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4年11月~2015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68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按照门诊就诊序号进行排序,依据单双号原则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拉米夫定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1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拉米夫定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肝炎合并肝硬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用药安全性提高,临床效果更佳,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炎 合并 肝硬化 患者 临床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主要病因在临床上区分酒精性引发原因与肝炎性引发原因的本质性不同与危害。方法: 选取我院 2011年 2月至 2015 年 3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 307例,根据病因分为酒精性引发原因形成的肝硬化 203 例和肝炎性原因引发的形成的肝硬化 104例。为了更好的区分两种肝硬化的治疗与其它详细特性,分别在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性反应表现、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主要指标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肝硬化患者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在男性患者中,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量饮酒。在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脏器质性病变高于酒精性引发原因而产生的肝硬化。结论: 酒精性引发原因产生的肝硬化肝炎性引发原因产生的肝硬化之间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临床差异性,通过临床特点分析,可做出鉴别诊断。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酒精 肝硬化 临床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6月~2016年7月我院确诊的肝炎肝硬化患者137例(肝炎肝硬化组)及同期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2例(酒精性肝硬化组),对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γ-谷氨酰转移酶(GG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男性均占多数,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91.46%)高于肝炎肝硬化组(64.23%),女性比例(8.54%)低于肝炎肝硬化组(3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平均年龄(58.9±6.4)岁较酒精性肝硬化组(51.7±4.3)岁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比较(6.8±2.5)年比(5.9±2.7)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肝炎肝硬化患者肝掌(24.09%)、蜘蛛痣(28.47%)、男性乳房发育(1.46%)及肝大(6.57%)的发生率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70.73%、80.49%、9.76%、5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脾大(59.85%比62.20%)、黄疸(13.87%比13.41%)和腹水(80.29%比76.83%)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肝炎肝硬化组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均低于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A/G及TBIL比较(0.81±0.10)比(0.86±0.22)、(47.3±25.6)μmol/L比(49.4±27.3)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肾综合征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8.03%、29.20%)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上消化道出血(37.23%比43.90%)及肝性脑病(20.44%比26.83%)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肝炎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13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82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来分析研究,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比例为91.46%,女性比例为8.54%,平均(58.9±6.4)岁,肝炎肝硬化组男性比例为64.23%,女性比例为35.77%,平均(51.7±4.3)岁,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肝炎肝硬化组GGT(63.8±10.2)U/L、AST/ALT(1.01±0.22)及ALP(119.6±25.3)U/L,酒精性肝硬化组(139.4±47.9)U/L、(1.98±0.53)、(215.7±46.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组肝肾综合症发生率为8.03%、原发性肝癌发生率是29.20%,酒精性肝硬化组分别为3.66%、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后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接受针对性预防治疗措施能够改善病情,效果较好。

  • 标签: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进行分析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相关病情观察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腹水恢复情况、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实施相关病情观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腹水恢复情况、护理质量以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患者心理负担较重,加强病情观察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能够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同时增加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护理干预 病情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酒精性肝硬化与乙型肝炎肝硬化、丙型肝炎肝硬化及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对比。方法在2014年2月至2018年3月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期间总共选取20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0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借助调查问卷与临床检查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包含外周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数据。结果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相对于其他三种疾病患者而言数据差异较大,统计学结果有意义。所有患者的贫血发生率均处于50%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肝硬化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值最高,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的INR异常率最高(60.0%)。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相对于其他多种肝硬化而言临床特点突出,需要在临床中高度重视酒精性肝硬化,提高临床干预水平。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 丙型肝炎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 临床特点
  • 简介:在新的医学模式下,生存质量(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HRQOL)无疑是评价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它作为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和环境因素指标的一种反应,能全面体现患者健康水平,有助于综合评价疾病及医疗措施对患者的影响。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80例进入研究,对其进行3-10年的随访,统计其相关的随访资料并对进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随访,随访资料完全的为174例,在随访期间累计有51例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累计发生率为29.3%,通过对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将ALT、HBeAg、HBVDNA及观察时间分级这四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回归模型中,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HBeAg阴性状态和HBVDNA高水平为其高危因素,而肝硬化的累积发生率随着ALT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因此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保肝治疗降低其ALT水平可降低其进展为肝硬化的风险。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硬化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酒精性肝硬化患者80例作为酒精性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作为肝炎肝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不同的防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特征分析肝硬化患者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在酒精性肝硬化组中,男性患者为62例,肝炎肝硬化组中,男性患者为38例,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碱性磷脂酶、肝掌、肝大的发生率、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方面,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时,在结合各自相关临床特征的基础上给予明确的防治措施,可以取得极佳的效果。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 临床特征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叙永县中医院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与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比对两种病症患者临床特征差异,继而探究相应防治策略。结果两种病症患者肝硬化临床特征、肝功能分级存在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差异显著,肝炎肝硬化防治主要以消除肝炎病毒或控制在2000IU/ml以下是治疗的关键;而酒精性肝硬化则需要戒酒、调整患者肠道菌群为主,中医治疗方案则对上述两种病症均显示出效果确切及无毒副作用优势,成为肝硬化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肝炎病毒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酒精性肝硬化肝炎肝硬化的超声表现差异。方法在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酒精性肝硬化以及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选择50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及5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采用西门子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探究两组患者超声表现差异。结果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肝脏形态失常的比例为46.0%,不规则回声增强比例为52.0%,肝被膜锯齿状比例为44.0%,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患者弥漫回声增强的比例为48.0%,低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内径以及脾脏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右肝斜径为(123.6±15.0)mm,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右肝斜径为(140.4±21.2)mm。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形态失常、不规则回声增高以及肝被膜锯齿状。酒精性肝炎的表现为弥漫回声增强。且酒精性肝炎患者的右肝斜径相对较大。

  • 标签: 酒精性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 超声表现 差异
  • 简介:目的分析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1例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90例,记录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并进行SGA和NRS2002营养评估。结果在纳入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ChildA级7例,B级39例,C级45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则分别为7例、38例和45例(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分别为(72.34±41.46)g/L、(91.35±26.36)g/L、(30.32±5.02)g/L,均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89.67±69.24)g/L、(104.24±25.67)g/L和(35.23±5.46)g/L,P<0.05】;酒精性肝硬化BMI水平为21.67±3.4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23.56±5.97(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SGA评分发现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6%,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64.8%(P<0.05),存在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8.9%,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67.0%(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但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具有更高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在临床上应注意甄别,并给予积极的干预。

  • 标签: 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营养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来我院治疗肝炎肝硬化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肝炎肝硬化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48例为酒精性肝硬化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防治方法。结论经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男性出现肝硬化的几率明显比女性高,其中酒精性肝硬化组男性所占比例为91.67%明显比肝炎肝硬化组男性所占比例70.83%高,而女性酒精性肝硬化所占比例8.33%明显比肝炎肝硬化组女性所占比例29.17%要低,肝炎肝硬化患者出现肝掌、男性乳房发育、肝大以及蜘蛛痣的概率明显比酒精性肝硬化组要低,肝炎肝硬化组GGT、ALP、AST/ALT等明显比酒精性肝硬化组等生化指标明显比酒精性肝硬化组这些指标要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二者的临床特征不同,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才能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 标签: 肝炎后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肝炎肝硬化(LC)与酒精性肝硬化(ALC)患者临床特征差别,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156例肝硬化患者临床特征表现进行观察对比。结果ALC患者在肝肿大、黄疸、右上腹痛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炎性LC患者,而肝炎性LC患者则在脾肿大方面明显高于ALC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在TC、TG、γ-GT等指标方面较LC患者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在临床特征表现方面差异显著,临床治疗上应区别对待。

  • 标签: 肝炎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 临床特征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结果。方法从本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内接收的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抽取60名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然后选取同期来本院接受健康检查的60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验后的结果。结果察组患者白蛋白、血清胆固醇、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总胆汁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化验指标可以检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受损的情况,能够为肝硬化程度评估提供标准,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血液检验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与特点。方法:从我院 2012年 12月至 2016年 1月接收并治疗的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机性抽取 54例,并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是同一时期内抽取的 54例健康志愿者,并对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清晨空腹静脉血抽取并检验,根据肝功能各项指标判定标准分析研究对象血液中的指标情况,按照 Child-Pugh进行分级评定,主要分为 ChildA级、 ChildB级、 ChildC级,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研究对象的 CHO、 TBA、 CHE、 ALB水平。结果:通过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中肝炎肝硬化患者的 CHO、 TBA、 CHE、 ALB水平分别为 2.25±0.88mmol/L、 48.36±3.96μmol/L、 2314.5±144.62U/L、 30.47±3.09g/L,对照组中健康志愿者的 CHO、 TBA、 CHE、 ALB水平分别为 5.29±0.37mmol/L、 5.17±1.44μmol/L、 8706.25±333.47U/L、 47.28±4.66g/L,研究组肝炎肝硬化患者与健康志愿者之间各指标数据存在较大差异性( P<0.05),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且根据 Child-Pugh进行分级进行判定, A级、 B级与 C级研究对象中的 CHO、 TBA、 CHE、 ALB水平均存在数据的差异性( P<0.05) ,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结论:通过分析正常健康志愿者与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的数据结果,肝硬化肝炎患者血清内的白蛋白、胆碱酯酶、血清胆固醇等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中的健康人群,且 A级、 B级与 C级患者中的白蛋白、胆碱酯酶、血清胆固醇逐步降低,故可以根据血清中的各项指标来判定肝炎肝硬化情况,以为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肝炎 肝硬化 肝功能检验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