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二次创伤的各种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4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GCS3-8分)。对血压、心率、体温、心电、PaCO2、PaO2、SaO2、颅内压、GCS积分等进行连续监测。结果低血压、肺通换气障碍、高热、心率增快(≥130次/分)均可出现各项监测指标的明显变化。结论低血压、肺通换气障碍、高热、心率增快是二次创伤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二次脑创伤 颅脑损伤 临床资料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慢性创伤病(CTE)是一种以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神经病理学疾病。目前公认的神经病理学标准仍只是初步的,一方面因为该标准基于数量有限的选定样本,另一方面目前很少有研究将CTE的病理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进行比较。此外,CTE被广泛认为是反复头部受击的结果,但一次中度或重度的颅脑创伤(TBI)也可诱发CTE。基于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CTE特点、研究历史以及TBI与CTE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慢性创伤性脑病 颅脑创伤 神经病理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急性弥漫肿胀(PADBS)的机制及非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对创伤后发生急性弥漫性肿胀26例非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GOS评价,8例入院时双瞳散大,入院后72h内死亡,7例病情加重后因家属拒绝手术而死亡,11例保守成功,存活率42.3%,3级重残1例,4级中残1例,5级良好9例。结论对于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肿胀,GCS评分>12分,中线移位<0.3cm,ICP<2.7kPa可早期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或血浆)、激素、呋塞米、巴比妥类药物及依达拉奉等药物综合保守治疗,后期的恢复效果良好,避免手术二次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创伤 急性脑肿胀 非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60例挫裂伤患者的全程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60例挫裂伤患者经急救护理、手术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59例治愈,1例转诊。结论创伤挫裂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常伴其他复合伤,护士通过专业、精心、全面的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创伤性 脑挫裂伤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大鼠创伤后脑水肿、血脑屏障通透性和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8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低(25mg/kg×2)、高(50mg/kg×2)剂量灯盏花素组。采用液压颅脑损伤模型,创伤的同时尾静脉注射灯盏花素,8h后重复给药一次。检测各组大鼠创伤后24h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创伤后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MDA和SOD含量与假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别。大鼠创伤后注射低剂量和高剂量灯盏花素均可显著降低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含量和MDA含量,显著增加SOD含量(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减轻大鼠创伤后脑水肿,其对大鼠创伤的保护作用与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抑制氧自由基反应有关。

  • 标签: 灯盏细辛 脑损伤 脑水肿 血脑屏障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高压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创伤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加整体护理加药物治疗,另一组给予整体护理治疗加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通过高压氧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非高压氧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提高创伤患者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脑创伤 高压氧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挫裂伤患者的临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31例挫裂伤患者的全程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0例挫裂伤患者经保守、手术及护理等综合治疗措施而治愈,1例转诊。结论创伤挫裂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常伴其他复合伤,护士通过预见性、精心、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

  • 标签: 脑挫裂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创伤患者应用强化输液护理的作用。方法:将我院自2021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70例重症创伤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各35例。参照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加用强化输液护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效果高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程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强化输液护理可以全面有效地提高重症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患者的康复机会,并提升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强化输液护理 重症脑创伤 治疗效果 护理满意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慢性创伤对失去独生子女所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静息态功能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51例失独所致PTSD父母,按失独原因分为子女死于突发事件的PTSD父母35例(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及子女死于疾病等慢性因素的PTSD父母16例(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另招募50名当地成年人作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采用临床用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 administered PTSD scale,CAPS)评估受试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采集所有受试者静息态功能MRI数据并计算DC值。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DC值的差异,采用post-hoc分析比较任意两组间DC值的差异;并将显著差异区的DC值与CAPS总得分及各子项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差异区为右侧颞下回(MNI:x,y,z=66,-27,-21)、右侧颞极(MNI:x,y,z=54,15,-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3,60,18;右x,y,z=6,63,12)、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HC组相比,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区均为右侧颞下回(MNI:急性x,y,z=63,-27,-21;慢性x,y,z=63,-21,-27),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区为右侧颞极(MNI:x,y,z=45,21,-15)及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8,24,-12),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降低的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45,-36,51)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相比,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DC值升高的区为左侧顶下缘角回(MNI:x,y,z=-33,-39,42)及左侧中央后回(MNI:x,y,z=-45,-33,51),DC值降低的区为右侧颞极(MNI:x,y,z=51,12,-9)、右侧眶部额下回(MNI:x,y,z=42,21,-15)及双侧内侧额上回(MNI:左x,y,z=0,57,15;右x,y,z=3,57,15)。慢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中央后回DC值与CAPS中C1(回避创伤相关想法感受)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606,P=0.028)。急性失独所致PTSD组左侧内侧额上回DC值与D4(警觉过高)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6,P=0.020)。结论急性与慢性失独所致PTSD患者存在多个区功能异常,其中前者高度警觉症状可能与前额叶-杏仁核神经环路异常相关;而后者更显著的回避行为则可能是由中央后回等躯体感觉相关区的功能异常所致。

  • 标签: 失独 急性创伤 慢性创伤 创伤后应激障碍 度中心度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指细胞外因子与膜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表达开始的过程。

  • 标签: MAPK 信号调控 颅脑损伤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创伤出血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3月~2014年9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创伤出血患者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2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均值为(20.2±3.5)d,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均值为(80.2±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创伤出血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当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护理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效果确切,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脑创伤出血 效果
  • 作者: 朱锡德 衡雪源 张建宁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现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76000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30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技术治疗小儿创伤性进展性内血肿的临床效果和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应用微创手术治疗的22例创伤性进展性内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16岁,平均(8.45±5.27)岁。在局部麻醉下行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14例(穿刺引流组),在全身麻醉下行小切口内镜下血肿清除术8例(内镜手术组)。对患儿的血肿量进展、临床症状、意识状态、手术效果、并发症及早期预后进行评价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本组22例患儿伤后12 h内通过复查,均显示在首次CT检查所示小的挫裂伤基础上有内血肿形成,其中5例血肿形成后进一步增大。有3例患儿前2次CT检查未显示明显的内血肿,后症状加重第3次CT检查才显示血肿形成。术前GCS较入院时降低者14例,其中2例出现疝。出现癫痫发作7例,其中血肿位于颞叶5例,额叶1例,基底节区1例。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点为伤后(7.13±3.04)h,早于穿刺引流组(18.43±6.19)h;内镜手术组术后复查CT次数为(1.75±0.46)次,少于穿刺引流组的(3.14±0.66)次,组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22例患儿行微创手术后复查CT均证实血肿清除满意,占位效应解除。随访显示所有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出现意识障碍或癫痫发作是小儿颅脑创伤后脑内血肿进展的常见表现,颞叶血肿进展时更易伴发癫痫发作。部分患儿进展性内血肿出现在2次CT检查之后,故对儿童患者的观察需提高警惕。细孔钻颅血肿穿刺引流术快速简便,适用于血肿较为稳定者,但术后需多次复查CT证实引流效果;神经内镜手术更适用于血肿短时间内进展者,术中清除血肿确切,可减少术后复查CT次数。合理采用微创手术技术可使小儿进展性内血肿取得更好恢复。

  • 标签: 脑损伤 脑内血肿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颅脑创伤合并疝发生于颅脑损伤后,极其危险,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高等特征。疝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功能的受损程度,持续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差。所以临床要加强重视,做到详细观察、早发现、早预防。对于颅脑创伤合并疝患者而言,对其实施早期观察与急救护理,可降低疝的危险性,从而提高预后,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颅脑创伤 脑疝 早期观察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创伤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治疗加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加整体治疗加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高压氧 脑创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创伤(TBI)手术患者预见性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手术治疗TBI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护理效果,降低并发症,效果良好。

  • 标签: 重症脑创伤 并发症 预见性护理 常规护理 康复指标
  • 简介:<正>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创伤,现代颅脑损伤的患者大幅度增加,损伤程度更严重,受伤机制更复杂,救治困难更大,致残严重,死亡率高,预后不良。受伤瞬间的脑损伤多因暴力震荡、挤压、机械撕裂、负压抽吸所致,损伤程度难以控制。而伤后数小时所发生的继发性脑缺血是促使组织进一步弥漫性损害的主要原因,可用人为方式干预减少其损害。有学者研究发现颅脑损伤死亡病人的90%,有明显的脑缺血性改变,也就是说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缺血才是导致组织进一步损害的主要原因,而内皮素(Endothelin,ET)导致的脑血管痉挛,是脑损伤早期致组织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皮素是Yanagis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

  • 标签: 继发性脑损害 颅脑损伤 内皮素基因 主动脉内皮细胞 弥漫性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规律运动时不恰当的反复打击头部,可引起轻度创伤性颅脑损伤(mTBI),产生持续的认知、行为和精神问题,最终导致慢性创伤病(CTE)。但是,规律运动也能够作为一种抗大脑认知衰退的神经保护剂,对大脑的可塑性产生影响。规律运动能够通过减少异常蛋白堆积、促进神经发生及突触形成、增加突触可塑性和血管生成、改善微循环、抗微炎症和氧化应激、促进心理健康等方式提高大脑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并显著地改善CTE的疾病过程。本文围绕CTE的病理改变及发生机制综述如下,探讨规律运动改善CTE后神经功能的机制,以期为CTE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运动创伤 慢性创伤性脑病 神经变性 运动康复 规律运动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人在遭遇或对抗重大压力后,其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产生的一种失调后遗症。PTSD早期被军事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探索,是一个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全球发生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13年流行的SARS以及2019年底开始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这些事件的爆发导致部分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罹患PTSD,使得PTSD成为一个疾病研究热点,了解PTSD患者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人民群众心理疾患及积极治疗患者均有重大帮助。因此本文就关于PTSD患者功能变化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增强大众应对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存在情况下的心理健康恢复能力。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认知障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