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venousthrombosis,MVT)是一种罕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急性MVT是出现症状4周之内.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早期难以确定诊断.今报告收治MVT患者11例.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技术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小型猪9头,选用1头行预实验,8头用于正式实验。全麻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用球囊导管阻塞门静脉主干并注入凝血酶或自体血栓,30min后行门静脉造影证实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并比较血栓形成前后影像学变化。对术中死亡动物进行解剖,分析死亡原因,必要时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9头猪均成功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模型。第1头预实验猪模型建立后10min死亡,病理证实死亡原因为DIC。正式实验8头猪,6头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形成后饲养14d,其余2头术后3h内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肝破裂和麻醉药物过量。结论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可以建立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动物模型,为肠系膜静脉-门静脉血栓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 标签: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动物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的15例AMV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84h。手术前诊断6例,9例根据手术所见作出诊断。2例保守治疗,13例手术治疗。平均切除肠管300cm,4例行局部溶栓治疗。住院死亡4例,2例遗留短肠综合征。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和及时恰当的手术是改善AMVT患者预后的根本措施。可能存在的高凝状态和与体征不符的腹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彩色多普勒、CT是敏感的检查方法。局部溶栓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计划的再剖腹是最大程度地保留有生机肠管的必要步骤。电视腹腔镜技术在AMVT的诊断与治疗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是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中的一种类型,约占AMI的10%,是较为罕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所以临床上对AMVT的认知尚有不足。AMVT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现就AMVT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 标签: 肠缺血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治疗 肠坏死
  • 简介:摘要肠系膜静脉(SMV)阻断导致的肠黏膜屏障损害,及其它机体的一系列损害,是一个连续的的过程。SMV阻断技术是外科常用的手术操作方法。把SMV阻断时间控制在安全时限内,是减轻对机体肠黏膜屏障的损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关于SMV阻断的安全时限,是临床科研人员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标签: 胰腺癌 小肠系膜 门静脉阻断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临床特征
  • 简介:肠系膜上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易误诊,且死亡率较高。笔者遇到9例经CT发现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和4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病例,并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上动、静脉 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术后速碧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主要采取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来确诊,术中、术后均采取速碧林皮下注射结合华发令口服以抗凝治疗.结果13例患者10例患者术后无再次发生血栓形成,没有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D-二聚体的含量的测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肠系膜静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方法,而速碧林是针对肠系膜静脉血栓术后抗凝治疗的一种简便有效而并发症轻微的抗凝剂.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D-二聚体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的门静脉/肠系膜静脉沟槽组织和毗邻肠系膜上动脉的钩突断端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对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术后是否进行辅助化疗、T分期、N分期、TNM分期、性别、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术后是否进行辅助化疗、性别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切缘1 mm内未发现癌细胞组(8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9.0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50%、25%。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组(30例)中位生存时间为9.42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20%、0。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组与手术切缘1 mm内未发现癌细胞组生存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肠系膜上动脉手术切缘1 mm内发现癌细胞是影响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预后 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上动脉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女,56岁。因上腹胀痛4天就诊。B超、CT检查提示腹腔积液,未发现脏器破裂及出血部位。腹腔穿刺抽出新鲜不凝血,以腹腔内出血原因待查于1997—08—28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96/min,血压14/9kPa。神志清,心、肺无异常。腹软,上腹剑突下压痛阳性,肝、脾不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血常规:白细胞18.1×10~9/L,血小板29×10~9/L,血红蛋白87g/L。血淀粉酶、肝功能正常。考虑出血量少,血压相对正常,予以消

  • 标签: 脾静脉 病例报告 血小板 出血部位 出血原因 脏器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再发伴呕吐2 d入院,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肠镜结果等,考虑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同时收集截至2021年4月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截至2021年4月文献报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共计206例,男女比例约2.75∶1;111例个案报道明确提及患者年龄,中位年龄59岁,≥65岁老年患者36例(32.4%);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病变好发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等在内的右半结肠,其中以升结肠最易受累;影像学特征包括受累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线状、锯齿状或迂曲钙化,肠壁水肿增厚,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内镜特征包括病变肠段黏膜水肿增厚、黏膜呈蓝紫色或青铜色改变、静脉迂曲扩张等;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等;多数患者停服中药并经改善肠道微循环、抗炎、抗凝、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后症状好转,疾病整体预后良好。结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非阻塞、非血栓、非炎症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所致的肠道缺血,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 标签: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 肠梗阻 结肠炎,缺血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动脉间的吻合血管,对维持结肠术后吻合口和残留结肠的血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吻合血管的研究正面临命名混乱、数据变异大、研究方法多样和信息记录不完整四大困境。边缘动脉的存在已被广泛证实,对血供代偿的意义也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充分认可;反观Riolan弓,随着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改变,已无法准确指代特定结构。建议摒弃Riolan弓等引起较多争议的名称,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详细记录吻合动脉的细节,以提高不同研究结果间的可比性。研究吻合血管的意义在于帮助发现潜在的血管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对术区内血管进行恰当的处理,为外科精细化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吻合血管 边缘动脉 Riolan弓 侧支通路 高位结扎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肠系膜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出现率、常规走行、变异情况等进行统计与汇总,并结合左半结肠切除术给出相应临床指导建议。方法30例标本于脾静脉肠系膜静脉交汇处灌注蓝色填充剂后,肉眼下分离并解剖肠系膜静脉,观察其汇入点、走行、与周围组织、器官的伴随关系,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分型根据肠系膜静脉(IMV)汇入点不同将30例标本分为I型、II型、III型三型,分别占总体63.33%,13.33%,20.00%。(二)变异度30例标本中,左结肠静脉和乙状结肠静脉均出现且长度变异度大,最大值分别为11.20cm,13.90cm;最小值分别为0.20cm,0.55cm;标准差分别为3.40,3.52。(三)类型根据静脉支汇入肠系膜静脉时所形成的一级属支数目及引流范围可分为A、B、C三种亚型,分别占总体60.00%,33.33%,6.67%。(四)IMV及其属支与左侧输尿管的解剖位置关系30例标本中,全部的IMV均于肠系膜动脉和左侧输尿管之间走行,且其分支与左侧输尿管有不同类型的交叉。结论IMV及其属支的变异程度大,走行分布广,多与左侧输尿管交叉,在左半结肠切除术中须注意避免损伤。

  • 标签: 肠系膜下静脉 汇入点 变异度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