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引起的癫痫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6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生率,发作类型,特点,药物治疗等。分析脑卒中继发癫痫的特点和规律。结果脑卒中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8.6%,此类患者与出血部位有一定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是导致继发性癫痫的原因之一,加强对脑卒中患者预防观察和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减少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发病率,减轻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继发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以及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从而依据不同的认知情况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结果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相关知识认知后对其健康教育的需求(97.17%)、(92.45%)明显高于脑卒中相关知识的认知前对其健康教育的需求(64.15%)、(55.66%),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大多数临床患者存在认知模糊,帮助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及相应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脑卒中 认知情况 健康教育 需求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康复护理对偏瘫后遗症期患者语言、肢体运动、生活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我社区中心采用问卷的方式对社区64例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知识讲座、肢体训练指导、个体针对性治疗、康复、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防治等康复干预,并对康复干预后的患者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社区康复护理前后的变化。结果康复护理2年运动功能部分恢复48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显著增强76人,降低了致残率和复发率,减少了后遗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结论经过规范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通过护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制定训练计划和康复目标,最大可能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使患者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最终回归社会。

  • 标签: 脑卒中 社区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48例脑卒患者,随机分为24例观察组和24例对照组。观察组使用康复护理方式,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有效率73.3%显著低于观察组95.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数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采用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患者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患者护理效果良好。结论康复护理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的方法,降低脑卒中患者肢体发生瘫痪的概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卒中 康复护理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脑卒中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与死亡率,部分患者即使侥幸生存下来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后遗症,给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好在随着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脑卒中在治疗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无论是死亡率、致残率还是复发率都有所下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仅是医院给予了有力的治疗,患者出院后的社区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进行研究,总结其治疗进展。

  • 标签: 社区护理 脑卒中 康复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原理,临床特征,病中治疗和病后恢复,经过系统的研究来提高临床认识和医治质量。方法对我院接收的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例档案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次分析的案例中,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病的发生率为8.87%,女性发生率为2.42%,男性发生率为6.41%,脑卒中后癫痫的的早期发生率比晚期发生率高得多,几乎是2倍还多,脑卒中的发生类型,性质与病灶部位有关,易发生癫痫的病灶是皮质病灶。结果对脑卒中癫痫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理进行探讨,脑卒中后癫痫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皮层病灶更易发病,并且基本上是全面性发作,治疗及时可有效控制。

  • 标签: 脑卒中后癫痫 发病机理 临床资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连续康复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和连续护理模式,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以及FMA运动功能评分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92%,对照组为77.5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连续护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更佳,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脑卒中 连续康复护理模式 效果
  • 简介:摘要对脑卒中康复期延续护理的研究目前依然较为浅显,很多研究存在样本少,病例不典型、研究方法过于简单等问题,使结论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确切性。但延续护理对脑卒中康复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应不断深入其本质进行研究,以期尽早形成完整的脑卒中康复期延续护理体系。

  • 标签: 脑卒中 延续护理 康复期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 2013年 6月— 2015年 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 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 69例,缺血性脑卒中 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 ]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后的血压变化差异。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3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出血性脑卒中69例,缺血性脑卒中67例,采集两组患者卒中发作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比较,分析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作后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亚型脑卒中患者血压正常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两组患者各级高血压构成比存在差异,各级高血压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前后血压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血压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高于缺血性脑卒中,并且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血压分级的增高而增强。

  • 标签: 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压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脑卒中健康管理康复方案中“中医推拿”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方法:通过检索 CNKI近 10年“中医推拿”干预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报道,获得文献后,提取数据并建立数据库,分析“中医推拿”的介入患者年龄特点、病程特点和适应症,探索其适用性和适用范围。结果:“中医推拿”干预的脑卒中患者的年龄集中在“ 35岁 -80岁”、“ 40岁 -80岁”和“ 50岁 -80岁”;“中医推拿”介入脑卒中康复患者的最短病程为发病后 2周(涉及病例数 2399例 60.22%)、最长病程为发病后 6个月内(涉及病例数 1264例 31.73%);“中医推拿”干预脑卒中患者适应症主要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涉及病例数 1171例 28.7%)、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涉及病例数 338例 8.3%)、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涉及病例数 161例 4%)。结论:将“中医推拿”纳入到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具有一定推广价值;“中医推拿”介入到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的时机为发病后 2周至 6个月,其主要适应症为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 标签: 健康管理 脑卒中 中医推拿 介入时机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脑疾病之一,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都比较高,患上脑卒中的患者其生活质量和工作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饮食模式、结构的转变,脑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护理作为增强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脑卒中 护理要点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征,探讨脑卒中与继发癫痫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8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脑卒中性质、部位、癫痫发作时间、临床特征、预后情况等。结果早发型癫痫(患者多为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迟发型癫痫(患者多为缺血性脑卒中),抗癫痫药物对早发型癫痫预后无明显影响,对迟发型癫痫预后有影响;皮质下病灶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皮质层病灶,两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与脑卒中类型和病灶部位有密切关系,且不同的癫痫类型其抗药性不尽相同,因此临床需掌握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发病机制,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癫痫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脑卒中患者偏瘫的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身体运动功能降低或者完全丧失,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降低。随着医学治疗手段的提高,该疾病的恢复率和存活率均显著提高。

  • 标签: 心理护理 偏瘫 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呈上升趋势,通过采取护理干预对策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方法采用多学科团队合作,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心理评定,神经功能评价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对有抑郁情绪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通过对卒中后抑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实施。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AMD呈正相关,日常生活依赖程度评分与HAMD呈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护理人员应针对卒中后抑郁的主要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脑卒中抑郁 护理干预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可能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9例发病1月后的首发脑卒中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分组PSD组和非PSD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VRF)、卒中部位和性质、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生活应激事件、照顾者抑郁情绪(SDS自评量表)、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析初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PSD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和NIHSS评分;而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则为保护因素。结论首次脑卒中发病1月后并发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且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患者年龄、性别、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和社会支持评分有关。

  • 标签: 卒中 卒中后抑郁 发生率 相关因素 因子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临床实践,拟从“急性脑卒中流行现状”“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急性脑卒中院前转运”三个方面对“急性脑卒中院前急救新进展”作一综述报道,旨在为其院前急救提供一定的指导价值及意义。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中风 院前急救 进展
  • 简介: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调查显示,城乡合计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 标签: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部血管 脑组织损伤 死亡原因 血管阻塞 大血管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