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测定迁延性慢性(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回肠末端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探讨回肠末端黏膜组织学形态与肽酶、双糖酶活性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结肠镜检查患儿回肠末端黏膜标本行病理学检查,以迁慢性腹泻病及非腹泻病组患儿为观察对象,两组中病理学检查为慢性炎症者为慢性炎症组,余为黏膜正常组。非腹泻病组中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回肠末端黏膜标本中肽酶和双糖酶活性水平。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共收集到27例回肠黏膜标本,光镜下见其绒毛形态均正常,病理学检查10/27(37.0%)例有慢性炎症。迁慢性腹泻病组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炎症组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与黏膜正常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肠末端黏膜绒毛正常的迁慢性腹泻病患儿,其肽酶及双糖酶活性水平无明显变化。慢性炎症且绒毛正常的回肠末端黏膜,其肽酶活性及双糖酶无明显变化。

  • 标签: 腹泻 纹状缘肽酶 双糖酶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分离的带棒杆菌耐药特点及感染现状。方法 分别留取2020年6-9月住院患者标本及环境采样标本中分离的带棒杆菌50株和2株,使用MALDI-TOF MS质谱仪进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应用Biotyper 3.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对患者病例资料整理汇总。结果 52株菌株经质谱仪鉴定均为带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药敏试验显示,50株带棒杆菌对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9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为100%。同源性分析表明,老年病科菌株与其他组菌株有明显差异,神经外科呼吸道标本菌株与呼吸机院感采样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 带棒杆菌在使用广谱抗生素、介入性治疗、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存在感染风险,并可导致交叉感染、院内传播。

  • 标签: 纹带棒状杆菌 耐药性 介入性治疗
  • 作者: 王成玲 王嘉正 刘志国 徐帅 朱雄 李欢 王晓霞 邱小彤 魏孔娇 范仕弘 韩李超 李振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9期
  • 机构: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检验医学科,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检验诊断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中心实验室 572000,西藏大学医学院,拉萨 85000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带棒杆菌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探讨临床分离带棒杆菌的种群结构和遗传进化关系。方法筛选出7个管家基因(gyrA、gyrB、hsp65、sodA、secA1、rpoB、16S rRNA),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所得序列通过SeqMan 软件进行拼接。采用DnaSP 5.10.01软件、Splits tree 4.14.2软件对管家基因的多样性及基因重组特征进行评价;采用MEGA 7.0.14软件基于序列型别(ST)采用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BioNumerics软件基于ST特征值构建最小生成树,并用eBURST软件分析ST间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所选的7个位点在所有试验菌株中均获得了预期的扩增产物;Splits tree表明所有带棒杆菌的聚类一致,提示基因重组是推动带棒杆菌进化的潜在动力;MLST将344株带棒杆菌分成72个STs,85.7%的菌株形成克隆复合体(CC)结构,CC19形成了优势克隆复合体,但包含菌株数最多的ST为该克隆复合体中的ST16。ST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性且与分离年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我国带棒杆菌呈现高度的遗传多样性,CC19为优势克隆复合体。本研究建立的MLST分型方案可用于带棒杆菌的分型,但尚需优化改进。

  • 标签: 纹带棒状杆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管家基因 序列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翼胬肉切除联合带干细胞的角膜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眼科手术的翼胬肉病人69例(87只眼),全部行角膜自体结膜瓣移植,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随访观察1~3年,治愈64例(81只眼),复发5例(6只眼),治愈率93%,翼胬肉手术后复发率7%。结论角膜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胬肉,临床效果好,手术后复发率低,是临床上治疗翼胬肉的较好手术方式。

  • 标签: 翼状胬肉 手术切除 角膜缘自体结膜瓣移植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飞机对接条零件加工变形大、尺寸难保证等问题,面向主机厂推广对接条类零件的加工技术,主要从条变形机理研究及工艺设计研究两方面出发,总结了该类型零件的典型工艺流程、变形处理方案及工装设计方法等。验证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控制了对接条的加工变形,并提高了数控加工质量稳定性。

  • 标签: 对接缘条 变形控制 工艺设计 工装设计
  • 简介:胬肉是一种较常见的眼表疾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成功率较低,复发率为30~50%[1].作者自2000年5月~2002年4月对48例(52眼)翼胬肉行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随访5~13mo,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翼状胬肉
  • 简介: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78例90眼,对78例90眼翼胬肉患者做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探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干细胞移植 治疗翼状 移植治疗
  • 简介:<正>笔者从1995年7月以来,对24例24眼翼胬肉(简称胬肉),行切除病变组织、灼烙和球结膜联合角膜上皮移位术治疗(治疗组)。取得良好效果,并与1992年1月~1994年6月期间行切除病变组织、灼烙联合球结膜移位治疗27例27眼(对照组)作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角膜缘上皮 球结膜 病变组织 移位术 治疗 带蒂结膜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中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将80例88眼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40例43眼术前、术中、术后采取严格的护理措施;乙组40例45眼术前、术中、术后未采取严格的护理措施。两组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8.5个月。结果甲组的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少于乙组。结论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中,采取严格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翼胬肉患者89例(115只眼)行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6~36个月,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级愈合88只眼,占76.52%,2级愈合18只眼,占15.65%,3级愈合6只眼,5.21%,4级愈合3只眼,占2.61%。术后患者裸眼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散光度数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片全部成活,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胬肉具有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复发率低的效果,是治疗翼胬肉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移植 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于黔东南州人民医院眼科(原供职单位)收治的50例翼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翼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92.00%、角膜上皮修复时间(2.86±1.02)d、住院时间(8.24±2.31)d明显优于对照组6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翼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提高翼胬肉的治愈效果,降低其复发率,并缩短恢复及住院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结膜移植术治疗翼胬肉对患者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78眼)原发性静止期翼胬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51眼)和对照组(27例27眼),对照组行单纯翼胬肉切除术,观察组行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结膜移植术。观察2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患眼角膜上皮修复情况及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试验)结果、角膜荧光染色(FL)评分。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上皮修复0级、1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3个月2组患者角膜上皮修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观察组BU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chirmerⅠ试验结果及FL评分2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结膜移植术后患者干眼症发生率较单纯翼胬肉切除术低,角膜上皮修复较好,泪膜破裂时间较长。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 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 干眼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手术效果。方法将胬肉397眼切除的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6个月~3年。结果本组病例随诊6~48个月,4例复发,其中1例原为复发性胬肉。结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屏障功能,利用该方法治疗翼胬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是目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角膜干细胞移植 治疗 翼状胬肉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性翼胬肉。方法将门诊收治59例60只眼初发性翼胬肉随机分为两组,根据翼胬肉临床形态学分级,A组29例,30只眼,中间型翼胬肉20只眼,肥大型翼胬肉10只眼,采用显微镜下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切除翼胬肉,B组30例30只眼,中间型翼胬肉22只眼,肥大型翼胬肉8只眼,采用显微镜下单纯翼胬肉切除术。术后观察12-18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A组29只眼,获得根治性治愈,一只眼真性翼胬肉复发,占3.33%。B组30只眼,其中8只眼真性翼胬肉复发,占26.7%,5只眼有纤维血管增生,占16.7%。结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性翼胬肉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初发生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胬肉切除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翼胬肉236只眼,复发性翼胬肉16只眼,通过翼胬肉切除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观察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在观察随访期内,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19%。并发症2只眼在结膜缝合间有小肉芽增生,2只眼在结膜提供区有小肉芽增生。结论翼胬肉切除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是治疗翼胬肉复发率非常低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 翼状胬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效果。方法翼胬肉切除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治疗72例(76眼),随访6~24个月。结果治愈率97.2%,2眼复发,复发率2.8%。结论翼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功能,是治疗翼胬肉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手术的疗效。方法我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翼胬肉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对照组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胬肉的治愈率和治疗效果。结果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手术术后早期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流泪、异物感等症状,之后复诊症状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大约1周左右拆线时移植片水肿等症状消退,角膜上皮修复,供区结膜修复。术后1年进行随访,有3例复发,复方率为7.5%,无其它并发症。对照组,有15例复发,复发率为37.5%。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体角膜干细胞移植治疗翼胬肉手术的疗效明确,不受供体的限制,也无排斥反应,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复发率极低,适合医院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角膜干细胞移植手术对翼胬肉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均选择单眼)翼胬肉患者随机平分为单纯组、移植组各55例。单纯组给予单纯翼胬肉切除术进行治疗,移植组给予翼胬肉切除联角膜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相应治疗后,移植组、单纯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5%、78.2%,移植组明显高于单纯组,复发率分别为5.5%、21.8%,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翼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对翼胬肉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更加确切,且复发率低。

  • 标签: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翼状胬肉 总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