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椎间盘摘除术的手术护理配合,总结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我院2016年1月-2019年3月238例下椎间盘摘除的手术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分析该手术的护理配合关键点结果238例患者顺利、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8分钟-88分钟,平均35分钟,出血量约5ml-50ml,平均约15ml,无发生椎间隙感染、体位性相关并发症结论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管道和器械,严格做好台上药品的管理,熟练掌握手术步骤,提高配合质量;做好体位护理、做好C臂期间患者的安全护理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椎间盘摘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治疗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52例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患者,均接受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8~156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03.0±16.3)min;术后卧床时间为5~72h,平均卧床时间为(13.4±2.3)h。随访结果显示,治療优良率为90.38%(47/52)。患者接受手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2.4±1.1)分,明显低于接受手术前的(8.5±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腰椎管狭窄伴椎间盘突出安全性高、效果满意,能促进患者症状有效缓解,减轻痛苦并提高恢复效率。

  • 标签: 腰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突出 经皮椎间孔镜 视觉模拟评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7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探究组(n=13例)和对照组(n=14例),对照组患者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探究组实施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探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5.38%)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7.14%)相比较来说显著较低,P<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均有效,但相对来说经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较低,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对该项技术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于2016年5月-2017年10月之间,选取医院内的132例接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调查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中和手术后引发并发症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经过调查,发现患者的手术时间处于60分钟与150分钟之间、平均手术时间为100分钟,术中出血量为40毫升,平均住院时间为6天,引发并发症的患者较少。结论经过实验分析,最终确定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并发症较少。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摘除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并发症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7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探究组( n=13例)和对照组( n=14例),对照组患者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探究组实施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探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15.38%)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57.14%)相比较来说显著较低, P< 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均有效,但相对来说经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较低,且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 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单纯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接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8例,抽签法分为观察组(手术)与对照组(单纯板开窗术)各59例,比较手术指标、腰椎功能与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术前疼痛评分与腰椎功能无差异,P>0.05;术后1月观察组疼痛与腰椎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能提高手术效果,缓解疼痛且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值得借鉴。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单纯椎板开窗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行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综合干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7.5%(P﹤0.05),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手术的患者实施综合干预护理,有利于护理效果的提高及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术治疗,考察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疼痛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的VAS评分和ODI指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口小,康复更快,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方法及预后评价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预后评价。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期的护理。方法选取入院治疗的50例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进行分配,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研究组采用有围手术期的护理。通过有效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研究具体出院讲解的注意事项。结果的治疗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效果提升,术后康复效果良好,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符合护理康复的基本需求。结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治疗水平,加强综合护理效果,完善护理标准,落实操作模式,提升护理水平。

  • 标签: 椎间孔镜 腰间盘突出 手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4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以计算机序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20例 /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经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结果: P值< 0.0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治疗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疼痛评分 功能障碍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9年 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 4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以计算机序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20例 /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经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结果: P值< 0.0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治疗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疼痛评分 功能障碍评分
  • 简介:目的分析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髓核摘除术。应用改良Macnab标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及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均随访6个月,优良率为93.75%(45/48)。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及6个月时患者的ODI指数及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效果满意。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以计算机序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0例/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取经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结果P值<0.05。结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治疗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近期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疼痛评分 功能障碍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期的60例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将60例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术期间接受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在临床治疗腰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式中探索穿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疾病中经临床确诊为腰椎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抽取100例满足本次排除及纳入研究要求且参与本次研究依从性良好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观察组,50例患者,采取经穿刺治疗方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对比VAS(视觉模拟评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以及患者的治疗满意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VAS、ODI和JO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后,观察组的治疗满意率和JOA评分都比对照组要高且VAS和ODI评分也比对照组低,四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腰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式中选择穿刺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率,还缓解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腰椎腰间盘功能的恢复,安全系数较高,值得在临床研究推广。

  • 标签: 腰椎腰间盘突出症 经皮穿刺 椎间孔镜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当前临床最常见的脊柱疾病,该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腰部和下肢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焦点。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中医和西医均具有效果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但临床发现仍有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传统开放性手术由于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以及术后并发症多等缺点已经被脊柱内技术所取代,脊柱内技术不仅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也快,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对脊柱内技术的入路方式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经皮脊柱内镜技术 椎间孔入路 腰椎间盘突出症 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