4 355人完成并提交问卷,回收率为66.36%,其中IP地址来源于湖南省内的有效问卷共3 602份,合格率为82.71%。调查对象中男性1 532名(占42.53%),女性2 070名(占57.47%);年龄以19~30岁(59.41%)和31~50岁(36.70%)人群为主;居住地为农村307名(占8.52%),城市3 295名(占91.48%);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中专(38.26%)以及本科或大专水平(44.50%)。在3 602名调查对象中,有39.09%表示参加过CPR培训,仅有0.36%表示不想参加CPR培训;如果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有69.93%的调查对象会积极地去帮助救治,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愿意施救的调查对象则达到97.92%。在CPR技能了解方面,只有8.91%的调查对象能全部正确选择高质量CPR技能相关选项,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点位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位、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为30∶2;在这部分调查对象中,31~50岁人群的正确率较≤18、19~30和≥51岁人群更高(12.71%比0%、6.87%、8.70%,χ2=41.420,P<0.01);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本科或大专人群更高(19.57%比2.07%、3.41%、13.72%,χ2=152.262,P<0.01)。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并了解部分CPR理论知识,以31~50岁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对CPR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整体对CPR技能的了解情况较差。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授CPR的各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CPR能力。

  • 标签: 心肺复苏 现场急救 能力调查 第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