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脊髓切断对三叉神经的疗效。方法对2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三叉神经脊髓切断治疗。结论三叉神经脊髓切断是治疗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 标签: 三叉神经 脊髓束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 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本论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治疗足痉挛畸形的方法,即显微镜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神经切断。方法:该手术通过显微镜的引导下,有选择地切断胫神经肌支神经,从而达到矫正足痉挛畸形的目的。为了评估该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对一组20名患有 足痉挛畸形的患者进行了手术,并进行了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显微镜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神经切断在矫治足痉挛畸形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后观察发现,在手术后的一定时间内,患者的足部痉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步态得到了改善。此外,术后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结论:显微镜下选择性胫神经肌支神经切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足痉挛畸形的方法。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有限,进一步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以进一步验证该方法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 标签: 显微镜下 选择性胫神经 肌支神经束 切断术矫治 足痉挛 畸形
  • 简介:通过对后桥线支架制件的工艺分析,介绍了不同方向多处加强筋的拉伸成形方式及冲孔-切断的冲压组合工艺,并确定相关工序的模具结构,最终分析了相应模具设计的要点.

  • 标签: 工艺分析 一次成形 切断模具 模具结构
  • 简介:女性腹股沟疝发病率远低于男性。根据Lichtenstein报道的6321例成人腹股沟疝中,男性占94%,女性仅占6%[1]。其中女性疝中以腹股沟斜疝居多,其次为股疝,直疝罕见。对于女性腹股沟斜疝中是否切断子宫圆韧带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2]。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作为维持女性子宫位置重要结构,子宫圆韧带得到保留[3]。本文主要探讨女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中对子宫圆韧带的处理。

  • 标签: 子宫圆韧带 女性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 股疝 子宫位置 腹膜前间隙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胃迷走神经切断。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去除了壁细胞的直接迷走刺激,降低了壁细胞对胃泌素的敏感性,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有确切疗效。

  • 标签: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牙髓切断治疗牙髓疾病。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牙髓切断(pulpotomy)是指切除炎症牙髓组织,以盖髓剂覆盖于牙髓断面,保留正常牙髓组织的治疗方法。根据所用盖髓剂的不同,牙髓切断主要分为意义不同的两种①氢氧化钙牙髓切断,使断端愈合,保持健康的活髓;②甲醛甲酚牙髓切断,固定断端下方的牙髓组织。

  • 标签: 牙髓切断术 治疗 牙髓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行终丝切断术后脊髓圆锥的漂移情况,分析脊髓圆锥漂移度与腰骶椎序列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终丝切断治疗。行术前和术后腰骶部MRI平扫,测量腰骶角(LSA)、腰椎前凸角(LLA)以及腰骶椎间盘角(LSDA)以评估腰骶部脊柱序列情况。计算手术前、后脊髓圆锥弯曲角(BA)[脊髓圆锥长轴线与腰段脊髓长轴线之间所夹锐角]的差值(△BA),即脊髓圆锥漂移度。比较腰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手术前、后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脊髓圆锥漂移度与腰骶部脊柱序列各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的术前LSA、LLA、LSDA分别为69.3°±7.4°、30.0°±9.5°、12.0°±4.5°,术后分别为69.8°±7.0°、30.3°±9.1°、11.9°±4.5°,手术前、后腰骶椎序列各角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术后的BA分别为22.3°±6.8°和20.1°±6.7°,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3,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20例患者术前的LSA与术前LLA呈正相关(r=0.576,P<0.01);手术前、后的△BA为2.3°±1.1°,其与术前LSA呈负相关(r=-0.610,P<0.01),而与术前LLA呈高度负相关(r=-0.812,P<0.01)。结论对于单纯终丝牵张型脊髓拴系患者,脊髓圆锥漂移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终丝切断脊髓拴系的松解情况;腰骶部脊柱序列对术后脊髓圆锥漂移存在影响,有助于术前预判终丝切断缓解脊髓拴系的程度。

  • 标签: 神经管缺损 神经外科手术 终丝切断术 脊柱序列 圆锥漂移
  • 简介:目的观察并比较脑瘫患者实施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和神经根部分切断并逆行交叉吻合(SPA)的疗效。方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解放军第88医院全军骨科中心自1998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手术治疗96例脑瘫患者,其中47例患者行双侧L3~S1SPR,49例患者行SPA。术后2周、1年测定患者下肢肌张力以及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周行2种式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的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2种式的患者肌张力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施SPA患者运动功能改善优于SP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SPA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好,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长期随访疗效显著。

  • 标签: 脑性瘫痪 脊髓损伤 脊神经根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与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治疗肛裂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肛裂患者。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方法进行分组,A组(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和B组(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和临床效果。结果:A组患者与B组相比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更短,且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7.87%明显高于B组81.4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肛裂采用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与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相比创伤更低且愈合时间短,并且能够减少并发症,在很大程度提高了临床效果。

  • 标签: 肛裂;纵切横缝内括约肌切断术;开放式内括约肌切断术;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运动干预对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的影响。方法取雄性SD大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息组、造模1 d后运动组(1D组)、造模1周后运动组(1W组),每组6只大鼠,3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1D组大鼠在造模1 d后开始运动训练,1W组大鼠在造模1周后开始运动训练,静息组大鼠则每天被置于静止的跑台静息30 min。3组大鼠均于造模1、4、8周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mNSS)评价的神经功能,核磁共振T2WI序列计算脑梗死体积比,扩散张量成像(DTI)序列检测双侧皮质脊髓的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FA),并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皮质脊髓形态,最后分析rFA值与mN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造模1周后,1D组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mNSS评分均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mNSS评分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且1W组mNSS评分也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1周和4周后,1D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1W组和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1W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和1W组的梗死体积比显著低于静息组的0.19±0.03(P<0.05)。造模1周后,1D组的rFA值显著低于静息组(P<0.05)。造模4周后,1D组和1W组的rFA值均显著高于静息组(P<0.05)。造模8周后,1D组rFA值显著高于1W组和静息组,同时1W组的rFA值高于静息的0.49±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造模8周后,1D组大鼠的皮质脊髓比1W组和静息组对称性更好。相关性分析显示,rFA与mNSS评分有较高的相关性(r=-0.707,P=0.001)。结论运动干预可以促进脑梗死大鼠皮质脊髓重塑,改善神经功能,造模1 d后即开始早期运动效果更佳。

  • 标签: 脑缺血 运动干预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观察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皮质脊髓(CST)的DTI参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由此检测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时间演变过程。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治疗的皮层下运动通路脑梗死患者34例,发病时间从5h至2年。在入院时行MRI+DTI检查。34例中选取5例患者,在发病1W内、第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分别行MRI+DTI检查。采用工作站之Functool软件,重建出平均弥散系数(MD)、各向异性分数(FA)的参数图。通过放置兴趣区(ROI)的方式计算出FA值、MD值、rFA、rMD。ROI放置在双侧大脑脚。结果脑梗死后病灶同侧大脑脚区rFA在1月内下降最明显,1个月至3个月下降变慢,3个月后rFA变化幅度很小基本保持平稳。而rMD在脑梗死2W内无明显变化,2W至3个月上升,3个月后基本保持稳定。5例患者不同时间点的DTI研究能够显示这种变化过程。结论脑梗死后从早期、亚急性至慢性期同侧大脑脚处皮质脊髓的FA值进行性减少。DTI有利于检测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发生Wallerian变性的程度及动态演变过程。

  • 标签: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WALLERIAN变性 扩散张量成像 神经病学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牙活髓切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乳牙牙髓炎和深龋患者60例患牙70颗,采用活髓切断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70颗患牙经活髓切断治疗,成功65颗,成功率为92.86%。结论乳牙活髓切断可减轻疼痛,不应用失活剂,保留健康的根髓,有利于牙齿的正常替换。

  • 标签: 乳牙活髓切断术 牙髓炎 深龋 效果
  • 简介:“隧道法”腹腔镜脾切断流手术利用腹腔镜下易于建立隧道的特点,通过自然的解剖间隙,建立多条隧道,安全切除脾脏并进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中取头高脚低平卧位、左侧垫高30°、五孔法。首先打开胃结肠韧带,分离结扎脾动脉,建立胰尾后隧道控制脾脏动静脉;经脾蒂上缘间隙建立脾后隧道并结扎脾蒂,切割闭合器整体离断脾蒂;结扎离断胃短血管及脾膈韧带,切除脾脏。柬带悬吊胃底,离断胃后血管,显露左侧膈肌脚;离断贲门前方被膜,显露右侧膈肌脚;经“胃蒂”上缘间隙离断“胃蒂”;建立食管下段后隧道,逐结扎食管穿支及高位食管支,同时保留食管旁静脉,完成选择性断流。“隧道法”腹腔镜脾切断流手术取得了满意效果,并且简便安全,易于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牙髓切断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13年以来行牙髓切断治疗患者24颗牙齿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24颗患牙行牙髓切断,有效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8%。结论通过临床牙髓切断治疗去除感染的冠髓,保存未污染的根髓,可分为活髓切断和失活后断髓

  • 标签: ? 活髓切断 牙髓炎 年轻人恒牙
  • 简介:前庭神经切断(vestibularneurectomy)被广泛和有效的应用于治疗梅尼埃病导致的顽固性眩晕以及其他一些经药物或保守手术治疗无效的耳源性眩晕。前庭神经切断的主要优点在于对于85%~99%梅尼埃病患者而言,可以在消除眩晕的同时保存听力,从而极大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庭神经切断术 保守手术治疗 梅尼埃病 耳源性眩晕 顽固性眩晕 生活质量
  • 简介:内括约肌部分切断能预防和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避免肛门狭窄。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不是所有患者混合痔都能采用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文章目的是通过比较归纳寻找部分内括约肌切断在环状混合痔中的最佳应用指征。

  • 标签: 环状混合痔 并发症 内括约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关节镜下髂胫切断松解治疗弹响髋的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45例弹响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男29,女16例;年龄17岁-35岁,平均年龄23.2岁,其中42例为单侧弹响髋,3例为双侧弹响髋,45例患者均无明显双下肢长短畸形,Ober征(+),明显“八”字步、不能正常跷二郎腿、下蹲时双腿自然分开等临床表现,将上述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关节镜微创组(A组)25例及开放组(B组)20例。结果:A组手术时间15-35分钟,平均时间20.5分钟,术后住院时间2-5天,平均3.2天,B组手术时间15-40分钟,平均时间21.8分钟,术后住院时间5-8天,平均6.8天,45例患者均定期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达15.4个月,术后45例患者均无髋关节弹响、疼痛,Ober征(—)、“八”字步消失、可正常跷二郎腿、自然下蹲双腿并拢及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及工作,临床效果良好。结论:严格掌握关节镜操作技术手术方法,利用关节镜在关节外行髂胫切松解治疗弹响髋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该式为微创手术,创口小、损伤轻、并发症少及术后康复快。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