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马长贵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7-12-22
  • 出处:《健康世界》 2017年第14期
  • 机构:目前脊柱侧弯尚属世界性治疗难题,除外科手术有一定校限外,再无有效治疗方法。手术校限病人痛苦,行为限制明显,脊柱生理曲度难以恢复。此病易发生在十三至十五岁,女多男少。本人运用《舒解神经压迫手法》,在治疗颈、腰椎病基础上,经数年的研究,已找到一套整复脊柱侧弯的治疗手法,虽然还不完善,但效果显著。在此将已治疗案例与同仁商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后护理的作用。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医院1例脊柱患者,手术后给予患者多方面精心观察护理。结果1例患者提前出院,并发症减少75%。结论护理是疾病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 标签: 脊柱 侧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脊柱手术后的患者发生呕吐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式。方法从2015年7月期间至2016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的脊柱患者中选取60例,针对其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改善情况、类型、禁食时间等进行分析,探讨和术后呕吐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改善情况和术后呕吐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组内患者的呕吐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类型、禁食时间与呕吐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2.05)。结论在脊柱手术后影响患者发生呕吐的因素,因此做好术前的临床观察以及护理对于预防患者术后呕吐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术后呕吐 脊柱侧弯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对儿童脊柱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98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脊柱患儿,根据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比例分为3组,A组:回输血量小于循环血容量的10%,B组:回输血量占循环血容量的10%-50%,C组:回输血量大于循环血容量的50%。分别检测手术前,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结果A组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P〈0.05)。B组回输后Hb和HCT较回输前上升,PT、APTT延长,FIB降低(P〈0.05)。C组回输后较回输前PLT和凝血功能减退更明显(P〈0.05),回输后Hb、HCT较回输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儿童脊柱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减少患儿失血量和异体血输注。对于大量失血患儿,术中需监测患儿凝血功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浆、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

  • 标签: 儿童 脊柱侧弯矫正术 自体血回输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手术治疗青少年脊柱的护理体会。方法在治疗中实施相应的临床护理。结论对手术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训练呼吸功能及床上大小便,加强必要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变化,做好引流管及定期翻身护理,落实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青少年脊柱侧弯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程序在脊柱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脊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护理程序。对比2组患者术后脊柱平均矫正角度、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脊柱平均矫正角度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37.84±2.62)分高于对照组(29.54±3.04)分,护理满意度(97.62%)优于对照组(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程序在脊柱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提高其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程序 脊柱侧弯 生活质量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矫形支具治疗对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4月期间在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特发性脊柱患儿的资料,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矫形支具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obb角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矫形支具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患儿Cobb角。

  • 标签: 矫形支具 儿童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弯
  • 简介:摘要目的就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中应用矫形器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矫形器对其进行治疗,并配合相应的功能锻炼,对治疗结果进行观察。结果矫正结构恢复正常10例,61例为显效,9例为有效。结论针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施以矫形器治疗,对椎体畸形矫正以及促进特发性脊柱患者的躯体功能方面作用巨大,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严重脊柱患者肾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18例我院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严重脊柱合并肾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分别统计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热(术后体温超过38℃).动静脉瘘,胸膜损伤、肾周积液,肠道损伤,尿源性败血症)、输血率。结果18例患者均一期取结石,双结石4例,间隔1周,分两次完成。平均手术时间为(76.1±14.5)min,一期PCNL手术清除结石15,二期PCNL治疗清除结石3,总净石率81.8%(18/22),4例残留结石需要联合ESWL治疗各1次。术后住院时间4-7天。无严重出血病例,均不需输血,1例术后出现38.5℃以上的发热,经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无严重脏器损伤或尿源性脓毒症的病例。结论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严重脊柱患者肾结石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合理选择病例、术中体位、合适辅助手段辅助穿刺取石能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经皮肾镜取石术 严重脊柱侧弯 侧卧位取石 穿刺定位
  • 简介:摘要脊柱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就通常情况而言,轻度的脊柱并无显著症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较大影响,而重度脊柱特别是特发性脊柱则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甚至还将导致患者出现瘫痪等现象,因此需要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将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治疗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特发性脊柱侧弯 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半椎体切除短节融合术在先天性脊柱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来我院就诊的先天性脊柱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作观察组,给予半椎体切除短节融合术治疗,另选取46例作对照组,给予单纯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1)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数值明显下降,术前、术后Cobb,角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Cobb,角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5)。(2)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为95.65%,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76.08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效果显著,是临床脊柱的首选理想治疗方案。

  • 标签: 半椎体切除短节融合术 先天性脊柱侧弯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退形性脊柱患者引用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院内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患者60例选为研究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椎管减压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平均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平均Cobb角比较无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Cobb角小于对照组Cobb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患者,治疗效果突出,可有效恢复患者生理结构,远期效果较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 标签: 退形性脊柱侧弯 经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评估后路凹双棒撑开技术治疗重度早发性脊柱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并分析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我中心接受凹双棒撑开技术治疗的52例重度早发性脊柱凸患儿,锚定点均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复习病例资料,对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时间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凸Cobb角、胸椎后凸Cobb角和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根据患儿平均撑开间隔时间,将病例分为两组:A组有32例,男9例,女23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4±1.1)岁(4~10岁),患儿共接受148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12.6个月(4~18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0.7个月(30~102个月),冠状面主Cobb角术前(109±23)°,术后(55±16)°,末次随访时(46±12)°;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9cm/年。B组有20例,男6例,女14例,初次手术年龄平均(7.7±1.3)岁(5~10岁),患儿共接受54次手术,手术间隔时间平均26.4个月(12~72个月),随访时间平均61.5个月(29~108个月),冠状面主Cobb角术前(104±19)°,术后(51±13)°,末次随访时(62±17)°;T1~S1长度平均年增长率为1.19cm/年。末次随访时,A组在凸、胸椎后凸、躯干偏移矫正方面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1~S1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7例患者(21.9%)共发生9例次并发症,B组有12例患者(60%)共发生15例次并发症。结论对于重度早发性脊柱凸,采用凹双棒撑开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缩短撑开间隔时间,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更好的脊柱畸形的矫正与控制。

  • 标签: 早发性脊柱侧凸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凸的临床病因学分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年龄在13~18岁的脊柱凸患者20例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制作1750份主和代偿顶点的超薄组织切片。结果脊柱凸的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学因素、生长发育不平衡、激素/代谢障碍、神经系统异常等。结论脊柱凸可能并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因此以发现该病的唯一病因的研究可能最终得到相互矛盾的结论。学者们已经得到一些阶段性共识,遗传因素是该病发病的前提,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可能诱使发病,之后出现生物力学及脊椎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加重了病情。除上述因素外,骨骼、肌肉及结缔组织的结构及功能变化,脊柱的生长潜能都在病情发展中有重要影响。

  • 标签: 脊柱侧凸 临床病因学分类研究 分析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退变性脊柱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退变性脊柱凸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全部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分析其治疗中期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50例患者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腿部VAS评分、ODI指数、腰部VAS评分等与术前相比改善显著,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4个月50例患者腿部VAS评分、ODI指数与术后12个月相比降低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在腰部VAS评分比较上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退变性脊柱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非常显著,即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部疼痛,加速其腰部功能恢复,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 治疗 中期效果
  • 简介:道路用语“发夹”(Hairpinturn)指道路如同发夹,十分弯曲,呈现U形,通常出现于山区。比赛赛车时,常见数个发夹的设计,考验选手过弯的驾车能力,若速度没有控制好,很容易偏离车道而出事。

  • 标签: 道路 赛车 驾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脊柱凸翻修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在我院行脊柱凸翻修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患者平均翻修的次数为(1.10±0.19)次,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所有患者均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00%。结论对脊柱凸翻修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的护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发生概率及患者平均翻修的次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围手术期 脊柱侧凸翻修术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