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前随着纳米科技发展,纳米材料,特别是纳米金属,因其独特物化性质,在各行各业中使用量呈指数增长,致使其在大气、水域、土壤环境安全性问题引起公众关注.尤其是在受到人类活动密切影响近岸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潜在生态效应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重点综述由于海洋环境理化因子以及纳米金属独特物化性质导致纳米金属环境行为,海洋生物对纳米金属吸收,以及纳米金属生物效应和可能致毒机制,旨在为评估海洋环境中纳米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完善纳米材料监管机制及保障纳米科技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标签: 纳米金属 海洋生物 环境行为 标志物 生物毒性 致毒机制
  • 简介:微塑料一般指直径小于5mm微小型塑料颗粒或碎片,海洋中常见微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由于形状、颜色多变,分子量大,结构稳定,粒径范围与浮游植物相近,海洋微塑料很容易对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其他海洋动物产生影响。微塑料还可以为病毒、细菌提供附着载体,影响浮游植物分布,进入海洋生物消化道或进一步转移到组织中对机体产生毒性效应,甚至通过捕食作用沿食物链传递,对高等动物及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此外,微塑料可以作为海水中痕量化学物质吸附载体,对生物产生联合毒性。根据目前对微塑料研究进展情况,未来应加强对海洋微塑料分离、鉴定技术研发以及海洋微塑料生物毒性效应和生物传递效应机制问题研究。

  • 标签: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物毒性 生物传递 联合毒性
  • 简介:防污漆中活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受到日益广泛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了针对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但我国相关研究目前尚属空白.综述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研究背景、相关法规、技术标准发展现状,针对环境风险评估2个重要组成部分(危害性评估暴露评估)中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在危害性评估中,重点分析比较受试生物物种选择原则、生态毒理数据要求以及预测无效应浓度推导方法应用范围;在暴露评估中,系统阐述活性物质在水环境中释放速率计算及修正方法、环境浓度预测模型、现有的暴露场景及其局限性.本文以期我国开展防污漆活性物质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研究基础科学依据,并提出了今后研究重点方向.

  • 标签: 防污漆 活性物质 海洋生物 海洋环境风险评估 预测无效应浓度 预测环境浓度
  • 简介:研究硝基苯化合物对海洋生物毒性,选择6种代表性硝基苯化合物对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黑鲷(Sparusmacrocep)幼鱼螠蛏(Siliquaminima)幼体进行了急性毒性实验,获得了这些化合物对这些生物急性毒性数据及环境安全浓度.实验结果表明:2,4-二硝基甲苯、2,4-二硝基氯苯、2,4-二氯硝基苯邻二硝基苯对小球藻48h半数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0.50、0.21、2.440.10mg·L-1,毒性顺序邻二硝基苯(剧毒)〉2,4-二硝基氯苯(剧毒)〉2,4-二硝基甲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氯苯、邻二硝基苯、2,4-二硝基甲苯、2,4-二氯硝基苯、对硝基苯胺硝基苯对黑鲷幼鱼96h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4、0.15、4.45、1.37、11.525.71mg·L-1,其安全浓度分别为:0.001、0.002、0.04、0.01、0.12、0.06mg·L-1,毒性顺序2,4-二硝基氯苯(剧毒)〉邻二硝基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甲苯(高毒)〉硝基苯(高毒)〉对硝基苯胺(中毒).2,4-二硝基氯苯、2,4-二硝基甲苯、2,4-二氯硝基苯、邻二硝基苯、硝基苯对硝基苯胺对幼蛏96hLC50分别为0.39、13.20、3.45、15.56、86.90148.87mg·L-1,安全浓度分别为:0.004、0.13、0.03、0.16、0.87、1.49mg·L-1,毒性顺序2,4-二硝基氯苯(剧毒)〉2,4-二氯硝基苯(高毒)〉2,4-二硝基甲苯(中毒)〉邻二硝基苯(中毒)〉硝基苯(中毒)〉对硝基苯胺(低毒).

  • 标签: 硝基苯化合物 小球藻 黑鲷幼鱼 螠蛏幼体 急性毒性
  • 简介:针对渔用废电池被大量丢弃在海洋现象,分别开展废电池中主要重金属离子溶出特性试验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海洋生物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盐度2040L海水中自然浸泡状态下(45节电池),松下一号锌锰废电池溶出液中铅、镉、汞溶出浓度不断增加,但溶出速率较慢.单节电池在第60d,铅、镉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08μg、0.52μg0.60μg,溶出率分别为0.004%、0.018%1.263%;第210d铅、镉汞溶出总量分别为28.76μg、6.38μg1.02μg,溶出率分别为0.057%、0.224%2.147%.一节废电池中铅、镉汞总量在1L海水中全部溶出后浓度分别可达到50445μg·L-1、2850μg·L-147.5μg·L-1,分别是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1009倍、570倍95倍.废电池浸出液对不同受试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当废电池浸出液混合浓度中铅、镉汞浓度分别为3.39μg·L-1、0.64μg·L-10.76μg·L-1时(45节电池40L海水浸泡60d),对黑鲷、脊尾白虾缢蛏96h半致死浓度值分别为溶出液混合浓度5.13%、4.87%6.71%,废电池浸出液中各重金属离子对海洋生物毒性具有非常强协同作用.在鱼、虾、贝三类受试生物中,贝类对废电池溶出液毒性耐受能力最强,鱼类次之,虾类最弱.

  • 标签: 废电池 重金属 溶出特性 海洋生物 毒性效应
  • 简介: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物理化学性质,不仅其自身具有毒性,还会与共存污染物相互作用,影响彼此迁移转化毒性效应。文中总结了纳米复合污染毒性研究方法,并介绍几种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金属氧化物、量子点零价金属)与重金属或有机物复合时造成生物毒性,包括不同层次毒性指标响应(生物整体、生物积累、大分子水平)毒性机制探讨,展望纳米复合污染毒性领域今后发展方向亟待研究重要问题。

  • 标签: 纳米材料 生物毒性 复合效应
  • 简介:地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地层O3污染日趋严重,已对水稻冬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威胁。评估O3污染我国农业生产风险,综合已有剂量反应实验结果,对我国南北五个地区(北京、定兴、江都、嘉兴、东莞)水稻冬小麦O3敏感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随着实验地区实验品种变化,两种作物O3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水稻对O3敏感程度由北到南逐渐增加;(2)两种作物产量均随O3剂量增加而降低,且冬小麦减产程度高于水稻;(3)基于FACE实验得到作物O3敏感性高于基于OTC实验研究结果。利用上述研究得到O3剂量反应方程O3浓度预测数据,对未来我国水稻冬小麦产量损失进行了评估。预计到2020年,我国五个主要作物产地水稻冬小麦产量损失范围分别为3.2~28.8%7.8~36.9%。上述结果表明,O3污染已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造成巨大威胁,且作物品种间存在明显O3抗性差异,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O3浓度上升,同时,需要利用更科学实验方法进行O3抗性品种选育,这对降低O3农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臭氧 水稻 冬小麦 开顶箱 产量
  • 简介:生命周期思想是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一种整体性方法.这种方法是可持续建筑概念关键.LCA(生命周期分析,或者生命周期评价)是将生命周期思想应用于建筑建造业一种重要工具.LCA可以提供有关物质能源流动重要信息.由于它很难应用于建筑物本身,所以关注焦点越业越集中在对建筑环境实施更全面的分析上.通过LCA获得知识最好是作为综合设计方法一部分进行应用.在大多数项目中,如果不把LCA与数量调查或者能源模拟其他手段结合起来就无法获得完整LCA.将LCA应用于政策制定需要优先考虑问题依地区经济条件而有所不同.

  • 标签: 建筑环境 环境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分析
  • 简介: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特征,在全球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生活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环境条件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吸附也有重要影响;EDCs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疏水性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对EDCs吸附是一个复杂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内分泌干扰物 土壤或沉积物 环境分布 吸附特征
  • 简介:纳米材料环境行为生态效应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纳米银颗粒(AgNPs)是使用量最高纳米材料.本文主要总结了AgNPs在水环境赋存、AgNPs环境行为、AgNPs对不同种类微生物毒性效应以及影响AgNPs毒性效应因素,最后对AgNPs在河口区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微生物 环境行为 毒性效应
  • 简介:纳米银(AgNPs)因其优越抗菌、导电、催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日常生活中,成为当前产量用量最高纳米材料之一。但纳米银产品在生产、运输、洗涤、侵蚀、废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被释放到自然环境中。在复杂环境因素影响下,纳米银本身赋存状态发生转化,并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究纳米银在环境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潜在风险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热点。针对纳米银研究现状中存在不足,综述天然有机质、pH值、溶解氧、离子强度、光照环境因素对纳米银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其对微生物毒性效应影响,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纳米银毒理机制,旨在为纳米银环境行为特征研究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纳米银 微生物 毒理机制 环境因素 迁移转化
  • 简介:在西南非洲海岸,沿着大西洋,纳米布沙漠绵延两千公里,从南非奥闫治河直达安哥拉木萨米迪什,作为自然界奇特反常现象,世界上最高沙丘,真正沙子峭壁,在南回归线一带齐刷刷地直插入海中。在上个世纪初,这片荒凉不宜居住海岸地区却成了数百人梦土。

  • 标签: 纳米布沙漠 钻石 矿业开采 法制建设
  • 简介:通过对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石油烃浓度变化分析,发现海水中镉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汞、铅石油烃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加速生命试验法模型(AcceleratedLifeTestingmodel)研究显示,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平均浓度均已超过其对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安全浓度.镉、汞、铅石油烃对生物长期致死率鱼类分别为4.5%、16.3%、0.0%12.0%,甲壳类0.4%、7.9%、0.3%6.6%,双壳类10.5%、0.2%、0.2%2.3%.效应加模型(IndependenceActionmodel)估算表明,在镉、汞、铅石油烃组成复合污染条件下,渤海湾常见鱼类、甲壳类双壳类长期死亡率分别为29.7%、14.6%12.9%,其种群增长率分别降低约6.4%、14.6%12.9%.与镉、汞、铅石油烃单种污染物暴露相比,其复合污染导致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种群(鱼类、甲壳类双壳类)增长率降低更明显.因此,复合污染是导致渤海湾渔业资源衰退重要因素。

  • 标签: 重金属 石油烃 加速生命试验法 效应加和模型 长期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
  • 简介:出于对人类健康担忧,加拿大采取手段限制人为汞排放.汞是一种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天然元素.接触途径很复杂.科学文献、政策法规都涉及到环境汞水平,不过所涉及都是甲基汞(一种神经毒素).把汞颗粒活性汞甲基化合成有机甲基汞会产生毒性作用.加拿大政府已经颁布一套政策法规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甲基汞其他有毒化学品对健康环境危险性,并与加拿大各省政府地区政府进行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区域国际活动.

  • 标签: 健康风险 加拿大最大 最大程度
  •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含量及其对环芳烃(PAHs)分布提取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不同溶剂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沉积物中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沉积物中总有机碳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BC分别占土壤沉积物中有机碳25.6%~73.8%4.64%~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沉积物中PAHs分布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 标签: 非水解有机碳 碳黑 多环芳烃 加速溶剂提取 土壤 沉积物
  • 简介:随着纳米技术迅速发展及纳米材料大量增多,纳米技术安全性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重点关注.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自然环境而产生多种环境行为。可能引起生物毒性效应,其生态学影响也不可忽视,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材料生态学影响特别是环境行为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价值研究结果非常少,仍有众多不确定生态安全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就纳米材料来源、进入环境途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学研究现状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综述.

  • 标签: 纳米技术 纳米材料 生态毒理学 环境 安全性
  • 简介:一种最理想杀虫剂税将按照毒性程度对市场销售物质加以区分.在墨西哥采取这一税收是准备将来扩展按照国际协议逐步淘汰并最终消除杀虫剂名单最有效方法.本文分析三种不同环境征税方案内涵;对所有的杀虫剂普遍征税15%(弥补目前免征增值税状况);根据毒性分别征税15%、10%、5%或者0%;对现在经审定毒性最大物质征税10%.税收必须用于恢复人类生态系统健康以及赔付其他类型损害.

  • 标签: 墨西哥杀虫剂 杀虫剂影响 环境税收
  • 简介:微囊藻毒素(MCs)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蓝藻爆发性繁殖产生最常见藻毒素,因其分布广、结构稳定、毒性大引起了科学界广泛关注。本文系统梳理了微囊藻毒素在我国水体中污染现状典型毒性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另外,针对目前藻毒素研究不足提出了建议,可为有效降低环境中微囊藻毒素潜在安全风险及深入研究其生态毒性效应提供支持。

  • 标签: 微囊藻毒素 环境暴露 毒性效应 致毒机制
  • 简介:电子废物不当拆解、回收活动对当地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仍比较少.以长期进行电子废物回收产业活动典型区域——广东清远龙塘镇石角镇研究对象,较系统地调查、分析电子废物不当处置对区域流域环境介质中重金属含量、分布迁移影响,并对其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此论文是该项研究一部分,重点调查龙塘镇电子废物焚烧迹地中Pb、Zn、Cu、Cd、Cr、Ni6种重金属含量、分布迁移及其对植物根、茎、叶组织中Pb、Zn、Cu、Cd含量影响.结果表明:1)焚烧迹地土壤中Pb、Zn、Cu、Cd、Cr、Ni平均含量分别为1714.5、1016.7、4850.6、10.3、63.3、100.3mg·kg^-1,局部区域样点检出Cu、Pb、Cd含量分别是对照土壤1268、179101倍,显示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已经成为一个巨大土壤重金属库,必然长期贡献于区域乃至流域土壤水体重金属污染.2)电子废物焚烧活动造成重金属污染能够随空气动力及重力沉降而形成垂直以及水平迁移,其中PbCd迁移能力远大于其它重金属.3)电子废物焚烧迹地内生长植物也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其中Cu、Cd污染程度较严重;桉树对Cu、铁芒箕对Pb、类芦对Cd、Zn、Cu有相对较强富集能力.

  • 标签: 电子废物 回收处置 焚烧 重金属污染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