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肺部疾病发病率呈明显增高趋势,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16sRNA、宏基因组和分子生物学等高通量测序研究技术兴起,揭示了肠道的重要性,肠道与肺部疾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肠道及其代谢物对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等肺部疾病在免疫、炎症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展开综述,为阐述以上肺部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癌、流感肺炎、囊性纤维化和支气管扩张)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 标签: 肺部疾病 肠道菌群 肺-肠轴
  • 简介:摘要探讨腺癌和鳞癌患者肠道结构的多样性及构成。采用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组2018年9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肺癌患者共2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同期招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HC)共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收集研究对象新鲜粪便样本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肺癌患者分为腺癌组(AC,纳入19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11例)和鳞癌组(SCC,纳入8例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提取粪便样本基因组DNA,对16S rDNA V3-V4区域进行PCR扩增,通过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应用QIIME分析肠道结构。采用方差分析、χ²检验、K-W检验等方法分析3组人群间性别、年龄、α多样性、相对丰差异等的差异。AC、SCC和HC三组的年龄分别为(58.74±9.27)岁、(63.38±6.12)岁和(55.65±7.79)岁;AC、SCC和HC三组间在性别、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和年龄分别为:χ2=5.155,P=0.076;F=2.598,P=0.086)。三组间肠道α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分别为F=0.616,P=0.545;F=2.484,P=0.095),β多样性分析显示AC、SCC与HC 三组间肠道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物种差异分析显示,AC与SCC组均存在优势属,巨球型属(H=7.855,P=0.020)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属(H=7.426,P=0.024)在AC患者肠道中富集,而球菌属(H=8.400,P=0.015)、韦荣球菌属(H=9.957,P=0.007)和Eubacterium_eligens_group属(H=10.514,P=0.005)在SCC患者肠道中富集。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腺癌与鳞癌患者肠道结构无显著性差异,但腺癌与鳞癌具有各自独特的。这种肠道微环境的失衡,对研究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胃肠道微生物组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测序
  • 简介:摘要肠道--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易激综合征、炎症性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脑轴改变,动物模型、粪移植、脑成像和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脑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肠-脑轴 信号交流 疾病 研究方法
  • 简介:摘要移植是终末期痰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仍较低。随着细菌16s核糖体小亚基RNA(rRNA)基因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呼吸道样本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得以量化,潜在病原体和共生环境也得以识别,揭示了健康肺部存在丰富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部不仅可以调节肺部免疫稳态,而且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移植受者的肺部有异于健康人群,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移植受者的肺部特点及其与肺部感染、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肺移植 菌群失调 慢性移植物失功
  • 简介:研究了群体规模较大情况下基于直觉模糊评价信息的决策方法。提出一种新的直觉模糊相似公式,研究了一种新的直觉模糊聚类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新的聚类方法的核心决策者权重确定方法。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标签: 群决策 直觉模糊集 大规模 聚类分析 相似度
  • 简介:人体肠道与肠道黏膜免疫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稳态。炎症性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肠道失衡是IB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调节肠道可作为IBD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肠道失衡在IB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CROHN病 肠道菌群 肠道免疫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合并艰难梭感染(CDI)的炎症性病(IBD)患者的肠道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IBD患者54例。根据是否合并CDI,将患者分为CDI组(n = 20)和非CDI组(n = 34)。同时设健康对照40例。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进行肠道的测定,比较3组样本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CDI组和CDI组α多样性(Chao1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更低(均P<0.05)。两组与健康对照组在β多样性(肠道结构)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CDI组和非CDI组间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非CDI组和CDI组中粪杆菌属相对丰更低,而变形门和杆菌科相对丰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非CDI组相比,CDI组副拟杆菌属和罗斯氏属相对丰更低,而拟梭属相对丰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efse分析显示活泼瘤胃球菌、梭属的无害梭和类腐败梭、香肠乳杆菌以及消化链球菌科是CDI组中对差异贡献显著的标志物种。结论与健康人群及未合并CDI的IBD患者相比,IBD合并CDI患者肠道物种组成存在特异性改变。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艰难梭菌 肠道菌群 机会性感染
  • 简介:摘要本文以阿司匹林溶片的溶出/释放为评价指标,优化片芯处方和工艺。参照原研制剂,评价自制阿司匹林溶片实时释放相似性。采用优化的工艺制备自制片在不同pH的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与参比制剂相似

  • 标签: 阿司匹林肠溶片 处方工艺 溶出曲线
  • 简介: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几百万的炎症性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患者,IBD主要包括两种临床类型(1)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黏膜;(2)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主要影响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IBD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表明IBD存在多个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特定的环境诱导、肠道的免疫机制、肠道、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药物、妊娠、应激等。研究表明IBD患者肠道的平衡被打破,启动基因易感个体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IBD发生,最主要的观测证据如下(1)IBD的损害主要发生在细菌计数最高的部位;(2)大便分流与CD患者的远期预后密切相关,未进行大便分流的患者复发率远高于大便分流患者;(3)基因易感性的UC患者在行回肠袋-肛管吻合术后肠道细菌在回肠袋大量定植引起黏膜炎症反应。本文就肠道与IBD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 益生菌
  • 简介:摘要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广泛,其不良反应也愈加凸显,特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病,尚无明确的防治策略。目前研究认为肠道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以革兰阴性异常增殖为特征的肠道紊乱诱发异常肠道黏膜免疫反应,造成炎症及肠道损伤。益生菌制剂和利福昔明能显著缓解非甾体类抗炎药造成的肠道损伤。现就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病与肠道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诊治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肠病 肠道菌群 革兰阴性菌 黏膜免疫
  • 作者: 练新荣1 孙莉1 2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中西医结合
  • 创建时间:2021-02-02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 2020年第12期
  • 机构: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市 100021); 2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深圳市 518116)
  • 简介:[摘要] 肠道微生物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调控和中枢神经系统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大脑发育、生理、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肠道微生物与大脑通过与循环炎症标志物和激素、传入和传出神经系统以及其他更多生态位、途径的双向相互作用,即是“微生物--脑”(“Microbiota-Gut-Brain”,MGB)轴。MGB轴可以影响记忆受损、学习能力下降和心理障碍等行为,促进疾病的发展,加重当前症状,或有助于治疗和恢复。本文综述近些年来肠道通过-脑轴与大脑之间双向交流作用的研究进展,这些动物实验 和临床研究涉及大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

  • 标签: [] 肠-脑轴,肠道菌群失调,双向交流,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炎症性病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群落组成,找出与炎症性病相关的,为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克罗恩病(n=20)、溃疡性结肠炎(n=10)和健康对照组(n=30)的粪便样本,利用16S rRNA测序法,测定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炎症性病患者肠道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炎症性病患者变形门、Epsilonbacteraeota、酸杆菌门、志贺氏显著升高;普氏属_9、巨单胞属、Lachnoclostridium丰显著降低。克罗恩病组Lachnoclostridium丰显著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酸杆菌门、普氏属_9丰显著低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厚壁门、拟杆菌门丰在炎症性病患者中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性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调,IBD患者肠道中致病菌增多(主要为变形门和大肠埃希志贺)。克罗恩病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的差异可能和疾病相关。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IBD)主要多发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但是近年来,这疾病在中国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我国IBD的总病例大约为35万。关于如何治疗IBD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种利用肠道来治疗IBD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所以我将利用肠道治疗IBD的研究现状来做一个文献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内营养联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肠道、营养指标和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随机将84例重症监护室(ICU)的高龄脑卒中患者分为TP组(n=42)和适怡组(n=42),TP组给予鼻导管泵入内营养乳剂治疗,适怡组在TP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治疗,观察两组肠道、营养指标变化及并发症。结果适怡组治疗后的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TP组(P<0.05),而小梭球菌及杆菌数量显著低于TP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与Hb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MAMC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观察下降幅度显著小于TP组(P<0.05);适怡组和TP组治疗期间胃肠并发症为(7.14%和23.81%,P<0.05),但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内营养联合酪酸梭球菌三联活改善高龄ICU脑卒中患者,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胃肠道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高。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 高龄 ICU 脑卒中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鼠缺血再灌注时黏膜肥大细胞与肠道的关系。方法健康雄性C57BL/6小鼠48只,9~12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假手术+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组(Sham+C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组(I/R+C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ham+CS组和I/R+CS组于模型制备前2周腹腔注射色甘酸钠50 mg/kg,1次/d。再灌注结束后处死小鼠,取小肠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黏膜病理学结果,采用Chiu评分法评估组织损伤程度。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水平,并行肥大细胞计数。取内容物,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肠道的细菌总量,并用16S rDNA测序法测定小鼠粪便中肠道细菌的多样性(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和相对丰。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升高,类胰蛋白酶表达上调,肠道细菌总量升高,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降低,拟杆菌门、变形门、拟杆菌科和杆菌科相对丰增加,厚壁门、乳酸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减少(P<0.05或0.01),Sham+C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I/R+CS组组织Chiu评分和肥大细胞计数降低,类胰蛋白酶表达下调,肠道细菌总量降低,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升高,拟杆菌门、变形门、拟杆菌科和杆菌科的相对丰减少,厚壁门、乳酸科和双歧杆菌科的相对丰增加(P<0.05或0.01)。结论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降低益生菌数量,增加潜在致病菌数量,从而参与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肥大细胞 胃肠道微生物组 再灌注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合乳酸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病患者中,择取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双色球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2组。其中,采取单纯叶酸治疗的为对照组;采取复合乳酸胶囊联合叶酸治疗的为观察组。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肠道与肠道屏障功能,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等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相较于对照组偏高(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儿的MFG-E8、TNF-α、D-LA指标对比并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MFG-E8、TNF-α、D-LA指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腹泻病予以复合乳酸胶囊联合叶酸治疗,可改善肠道与黏膜屏障功能,保证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复合乳酸菌胶囊 叶酸 小儿腹泻病 肠道菌群 肠道屏障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对肝硬化小鼠黏膜屏障功能及肝硬化进程的影响。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入院的乙肝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人的粪便样品各12例,16S rDNA测序分析肠道结构并制备菌液。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C组)、肝硬化模型组(LC组)、模型组+健康人菌液(FMT-HC组)、模型组+患者菌液(FMT-LC组)。造模同时用菌液灌胃处理小鼠,持续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肠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荧光探针检测黏膜屏障损伤,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荧光检测黏膜屏障和肝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FMT-LC组小鼠的结肠中黏蛋白-2和闭合蛋白-2的表达量低于FMT-HC组(0.36±0.21比1.00±0.36,t=4.659,P<0.01和0.61±0.42比1.00±0.17,t=2.596,P<0.05),外周血中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和脂多糖的浓度高于FMT-HC组[(9.32±2.24) μg/ml比(5.23±1.34) μg/ml,F=15.118,P<0.01和(88.55±10.50) ng/ml比(76.48±10.13) ng/ml,F=5.47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MT-LC组小鼠的肝脏中转化生长因子-β1(3.39±2.67比0.95±0.12,t=2.744,P<0.05)等多种促纤维化因子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量高于FMT-HC组,肝损伤加重。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肠道降低肝硬化小鼠黏膜屏障功能,促肝硬化发展。

  • 标签: 肝硬化 肠道菌群 DNA测序 肠黏膜屏障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肠道及其代谢物与肿瘤发生、炎性病、肠道放射损伤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源于核事故调查、临床研究、动物模型探索等多种证据证实,肠道及其代谢物可作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暴露水平与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本文综述肠道及其代谢物与肠道受照剂量、放射损伤的关系,为评估肠道放射损伤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菌群 代谢物 放射损伤 生物标记物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移植(FMT)治疗脑出血继发急性假性梗阻(AIPO)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例脑干出血继发AIPO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粪制剂供者与患者主要群组成, 以及患者FMT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5天的变化情况。结果该患者主要表现为严重腹胀、肠管扩张及腹腔高压, 常规保守治疗1周仍无法缓解, 并逐渐加重至影响呼吸功能, 粪便分析提示肠道菌群失调, 遂尝试FMT挽救性治疗。经FMT治疗, 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明显;FMT后25 d随访, 该患者未再次出现消化道症状;复查粪便分析提示定植于肠道的以益生菌阿克曼、双歧杆菌为主, 潜在的促炎及产气菌明显减少, 多样性增加。患者在FMT治疗后的25 d部分群组成趋向于与供者一致;在门水平上, 拟杆菌门、疣微门、厚壁门和放线门细菌大幅增加, 变形门比例大幅下降;在纲水平上, 疣微纲、拟杆菌纲、放线纲、红蝽纲和梭状芽孢杆菌均明显增加, 丙型变形纲明显减少;在目水平上, 拟杆菌目、疣微目、梭目、红蝽目增加, β-变形目和杆菌目减少。

  • 标签: 1例菌群移植 脑出血患者 继发急性肠假性梗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与大肠相表里"探讨哮喘患儿的肠道特征,为"-轴"研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8年1月-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30例哮喘患儿及28例健康儿童的粪便样本进行测序,运用主成分分析(PCA)、LEfSe分析、线性判别(LDA)分析、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哮喘患儿差异肠道特征。结果哮喘组肠道操作分类单元(OTU)数目[(141.96±27.42)比(164.54±50.58),P=0.048]、Shannon指数[(2.49±0.51)比(2.80±0.56),P=0.044]低于健康儿童组,Simpson指数[(0.18±0.06)比(0.13±0.07),P=0.010]高于健康儿童组。哮喘组肠道较健康儿童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与健康儿童组细菌丰存在差异,可能与哮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哮喘儿童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使从肠道方向治疗哮喘成为可能,也为从肠道层面研究-关系提供参考。

  • 标签: 哮喘 肠道菌群 儿童 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