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这些均提示TGFβ1在肝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中起作用,抑制细胞凋亡可达到保护肝细胞损伤的目的,体内及体外试验均发现它们可诱导肝细胞发生凋亡(1)

  • 标签: 凋亡肝细胞 损伤细胞 细胞凋亡
  • 作者: 刘萍 张彪 曾泉 陈思文 葛晨 王卫华 王昌正 岳文 万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解放军医学院,北京市 100853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853,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卫生勤务与血液研究所军事再生医学研究室,北京市 10085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消化内科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 100853,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100124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肝细胞细胞的方法,初步探讨其在对乙酰氨基酚(APAP)作用下的细胞损伤反应。方法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CD45;针对诱导的肝细胞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细胞色素P450(CYP)1A2、CYP3A4、CYP2C9、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肝细胞核因子(HNF)4α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细胞标志物AFP、HNF4α、ALB在细胞中蛋白的表达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细胞特有的AFP、ALB、尿素的分泌功能;荧光素酶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细胞关键药物代谢酶CYP3A4酶活性;肝损伤药物APAP作用肝细胞细胞后,比色测定法检测肝细胞损伤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采用t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外周血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表面标志CD45表达阳性率约98%,诱导第15天细胞形态出现肝细胞变化;与分离的单个核细胞相比,CYP1A2、CYP3A4 、CYP2C9、ALB、AFP、HNF4α mRNA明显升高,AFP、ALB,HNF4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AFP、ALB、尿素的分泌功能增强;与原代肝细胞相比CYP1A2、CYP2C9、AFP、HNF4α mRNA、CYP3A4 mRNA无降低,ALB mRNA较低,AFP、ALB、HNF4α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降低,AFP、ALB、尿素的分泌功能无降低。此外肝细胞细胞产生了与原代肝细胞相似的CYP3A4酶活性;APAP孵育较不含APAP孵育的肝细胞细胞会释放更多的ALT;在APAP作用下肝细胞细胞相比分离的单个核细胞ALT释放增加。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能诱导为具有肝细胞部分特性的肝细胞细胞,通过诱导具有了肝细胞关键药物代谢酶CYP3A4活性,肝损伤药物APAP作用下,肝细胞细胞初步体现了肝细胞损伤时ALT分泌的特征。

  • 标签: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诱导 肝细胞样细胞 肝细胞损伤
  • 简介:从而引起自由基-线粒体-肝细胞的链式反应,肝硬化时有多种因素导致肝细胞线粒体改变,肝细胞线粒体还具有其他重要功能

  • 标签: 线粒体肝硬化 肝细胞线粒体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中心估计。2012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为78.2万例.中国占50%。2015年我国肝癌的新发患者数估计为46万人.死亡人数为42万。二者均在所有肿瘤中排第三位[2]。局部区域治疗失败是肝癌患者的常见死因。因此局部区域治疗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肝癌患者生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早期的肿瘤可以用可治愈的方法治疗,局部晚期肿瘤主要治疗目的是提高局部控制率和延长生存率。

  • 标签: 肝细胞肝癌 放射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 肝癌患者 局部区域治疗 晚期肿瘤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21岁。因左上腹疼痛20余日于1998—03—20入院。病初伴有畏寒和发热,入院时腹部疼痛轻微。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及遗传病史。查体:上腹略显饱满,肝肋下未触及,脾大肋下3cm。B超示肝被膜光滑,实质分布均匀。左膈下、脾内上方、胃前方、胰腺和横结肠前上方可见一密度与肝类似的巨大包

  • 标签: 肝细胞腺瘤 病例报告 肝左外叶 腹部疼痛 肝被膜 横结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外周血和肝脏浸润的自然杀伤B(natural killer-like B, NKB)细胞变化,分析IL-18在体外对NKB细胞水平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入组43例HCC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normal control, NC),采集抗凝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1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HCC患者,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分离肝脏内淋巴细胞(intrahepatic lymphocyte, IHL)。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IL-12、IL-18和IL-18结合蛋白(IL-18 binding protein, IL-18BP)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和IHL中CD3-NKp46+CD19+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使用重组人IL-18(1 ng/ml和10 ng/ml)对PBMC和IHL进行刺激培养,检测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变化,并检测培养上清中IL-18BP水平变化和NKB细胞中磷酸化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 NF-κB)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t检验。结果血浆IL-12水平在HCC组和N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HCC组血浆IL-18水平低于NC组[(224.30±58.89) pg/ml vs (327.00±52.27) pg/ml,P<0.000 1],HCC组血浆IL-18BP水平高于NC组[(4.42±0.97) ng/ml vs (0.92±0.18) ng/ml,P<0.000 1]。HCC组外周血NKB细胞比例低于NC组[(2.68±1.23)% vs (8.88±2.95)%,P<0.000 1],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亦低于NC组[(54.42±12.60)% vs (69.74±12.65)%,P<0.000 1]。肿瘤组织IHL中NKB细胞比例低于癌旁组织[(2.89±0.86)% vs (4.66±1.17)%,P<0.000 1],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亦低于癌旁组织[(51.50±13.18)% vs (62.13±9.24)%,P=0.013]。重组人IL-18刺激后培养上清中IL-18BP分泌水平降低(P<0.05)。1 ng/ml IL-18刺激对PBMC和IHL中NKB细胞比例、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NKB细胞中磷酸化NF-κB水平均无影响(P>0.05),而10 ng/ml IL-18刺激不但提升NKB细胞比例和NKB细胞中IL-18+细胞比例,还可诱导NKB细胞中磷酸化NF-κB水平升高(P<0.01)。结论高浓度IL-18在体外可能通过抑制HCC患者IL-18BP表达促进NF-κB磷酸化,可能发挥正反馈作用,诱导NKB细胞活化和IL-18分泌。

  • 标签: 肝细胞癌 自然杀伤样B细胞 IL-18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7年8月国内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 025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86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48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91例)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 809例,女216例;年龄为(54±11)岁,年龄范围为16~83岁。1 025例病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平均值为14.3%,其中高RDW(RDW-CV>14.3%)病人347例,低RDW(RDW-CV≤14.3%)病人678例。观察指标:(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3)随访及生存情况。(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采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肝细胞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高RDW病人年龄(≤70岁、>70岁),肝硬化(无、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或C级),甲胎蛋白(≤200 μg/L、>200 μg/L),肿瘤数目(单发、多发)分别为313、34例,152、186例,161、53例, 158、143例,186、109例;低RDW病人上述指标分别为641、37例,359、310例,415、48例,367、227例,547、131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709,6.787,23.906,7.114,34.375,P<0.05)。(2)肝细胞癌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甲胎蛋白、RDW-CV、肿瘤长径、肿瘤数目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388,1.432,1.534,1.455,2.813,1.505,95%可信区间为1.004~1.920,1.086~1.887,1.263~1.864,1.211~1.748,2.293~3.450,1.173~1.93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DW-CV、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是病人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020,1.340,2.427,1.438,95%可信区间为1.007~1.032,1.027~1.749,1.801~3.272,1.057~1.956,P<0.05)。(3)随访及生存情况:1 025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640,P<0.05)。(4)独立影响因素分层分析:针对年龄、肿瘤长径和肿瘤数目3个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954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030,P<0.05)。71例年龄>70岁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33,P>0.05)。459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660,P<0.05)。487例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2.950,P>0.05)。733例单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3.530,P<0.05)。240例多发肿瘤病人中,高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15个月,低RDW病人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两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820,P<0.05)。结论术前RDW可预测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高RDW病人预后更差。RDW在年龄≤70岁和肿瘤长径≤5 cm病人中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肝功能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母细胞性浆细胞树突细胞瘤(BPDCN)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全世界报道儿童病例不足百例。BPDCN临床进展呈高度侵袭性,极易累及骨髓,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不足2年。BPDC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综合治疗方案。为了提高对BPDCN的认识,本文对BPDCN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预后以及儿童病例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 作者: 郑学超 霍明月 裴超帅 王建涛 张萌 陈英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7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唐山 063000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张家口 075132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011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为机体所有细胞的能力,而成体组织中干细胞只能分化产生其所在组织中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的细胞。随着组织工程和移植医学的兴起,人们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细胞、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骨细胞、软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

  • 标签: 肝细胞分化 骨髓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软骨细胞 胚胎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介入治疗在中晚期肝细胞肝癌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对77例诊断为中晚期肝细胞肝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对照组单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即单介入(TACE)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CI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甲胎蛋白(AFP)以及肝功能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临床缓解率(CR+PR)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K细胞联合介入治疗有较强的抗癌能力,并且可以有效改善功能,提高临床缓解率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CIK细胞 中晚期 肝细胞肝癌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典型的炎症相关性癌症,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在HCC发生、发展和抗肿瘤治疗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免疫治疗效果与TIME密切相关,因此,靶向免疫微环境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一项具有吸引力的策略。现阐述HCC免疫微环境的特点,基于免疫微环境的治疗方法,以及HCC对免疫疗法产生应答或抗性背后的免疫微环境信息。

  • 标签: 肝细胞癌 免疫微环境 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 免疫检查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肝细胞癌,又称原发性肝癌,多由乙型肝炎经肝硬化发展而来。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消瘦,乏力,黄疸。早期CT表现肝内单发或多发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以动脉期强化为主要特征。做好早期诊断对患者意义很大,可以尽早的为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或动脉栓塞治疗。

  • 标签: 肝细胞癌早诊断早治疗
  • 简介:许多研究表明,肝细胞治疗已成为肝功能衰竭及先天性肝代谢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肝细胞获取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肝细胞永生化已成为可能。本文就肝细胞永生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肝细胞 永生化 自发永生化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