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品格,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梳理细菌检验课程知识点,深挖其思政元素,总结思政育人目标并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及辅助手段将思政理念贯穿始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检验检疫高素质人才,并为其他检疫学科提供参考。

  • 标签: 细菌学检验 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采取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对细菌检验质量的有关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共112例);选取时间开始于2019年12月,结束于2020年12月。回顾性研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试验组,每组均为56例。对照组应用自然咳痰法采集痰液标本,试验组采用应用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阳性检测率、阴性检测率以及痰液标本质量检测合格率。结果: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阳性检测率,结果表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阴性检测率,结果表明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痰液标本质量检测合格率,结果表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改进痰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可显著提高细菌检验质量。

  • 标签: 改进痰培养标本 采集方法 细菌学检验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手术前后鼻腔细菌感染状况的变化及药敏试验分析。方法实验组来自50例CRS患者术前中鼻道分泌物、鼻息肉组织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1、3、6个月复诊时的中鼻道分泌物;对照组选取30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或鼻出血患者的中鼻道分泌物。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中鼻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分别为63.3%、92.0%、94.0%、9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6个月中鼻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分别为63.3%和68.0%,无统计差异。实验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中鼻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分别为68.0%、92%、94.0%、90.0%,组间有统计差异。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与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前中鼻道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分别为92.9%和90.9%,无统计差异。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细菌检出率为13.6%(3/22)。各组间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需氧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三代头孢(头孢曲松)敏感率较高,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4.6%(229/242)、84.7%(205/242)和81.4%(197/242);二代头孢(头孢呋辛)中等敏感,药物敏感率为74.0%(179/242),青霉素的敏感性低,药物敏感率为39.7%(96/242),厌氧菌(12株)最敏感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其药物敏感率为91.7%(11/12)。结论细菌感染是引起CRS的重要因素,亦可能是引发鼻息肉的病因之一。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术后鼻腔、窦口引流通畅,手术可以减少细菌的生长,使鼻腔内细菌谱恢复至正常。手术可以减少细菌的生长,使鼻腔内细菌谱恢复致正常。CRS是否伴有鼻息肉对细菌的生长及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的分布无重要影响。

  • 标签: 鼻窦炎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降钙素原(PCT)测定、细菌培养应用于重症患者院内感染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06月我院ICU可是收治的80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存在细菌将其分为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40例,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重症患者PCT检查阳性率、重症患者PCT测定与血培养诊断院内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性,观察感染组重症患者不同时期PCT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组重症患者PCT检验阳性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金安O荧光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用于结核病细菌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的结核病患者120例为检查对象。采集患者痰液样本,分别应用金安O荧光染色法、抗酸染色法进行细菌检验。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金安O荧光染色法阳性率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法,差异显著(P<0.05)。结论:金安O荧光染色法在诊断结核病相比于抗酸染色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联合应用将提高准确率。

  • 标签: 金安O荧光染色法 抗酸染色法 结核病 细菌学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合理选择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到2021年6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使用的喹诺酮类药物不同划分为五组,A、B、C、D、E五组患者分别应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以及帕珠沙星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用药后浓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五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0%以上,治疗有效率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药物血浆和肺组织浓度方面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帕珠沙星浓度相对较高,P<0.05;五组患者均存在一定不良反应案例但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对于下呼吸道感染有着较高的治疗优势,临床中左氧氟沙星的用药优势最为明显,临床用药安全且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布氏菌病患者进行血清检验与细菌检验对诊断其病情的作用及检出率进行分析及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布氏菌病患者70例,对患者分别采用血清检验以及细菌性检验的方式,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检出率。结果 血清检验的结果中,阳性患者为51例,检出率为72.85%;细菌性检验的结果中,阳性患者46例,检出率为65.71%;对比两组检验方法的检出率能够发现,两者差异并不明显(P>0.05)。结论 在对布氏菌病患者的检验过程中,血清检验和细菌检验两种方式都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检出率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均能够达到诊断病情的效果,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式。

  • 标签: 布氏菌病患者 血清学检验 细菌学检验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布氏菌病患者进行血清检验与细菌检验对诊断其病情的价值及检出率。方法:我院2020.02-2021.02接诊布氏菌病患者取样53例,病情诊断中均行血清检验与细菌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和医疗差错率,据此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血清检验阳性检出率79.25%(42/53)与细菌检验75.47%(40/53)相比无统计意义,血清检验0.00%(0/53)操作失误,1.89%(1/53)标本污染,1.89%(1/53)信息匹配错误,合计3.77%(2/53)医疗差错率,与细菌检验5.66%(3/53)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布氏菌病患者病情诊断中血清检验与细菌检验检出率相近,皆可为病情诊断、治疗方案拟定提供有利依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检验方式。

  • 标签: 检出率分析 细菌学检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mpt64 mRNA作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控的细菌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2021年1月至4月,于广州市胸科医院分枝杆菌菌种库中,随机选取35株对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敏感的临床分离株进行培养,分别经异烟肼药物浓度为0、0.2、0.5 μg/ml作用48 h后,提取其全RNA组反转录为cDNA,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mpt64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0.2、0.5 μg/ml异烟肼药物浓度处理组在作用48 h后,35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pt64 mRNA Ct值分别为(25.34±2.56)、(29.09±3.25)、(30.14±3.23)。相较于无药对照组,0.2、0.5 μg/ml异烟肼处理组mpt64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mpt64 mRNA表达水平可在短时间内反映出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效果,有望成为结核病化疗疗效监测的分子标志物。

  • 标签: mpt64 mRNA 结核病化疗 表达水平 异烟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痰细菌与血浆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表达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6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74例(急性加重期组),稳定期患者52例(稳定期组),同期选取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MSP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液进行痰菌培养,并根据痰菌培养结果将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分为革兰阳性球菌组28例、革兰阴性杆菌组31例及真菌组15例,分析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稳定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期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革兰阳性球菌组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微球菌3例、草绿色链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16例;革兰阴性杆菌组主要为:不动杆菌5例、肠杆菌3例、克雷伯菌18例、假单胞菌5例;真菌组主要为:酵母菌15例。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均相关(rho=0.288、0.511;P均<0.05)。结论痰细菌、血浆MSP及FEV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评估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且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痰细菌学培养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痰细菌与血浆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表达及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长沙市第三医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26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加重期患者74例(急性加重期组),稳定期患者52例(稳定期组),同期选取6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浆MSP水平;采用肺功能仪检测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对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液进行痰菌培养,并根据痰菌培养结果将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分为革兰阳性球菌组28例、革兰阴性杆菌组31例及真菌组15例,分析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加重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稳定期组和对照组,稳定期组血浆MSP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期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于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革兰阳性球菌组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微球菌3例、草绿色链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16例;革兰阴性杆菌组主要为:不动杆菌5例、肠杆菌3例、克雷伯菌18例、假单胞菌5例;真菌组主要为:酵母菌15例。急性加重期慢阻肺患者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均相关(rho=0.288、0.511;P均<0.05)。结论痰细菌、血浆MSP及FEV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评估中可能有重要作用,且痰细菌与血浆MSP表达、肺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痰细菌学培养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 呼吸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表现出的病原情况,并观察给予微生物检验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病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其展开微生物检验,就获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100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完成微生物检验后,共检出960株菌株,其中400株属于病原菌。就病原菌类型进行分析,分别包括160株副溶血性孤菌、9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64株变形杆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68株沙门菌。结论: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可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菌数进行充分明确,并且对于菌种可以有效判断,从而临床研究针对性方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展开对应治疗,使其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显著提高。

  • 标签: 微生物检验 细菌性食物中毒 病原学 研究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中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了2019年-2020年我中心收治的7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其中35例食物中毒患者的呕吐物、30例与此次中毒有关的厨师进行手拭子和13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操作间进行采样检验,从而分析造成中毒的主要原因,本次检验所有行为符合相关标准。结果:78例食物中毒事件所采集的微生物检验,从细菌种类检测结果来看,检出率最高的是沙门菌48.33%,检出率最低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8.33%;从样品分类来看,检出率高的是食品,检出率最低的是厨具。结论:加强对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能够详细的了解导致中毒原因,分析细菌的污染源,从而为临床医治和诊断开展奠定基础。

  • 标签: 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检验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儿童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PBB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病毒亦参与PBB的发生发展,也有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报道。此外,PBB的微生物组与健康儿童不同,存在下呼吸道菌群紊乱。现就近年来有关PBB的病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病原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患者的临床和病原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2例社区获得性PL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病原学分布、治疗与转归。统计处理采用χ2检验。结果172例社区获得性PLA患者中,发热158例(91.9%),腹痛69例(40.1%);单发脓肿143例(83.1%),位于肝右叶141例(82.0%);106例(61.6%)为隐源性PLA。156例患者进行了病原检测,共有99例(63.5%)病原检测结果阳性,92例(92.9%)为单一菌株感染,7例(7.1%)为混合感染。共检出致病菌115株,主要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71株(61.7%)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21株(18.3%);其中1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2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61例KP-PLA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2例(68.9%),胆道系统疾病16例(26.2%),恶性肿瘤1例(1.6%);15例EC-PLA患者中,合并糖尿病6例,胆道系统疾病9例,恶性肿瘤4例;两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4.307、4.784、8.536,均P<0.05)。经抗菌药物单用或联合引流术治疗后,167例(97.1%)患者病情好转。结论PLA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致病菌为KP和EC,合并糖尿病、胆道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易发生PLA。

  • 标签: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病原学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检验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细菌性中毒患者80例,对患者的粪便、呕吐物进行取样检查,并记录各个菌种以及病原菌的检出情况。结果 就不同致病菌落检出而言副溶血性孤菌以及大肠杆菌占比较多,分别为36.25%和22.5%;沙门菌以及其他占比相同,均为13.75%;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志贺菌占比相同,均为1.25%;蜡样芽杆菌以及变形杆菌分别为7.5%和3.5%;就病原菌检出结果而言,粪便及肛拭子占比较多,分别为70%和48.75%;其次是手拭子,占比25%;厨具占比最少,为1.25%;呕吐物以及食物分别占比7.5%和3.75%。结论 通过微生物检验方法,可以很好的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患者进行检验,对患者食物中毒的致病菌种类进行提前明确,降低患者的中毒的风险,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展开治疗。

  • 标签: 细菌性食物中毒 微生物学检验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后的对比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8年12月至2020 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诊治并符合研究标准;给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分别采用PCR检验法(实验组)和细菌培养法(常规组)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其临床检验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阳性检出率为95.00%(棒状杆菌10例、肠球菌13例、加特纳菌15例),常规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0.00%(棒状杆菌例9、肠球菌例10、加特纳菌13例);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意义(P<0.05)。 结论 相比细菌培养法,PCR检验法的应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效果更加显著;可给予推广和采纳。

  • 标签: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疗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时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检验细菌性阴道炎使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效果及细菌类型。方法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细菌性阴道炎患者,入院时间段在2018年10月~2021年2月,共选取120例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入选的患者均接受了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检测,将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分别纳入PCR组和细菌培养组。对比两组的细菌性阴道炎阳性患者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类型细菌的检出率。结果 PCR组和细菌培养组对细菌性阴道炎阳性患者的检出率分别是90.00%、78.33%,PCR组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细菌培养组(P<0.05)。在PCR检验中,共分离出144株致病菌;在细菌培养检测中,共分离出97株致病菌。PCR组中分离出113株革兰氏阳性菌,29株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分别为78.47%、20.14%,存在显著差异(x2=98.019,P=0.000)。细菌培养组中分离出67株革兰氏阳性菌,25株革兰氏阴性菌,占比分别为69.07%、25.77%,存在显著差异(x2=36.468,P=0.000)。两组检测出的结果中,均显示致病菌占比从高到低排列的前5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PCR组对上述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1.94%、27.78%、15.97%、11.11%、6.94%,细菌培养组对上述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9.59%、17.53%、24.74%、12.37%、8.25%。两组对肺炎克雷伯菌、屎肠球菌、大肠埃希菌、B群链球菌、阴沟肠杆菌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PCR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细菌培养组(P<0.05)。结论 检验细菌性阴道炎时,使用PCR检验法比采用细菌培养法的效果更佳,尤其对棒状杆菌和肠球菌的检出率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细菌性阴道炎 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检验效果 细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