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体外原代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诱导其分化成熟过程中,探讨雌二醇对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和脂联素的作用。方法选取择期开腹手术患者的新鲜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的方法分离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至成熟后分别用1nmol/L、10nmol/L、100nmol/L的雌二醇干预24h后收集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同批检测所收集细胞上清液中瘦素和脂联素蛋白含量。结果成功培养人大网膜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其分化,分别应用1nmol/L、10nmol/L、100nmol/L的雌二醇作用前脂肪细胞24h,显示雌二醇对瘦素的分泌均有促进作用(P<0.05),而对脂联素分泌有抑制影响(P<0.05)。结论雌二醇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而抑制脂联素的分泌,为临床治疗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脂肪细胞 雌二醇 瘦素 脂联素
  • 简介:摘要糖尿病足、压疮、放射性溃疡等慢性难愈性创面是临床的治疗难题,虽用封闭创伤负压引流、植皮及皮瓣修复等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脂肪细胞(ADSC)是一类来源丰富、提取简单,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目前ADSC已用于脂肪移植、创面修复等诸多临床领域。ADSC促进创面修复已得到了广泛认可,近年来其旁分泌功能被认为起主要作用,并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旁分泌 创面修复 脂肪移植 进展
  • 简介:目的了解胰岛素刺激后脂肪细胞(ADSC)旁分泌因子的变化及其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方法(1)分离培养人AD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胰岛素刺激组(含终浓度1×10-7mol/L胰岛素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和对照组(未加胰岛素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每组6孔。3d后收集ADSC培养上清液(ADSC—CM),ELISA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量。(2)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均采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液培养:胰岛素刺激ADSC—CM组,培养液中加入经胰岛素刺激后的ADSC—CM;无刺激ADSC—CM组,培养液中含无胰岛素刺激的ADSC—CM;胰岛素组,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10-7mol/L的胰岛素;空白对照组,培养液中不添加刺激因素。3d后噻唑蓝法测定HUVEC增殖情况,数据用吸光度值表示。(3)另取HUVEC同上分为4组,培养12h时,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双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4)另取HUVEC同上分为4组后,体外细胞划痕法测定划痕后12、24、36、48h时HUVEC迁移距离。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1)胰岛素刺激组VEGF、HGF含量分别为(643±64)、(930±68)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7±47)、(577±84)pg/mL(t值分别为18.869、18.475,P值均小于0.05)。(2)胰岛素刺激ADSC—CM组、无刺激ADSC—CM组吸光度值分别为0.847±0.042、0.798±0.022,均高于胰岛素组的0.665±0.028(t值分别为4.579、3.732,P值均小于0.01)及空白对照组的0.674±0.031(t值分别为3.761、4.073,P值均小于0.01);胰岛素刺激ADSC—CM组吸光度值较无刺激ADSC—CM组明显增高(t=2.576,P〈0.05)。(3)胰岛素刺激ADSC-CM组、无刺激ADSC—CM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8±1.9)%、(9.0±2.0)%�

  • 标签: 胰岛素 细胞增殖 细胞运动 细胞凋亡 内皮细胞 脂肪干细胞
  • 简介:激光溶脂术是指利用激光产生的热量溶解脂肪细胞,这种减肥手段现在已变得较为普遍。但有意思的是,英国目前最热门的减肥方式却反其道而行之,向难于撼动的赘肉实施“冻刑”,直至将其“冻死”。

  • 标签: 脂肪细胞 减肥方式 激光 热门
  • 简介:脂肪细胞瘤是一少见的良性肿瘤,有复发倾向,临床易误诊.自2000年~2002年我们收治3例脂肪细胞瘤患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脂肪瘤
  • 简介:脂肪细胞是一类可以自我更新、繁殖产生更多的干细胞,进而可以分化成许多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系,具有一般干细胞的特点,可作为多种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文着重对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方面的最新发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脂肪细胞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种子细胞 诱导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脂肪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移植隆胸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于我科行隆胸手术的患者中选取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隆胸患者实施硅胶囊假体植入手术,观察组30例隆胸患者实施脂肪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移植手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出血量、住科时间及手术满意度的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脂肪细胞介导的自体脂肪移植隆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科时间,提升手术满意度。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自体脂肪移植 隆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去分化脂肪细胞(DFAT)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分别向培养液中加入脂多糖(LPS)或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分离培养C57BL/6小鼠DFAT,并对其进行多向分化诱导,通过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进行成脂、成骨干性鉴定,利用Transwell小室将DFAT与巨噬细胞共培养24 h,在显微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 (MCP-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精氨酸酶-1 (Arg-1)、壳酶蛋白(Ym-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量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加入LPS或IL-4刺激,可诱导RAW264.7向M1或M2型巨噬细胞极化。将DFAT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发现,DFAT细胞可使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M1组和对照组M0组比较,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TNF-α的表达显著增高(5.02±0.71比1.00±0.02,t=5.648,P<0.01)、iNOS的表达显著增高(7.44±1.56比1.00±0.06,t=4.143,P<0.01)、MCP1的表达显著增高(19.64±2.48比1.00±0.04,t=7.510,P<0.01);M2组M0组比较,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Arg1的表达增高(165.40±45.72比1.00±0.07,t=3.597,P<0.05)、IL-10的表达增高(6.86±1.91比1.00±0.07,t=3.055,P<0.05)、YM-1的表达增高(5.17±2.27比1.00±0.03,t=1.834,P<0.05);DM1组较于M1组,TNF-α的表达显著降低(0.93±0.40比5.02±0.71,t=4.979,P<0.05)、iNOS的表达显著降低(1.61±0.83比7.44±1.56,t=3.302,P<0.05),MCP1的表达显著降低(2.22±1.27比19.64±2.48,t=6.244,P<0.05);而DM2组与M2组比较,Arg-1的表达显著增高(493.10±55.37比165.40±45.72,t=4.563,P<0.05)、IL-10的表达显著增高(87.84±26.90比6.86±1.92,t=3.002,P<0.05)、YM-1的表达显著增高(49.11±11.07比5.18±2.28,t=3.887,P<0.05)。结论DFAT细胞可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巨噬细胞极化,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

  • 标签: 去分化脂肪细胞 巨噬细胞 极化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脂肪细胞瘤(lipoblastoma)和脂肪细胞瘤病(lipoblastomatosis)为少见的儿童软组织良性肿瘤。Jaffe于1924年首先使用。lipoblastoma描述为未成熟脂肪细胞的肿瘤。Vellios等人于1958年使用lipoblastomatosis描述新生儿脂肪组织内良性新生物。其后陆续有个案报道,并总结出其生物学行为特征。肿瘤局限于局部者称脂肪细胞瘤;病变弥漫且向周围组织或肌肉浸润者称脂肪细胞瘤病(lipoblastomatosis)1。本文报道脂肪细胞瘤2例,通过探讨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学表型以及鉴别诊断,进而促进对此种少见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脂肪母细胞瘤 脂肪母细胞瘤病 诊断 鉴别诊断
  • 简介:脂肪细胞因子由脂肪组织分泌,控制多个生理系统。空腹期间,瘦素水平降低,刺激食欲,降低能量消耗,调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增加能量储备。相反,处于过饱状态、瘦素水平会升高,通过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来防止体重增加。这些行为活动由下丘脑和脑干介导完成。瘦素也可通过靶向作用于肝脏和肌肉中的酶,如AMP-活化蛋白激酶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1,来控制糖和脂质代谢。同样,脂联素和抵抗素通过中枢和周围靶点控制能量平衡和胰岛素敏感性。这是脂肪因子特殊而又共同的信号途径。了解脑和其它器官中脂肪因子信号有助于分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并做出积极预防。

  • 标签: 脂肪细胞因子 瘦素 脂联素 抵抗素
  • 简介: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且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星上升趋势,目前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是胰岛索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胰岛移植虽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手段,但面临胰岛供体匮乏,免疫排斥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给病人带来痛苦等困难。能找到可以避免上述困难又能有效分泌胰岛素的细胞将给亿万糖尿病病人带来福音。

  • 标签: 胰岛素分泌细胞 糖尿病病人 免疫抑制剂 分泌胰岛素 前治疗 重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置后脂肪颗粒提取脂肪细胞(PLA-ADSC)和静置后下层滤液提取的脂肪细胞(LAF-ADSC)诱导裸鼠成脂的机制,为细胞辅助的脂肪颗粒移植提供思路。方法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于成都八大处医疗美容医院整形外科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美容部手术室行正常人体的脂肪抽吸手术,将通过手术获得的脂肪组织抽吸物静置,得到上层脂肪颗粒组织进行消化、分离培养PLA-ADSC并鉴定;得到下层液体组织离心后取沉淀物,沉淀物进行消化、分离培养LAF-ADSC并鉴定;比较PLA-ADSC和LAF-ADSC分化特性及其生长能力。动物实验分实验1组和实验2组,将基质胶Matrigel移植至裸鼠体内设为对照组,比较3组裸鼠体内的成脂能力。结果细胞实验结果显示,静置后脂肪颗粒及下层滤液沉淀物提取细胞均能贴壁生长并顺利传代,上述两种不同来源细胞均表达CD44、CD73、CD105,阳性率分别为99.5%、99.99%、99.7%,CD19、CD31、CD45则为阴性表达。成脂诱导分化结果显示,胞质内有脂滴形成,细胞油红O染色后可见脂滴呈橘红色。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实验1组移植物体积均值(0.070±0.009) cm3,实验2组移植物体积均值(0.067±0.007) cm3,对照组移植物体积均值(0.009±0.005) cm3,实验1组和实验2组移植物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52、37.18,均P<0.01)。实验1组移植物湿重(0.200±0.021) g,实验2组移植物湿重(0.175±0.019) g,分别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9.98,P<0.05)。3个组经油红O染色后可见实验1组及2组移植物呈大体橙黄色,对照组呈散在分布的淡黄色;实验1组及2组新生组织中CD31表达呈阳性,对照组新生组织中CD31表达呈阴性。结论静置后脂肪抽吸物中脂肪颗粒层及下层滤液均能提取有活性ADSC,且两种来源ADSC在裸鼠体内均有良好的成脂能力。

  • 标签: 裸鼠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脂肪移植 脂肪颗粒移植 成脂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脱细胞基质(UDM)涂层对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灌注法制备犬UDM,为UDM组,以正常犬输尿管为正常输尿管组。采用HE染色、DAPI染色和DNA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细胞成分的残留情况;Masson三色染色和胶原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胶原的保留情况;阿尔新蓝染色和糖胺聚糖定量检测评估UDM组和正常输尿管组中糖胺聚糖的分布及含量。分离培养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ADMSCs)并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用胃蛋白酶消化法制备UDM涂层作为实验组,Ⅰ型鼠尾胶原涂层作为对照组,将cADMSCs种植在不同涂层上,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DMSCs的分化情况。结果HE和DAPI染色结果显示UDM组未见明显的细胞核残留;DNA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DNA含量[(38.87 ± 3.40) ng/mg]明显低于正常输尿管组[(1 694.63 ± 169.83) ng/mg,P<0.05]。Masson三色染色和胶原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胶原含量[(265.89 ± 16.40) μg/mg]与正常输尿管组[(288.73 ± 16.32) μg/m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尔新蓝染色结果显示UDM组中有糖胺聚糖分布;糖胺聚糖定量检测结果显示UDM组中糖胺聚糖含量[(1.57±0.19) μg/mg]低于正常输尿管组[(3.43±0.12) μg/mg] (P<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培养3、7、10 d的α-SMA的表达量(2.51 ± 0.27、3.68 ± 0.33、4.91 ± 0.45)均高于相应对照组(0.97 ± 0.09、1.02 ± 0.10、1.00 ± 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实验组α-SMA的表达量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着培养时间增加,α-SMA的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示实验组和对照组α-SMA的表达趋势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制备的UDM去除了细胞成分,且很好地保留了胶原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UDM涂层可促进cADMSCs向平滑肌细胞分化。

  • 标签: 细胞外基质 输尿管 脂肪干细胞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研究抽吸术采集的脂肪颗粒经消化清洗贴壁生长的人脂肪基质细胞增殖前后的形态和表面抗原表达的变化.方法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接种培养皿,贴壁后采集的细胞和原代细胞增殖80%融合后采集的细胞,分别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105、CD166、Stro-1、CD29等表面标志的变化.结果CD29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极高的阳性率;Stro-1在原代细胞增殖前后无明显变化,保持较低的阳性率;CD105、CD166阳性率显著增加.结论脂肪基质细胞原代培养增殖前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提取的脂肪基质细胞的原始情况,经过原代培养增殖后部分干细胞相关的抗原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脂肪基质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表面标志 阳性率 培养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简介:曾被认为是废物的脂肪组织正成为国外生物学上新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在脂肪组织中发现一新的成体干细胞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adipose-derivedadultstromalcells,ADAScells),因其具有易获取,易扩增的特性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而倍受关注。

  • 标签: 脂肪源性成熟基质细胞-干细胞 脂肪组织 生物学 多向分化
  • 简介:至今为止不管从哪方面都被当作“不好东西”对待的脂肪,如今再次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在脂肪中存在构成细胞的干细胞。接下来将为您介绍世界瞩目的“脂肪细胞”,应用于再生医疗领域和美容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返老还童 肌肤 身体 医疗领域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marrowstromallcell,BMS)分化方向,及其调控机制在原发性、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机理中的意义引起高度关注。各种原因通过某种机制导致成骨细胞分化减少,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脂肪细胞进一步刺激更多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进而引起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偶联失衡,最终导致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因此,骨髓脂肪细胞生成及其调控机制的阐明,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髓脂肪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细胞分子生物学 骨髓基质干细胞 脂肪细胞分化
  • 简介:脂肪细胞因子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大量生物活性分子,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密切相关。银屑病与Ms在流行病学、炎症机制甚至易感基因上有着紧密联系。脂肪细胞因子在银屑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提示了银屑病与MS之间存在关联。从脂肪细胞因子人手研究银屑病发病机制、病情发展及其与伴发疾病的关系等,是为治疗银屑病寻找新方法的途径。

  • 标签: 脂肪细胞因子 代谢综合征 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