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婴儿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婴儿本身较为脆弱,免疫力以及身体机制都不够完善,因此做好婴儿的防护工作是社会发展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当前非常重视婴儿的食品安全,其中低聚糖作为一种功能性糖,在日常地使用之中,较为健康,因此广泛应用于婴儿的食品之中,对于婴儿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使用之中,低聚糖在婴儿食品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参考。

  • 标签: 低聚糖 婴儿食品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物聚合物薄膜已被证明是开发功能性包装材料的优良基质,它加入了如抗菌剂、抗氧化剂、营养素和胶原蛋白等添加剂,这些制剂在储存过程中被释放到动物源性食品中,提高了食品安全性。其中,在生物聚合物基可降解薄膜中加入抗菌剂是活性食品包装技术的重大进展之一。目前,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如植物提取物、壳聚糖、金属纳米粒子等抗菌剂,已广泛应用于抗菌包装系统。可生物降解抗菌活性包装膜也已经应用于果蔬、肉品、乳制品及水产品等食品中。本综述重点介绍了可生物降解抗菌活性包装膜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现状和应用,以期为可生物降解抗菌活性包装膜在动物源性食品的生产、运输和贮藏保鲜中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壳聚糖 包装膜 机械性能 阻隔性 抗菌性 抗氧化性
  • 简介:[摘 要]现代工业的快速进步、迅猛发展,使得许多大型工业废水被大量排放或引进了长江河流等偏远地区的淡水湖泊和各类水体,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对其产生严重的环境危害,也对我国人民的财产生命健康安全遭到了严重的环境威胁。本文阐述壳聚糖的结构、理化性质、应用,为研究高效的壳聚糖处理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水污染 壳聚糖 处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侵袭的影响。方法以膀胱癌T24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法检测24、48、72、96 h不同浓度(0、5、10、20、30、40、50 mg/L)DCN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N对T2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MTT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DCN对T24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ELISA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DCN对TGF-β1和P2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用浓度为0、5、10、20、30、40、50 mg/L DCN处理T24细胞,在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68.64,P<0.001;F=165.81,P<0.001;F=291.02,P<0.001;F=148.93,P<0.001);用0、5、10、20、30、40和50 mg/L浓度的DCN处理T24细胞72 h时,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60.71±3.03)%、(40.82±2.09)%、(37.24±1.63)%、(25.65±2.55)%、(23.00±2.67)%、(10.78±1.17)%、(11.04±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 mg/L浓度时增殖活力达到最低水平,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40、50 mg/L浓度时G1期细胞达到高峰值,S期达最低,整个处理过程G2期始终保持不变。0、5、10、20、30、40、50 mg/L浓度DCN作用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18±1.17)%、(21.24±1.05)%、(19.80±1.20)%、(26.52±1.40)%、(30.86±1.40)%、(52.99±1.22)%、(43.04±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54,P<0.001);5、10、20、30、40、50 mg/L浓度DCN凋亡率与0 mg/L浓度DCN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72 h时,0、40 mg/L浓度时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37.14±1.35)%、(59.86±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3.86±3.18、12.86±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6,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48 h时,0、40 mg/L浓度时的侵袭数分别为235.14±3.44、160.86±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01)。当T24细胞被DCN处理72 h后,0、5、10、20、30、40、50 mg/L浓度时的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5.67±3.35、45.51±1.19、49.93±4.15、47.64±3.53、46.05±3.18、25.54±2.25、33.44±4.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58,P<0.001),与0 mg/L相比,5、10、20、30、40、50 mg/L浓度均对TGF-β1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01);与0 mg/L浓度相比,P21蛋白经40 mg/L DCN处理72 h后上调。结论DCN在体外能够抑制T24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具有抗T24细胞转移的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细胞运动 肿瘤浸润 核心蛋白聚糖
  • 简介:摘要:对制备好的CGTS膜进行吸附条件研究,分别研究了溶液的PH、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浓度、温度、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得到最佳吸附条件为:PH5.5,吸附剂投加量0.04g,铜离子浓度200mg/L,吸附温度65℃,吸附时间为3h。

  • 标签: 戊二醛 交联 活性炭/壳聚糖膜 吸附条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多配体聚糖-1(SDC-1)检测联合肺部超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ARDS的患者共50例。患者入科后均置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导管,由1名医生监测PiCCO指标,包括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由另一名医生进行肺部超声检査,计算双肺的上蓝点、下蓝点、膈肌点、Plaps点、后蓝点共10个超声切面下的B线数目之和,随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DC-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超声B线数目、血浆SDC-1水平与EVLWI、PVPI的相关性。以10 mL/kg EVLWI为界值将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B线数目、SDC-1以及两者联合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50例ARDS患者心排血指数(CI)为(46.84±6.00)mL·s-1·m-2,中心静脉压(CVP)为(8.12±1.80)mmHg(1 mmHg=0.133 kPa),均排除心源性肺水肿。50例ARDS患者EVLWI为(10.82±2.92)mL/kg,PVPI为3.02±0.69,超声B线数目为(40.90±13.05)条,血浆SDC-1为(568.25±118.14)μg/L。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RDS患者超声B线数目与EVLWI(r=0.802)、PVPI(r=0.799)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血浆SDC-1与EVLWI(r=0.732)、PVPI(r=0.576)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B线数目、SDC-1对ARDS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均有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91(0.803~0.979)、0.875(0.772~0.978);当B线阈值为40.50条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1%、86.4%;当SDC-1阈值为559.37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81.8%。将B线数目与SDC-1联合可进一步提高对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预测价值,其AUC(95%CI)为0.958(0.890~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9%、91.8%。结论血浆SDC-1和肺部超声B线数目与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两个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作为判断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程度的依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外肺水指数 血浆多配体聚糖-1 肺部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羧甲基壳聚糖生物胶液负压滴灌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为前瞻性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生理盐水滴灌负压治疗,试验组采用羧甲基壳聚糖生物胶液进行滴灌负压治疗。治疗14 d,记录两组患者的的创面容积减少值以及糖尿病足溃疡疗效指标评分,并采用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比较。观察记录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在负压治疗中出现渗漏,最终共59例患者完成并纳入统计数据。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创面容积减少值为9.00(7.75,12.00) ml,对照组为5.00(3.00,6.00) ml,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44,P<0.01)。试验组治疗后糖尿病足溃疡疗效指标评分为(16.96±1.74)分,对照组为(20.40±7.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4,P=0.014)。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监测均无异常变化,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反应。结论羧甲基壳聚糖生物胶液作为滴灌液进行负压滴灌治疗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

  • 标签: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溃疡 羧甲基壳聚糖 负压伤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多配体聚糖2(SDC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恶性肿瘤(CRC)进展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经结肠镜检查(和/或)病理诊断的133例受试者,其中44例CRC、61例进展期腺瘤(AA)和28例对照者(CRC和AA均为阴性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收集两份粪便标本,采用前瞻性双盲配对法对标本分别进行一次实时定量SDC2基因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qMSP)和粪便隐血免疫化学法(FIT)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合临床术后病理标本及分期,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3组之间)和Mann-Whitney法(两组之间)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RC的SDC2甲基化Ct值与肿瘤直径、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在CRC组和AA组中SDC2甲基化敏感度均显著高于FIT(0.909比0.614,P<0.05和0.525比0.16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C组、AA组和对照组的SDC2甲基化Ct值M(P25~P75),35.02(31.32~37.87),38.90(37.26~51.00)和51.00(40.22~51.00),CRC组SDC2甲基化Ct值显著低于AA组,AA组SDC2甲基化C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Z=-5.213、-4.04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变量相关分析提示,CRC组SDC2的Ct值与肿瘤直径、分期、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422、-0.437、-0.371、-0.417,P<0.05),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粪便SDC2甲基化在结直肠肿瘤检查的敏感度显著高于FIT,SDC2甲基化程度与CRC肿瘤进展程度呈正相关。

  • 标签: 结直肠恶性肿瘤 腺瘤 多配体聚糖2 粪便DNA 甲基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对重症与危重症流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和危重症流感病例157例。收集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血清和BALF的GM值,根据患者是否合并IPA分为IPA组(n=18)和非IPA组(n=139)。以改良版AspICU诊断标准为金标准(需同时符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微生物诊断标准),比较血清和BALF GM试验及两者联合对流感合并IPA的诊断价值,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157例重症与危重症流感患者中,危重症95例,合并IPA患者的死亡率为55.6%(10/18)。IPA组APACHE Ⅱ评分、PSI评分、尿素氮、流感严重程度(危重型流感占比)和有创呼吸机使用率分别为(16±6)分、(110±31)分、10.7(8.4,17.8) mmol/L、88.9%、66.7%,明显高于非IPA组的(10±5)分、(83±30)分、5.2(3.6,7.6) mmol/L、56.8%、24.5%(均P<0.05)。所有患者行血清GM试验,32例患者同时行血清和BALF GM试验。临界值为0.5 μg/L时,血清GM试验诊断重症与危重症流感合并IP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6.7%(12/18)、95.0%(132/139)、63.2%(12/19)、95.7%(132/138)。32例患者同时行BALF GM试验,临界值为1.0 μg/L时,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0.0%(8/10)、86.4%(19/22)、72.7%(8/11)、90.5%(19/21);通过ROC曲线计算显示,BALF GM试验的最佳临界值为0.88 μ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9/10)、86.4%(19/22)。血清GM、BALF GM和两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85和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诊断流感合并IPA的诊断效能较高。结论危重症流感患者需警惕合并IPA的可能,血清GM试验诊断流感合并IPA的敏感度较低,但阴性预测值较高;BALF GM试验临界值为0.88 μg/L时诊断效能最高;联合BALF和血清GM试验可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流感,人 侵袭性肺曲霉病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1(GPC1)在PDA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DA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存档的125例PDAC肿瘤标本和对应的癌旁正常胰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所有标本GPC1蛋白的表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评分将标本分为GPC1蛋白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GPC1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总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PDAC组织中,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为0、1、2、3分的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15.2%、18.4%和36.0%,高表达率(2分+3分)为54.4%,而GPC1蛋白在癌旁胰腺组织均阴性表达,PDAC组织GPC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胰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部位和T分期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和胰腺炎病史、术前血CA19-9水平、手术后切缘情况、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及脉管侵犯均无关(P值均>0.05)。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与PDAC患者术后总生存期相关(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GPC1蛋白表达水平是影响PDA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GPC1蛋白高表达的PDAC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11.00个月比18.0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PC1蛋白在PDAC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且GPC1蛋白高表达与肿瘤T分期呈正相关,与总生存期呈负相关,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类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乳中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水平及其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早产儿组分为超早产儿组(<28周)、极早产儿(28~31+6周)组和晚期早产儿(32~36+6周)组。分别在母亲分娩后7、14、28和120 d收集母乳。本研究共收集到125名产妇的368份母乳样品,其中足月儿母亲54名,晚期早产儿母亲23名,极早产儿母亲39名,超早产儿母亲9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测定2-岩藻糖乳糖(2′FL),3-岩藻糖乳糖(3FL),3-唾液酸乳糖(3′SL),α-四糖(P1),乳糖-N-四糖(LNT),乳糖-N-新四糖(LNnT),乳糖-N-五糖Ⅱ(LNFP-Ⅱ),乳糖-N-五糖Ⅴ(LNFP-Ⅴ)8种HMOs浓度。以初乳和过渡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浓度大于200 μg/mL定义为分泌型母乳。收集婴儿出生后4个月时的体重增长和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所有产妇中分泌型占79.2%(99/125),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母亲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1,P>0.05)。HMOs总浓度在产后1~2周达到峰值,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母乳HMOs下降趋势出现较晚,在分泌型分娩后28 d母乳中,晚期早产儿、极早产儿、超早产儿与足月儿组之间HMOs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4587.09、4615.25、5277.44、5476.03 μg/mL(Kruskal-Wallis χ²=8.1234,P=0.044)。按照各组在生后4个月的体重增长中位数,分为低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与低体重增长组相比,高体重增长组分娩后7 d时母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偏低(1 818.04 μg/mL vs 2 181.67 μg/mL,W=1386,P=0.018),而乳糖-N-四糖和乳糖-N-新四糖(LNT & LNnT)偏高(1 182.36 μg/mL vs 1 053.62 μg/mL,W=816,P=0.044)。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儿母亲分娩后120 d时母乳中3FL含量低于未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17 μg/mL vs 286.18 μg/mL,W=564,P=0.026)。结论早产儿母乳中HMOs总体分布概况与足月儿基本一致;早产儿母乳中部分HMO在新生儿体重增长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母乳低聚糖 早产 体重增长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水凝胶支架,以支架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载体,评价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联合β-甘油磷酸钠盐制备复合水凝胶,检测凝胶形成时间、弹性模量及细胞相容性;制作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分为四组。空白组:正常软骨,未作任何处理;模型组:旷置骨软骨缺损作为对照;凝胶组:单纯以水凝胶填充软骨缺损;凝胶+干细胞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水凝胶复合物填充软骨缺损。分别于术后8周取材,根据大体观察及组织染色,比较各组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结果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溶液在37℃下形成凝胶,成胶时间(7.50±0.41)min,弹性模量(6.96±0.43) kPa;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凝胶中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且软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动物实验大体观察及组织染色结果表明凝胶+干细胞组软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凝胶组及模型组,其新生软骨与正常软骨边界模糊,其内可见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含量与正常软骨类似。结论壳聚糖/Ⅱ型胶原/聚乳酸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及细胞相容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膝关节 软骨缺损 壳聚糖水凝胶 温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N,O-羧甲基壳聚糖(N,O-CMCS)/磷酸三钙(TCP)修复兔下颌骨骨缺损的实验效果。方法选用16只健康成年纯种新西兰白兔,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A组为空白对照,B组为空白对照+HBO处理,C组为N,O-CMCS/TCP处理,D组为N,O-CMCS/TCP+HBO处理。在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制备1.2 cm×1.0 cm矩形节段性骨缺损,将N,O-CMCS/TCP复合体置入骨缺损区,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HBO治疗,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兔下颌骨行X线检查,HE染色组织学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下颌骨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其他3组比较,D组的新西兰白兔成骨性能和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为显著。结论N,O-CMCS/TCP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理化性能和骨传导性,HBO处理能促进新骨形成,两者联合产生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 标签: N,O-羧甲基壳聚糖 磷酸三钙 复合材料 高压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有无抗生素预处理条件下,丁酸梭菌对小鼠结肠炎的疗效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0只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抗生素+DSS组、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每组6只。采用四联抗生素(氨苄西林1 g/L、新霉素1 g/L、甲硝唑1 g/L、万古霉素0.5 g/L)加正常饮用水循环预处理30 d后,用DSS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同时给予丁酸梭菌+DSS组、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1×106 CFU丁酸梭菌灌胃。通过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和组织学病理评分评估丁酸梭菌对结肠炎小鼠的作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通过粪便16S rRNA测序检测丁酸梭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一般情况良好,DAI在0分上下波动;DSS组小鼠给予DSS饮用水4 d时出现体重下降、粪便不成形、肉眼血便等结肠炎表现;在DSS干预4 d时,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低于DSS组[(0.000±0.000)分比(0.444±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0,P=0.016 1);在DSS干预10和12 d时,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DAI均低于抗生素+DSS组[(0.000±0.000)分比(1.111±0.222)分、(0.667±0.000)分比(1.889±0.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0、5.500,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DSS组[(2.50±1.73)分比(5.50±1.00)分],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小鼠结肠病理组织学评分低于抗生素+DSS组[(1.25±0.96)分比(5.00±0.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00、5.960,P均<0.05)。丁酸梭菌+DSS组IL-1β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4.464±0.075) ng/L比(3.907±0.080) ng/L],丁酸梭菌+DSS组和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TNF-α、IL-6和IL-1β水平均低于DSS组[(2.402±0.383) ng/L、(1.845±0.345) ng/L比(6.958±1.084)ng/L,(1.752±0.146)ng/L、(1.307±0.048) ng/L比(3.537±0.608)ng/L,(4.464±0.075)ng/L、(4.066±0.190) ng/L比(7.477±0.339)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55、3.964、4.495、4.693、6.294、8.674、8.774,P均<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干预小鼠肠道菌群中出现了大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抑炎或产短链脂肪酸细菌,其中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有小螺旋菌属[线性判别式分析(LDA)评分=3.667 log10,P=0.004]和寡养单胞菌属(LDA评分=2.778 log10,P=0.044),抗生素+丁酸梭菌+DSS组优势菌属有消化球菌属(LDA评分=2.685 log10,P=0.018)、丁酸单胞菌属(LDA评分=2.712 log10,P=0.011)、嗜胆菌属(LDA评分=3.204 log10,P=0.014)、肠道单胞菌属(LDA评分=3.346 log10,P=0.010)、萨克候选菌(LDA评分=3.363 log10,P=0.029)、脱硫弧菌属(LDA评分=3.402 log10,P=0.025)、颤杆菌属(LDA评分=2.870 log10,P=0.019)和阿克曼氏菌属(LDA评分=4.031 log10,P=0.005)。结论丁酸梭菌可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调整小鼠肠道菌群结构,而抗生素预处理可强化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并增强丁酸梭菌的疗效。

  • 标签: 丁酸梭菌 抗生素预处理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自噬的调节及其机制,为靶向自噬在固有免疫上预防肥胖及相关病理改变提供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油红O染色分析细胞分化成熟及脂滴积累情况,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MBL(0、1、5、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MBL(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自噬关键因子LC3B、Beclin1和p62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MBL干预下脂滴蓄积的改变,Western blot、qRT-PCR检测不同浓度MBL干预下自噬关键因子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基于自噬性降解的自噬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自噬活性,Western blot分析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分子的表达及磷酸化。结果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经过10 d诱导的3T3-L1前脂肪细胞可达到完全分化状态;CCK-8结果表明实验组各浓度MBL(1~10 μg/ml)对不同分化阶段细胞增殖无影响;Western blot及qRT-PCR检测发现在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MBL处理组自噬相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增强,并呈一定浓度依赖关系;油红O染色显示不同分化阶段脂肪细胞内脂滴在MBL干预下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MBL通过增加自噬体的合成增强脂肪细胞自噬活性;并且在MBL干预下,AMP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mTOR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下调,同样呈现浓度依赖关系。结论MBL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加快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自噬进程,降低脂质积累,为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功能途径。

  • 标签: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3T3-L1细胞 自噬 AMPK/mTOR 成脂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对促进家兔椎间盘Ⅱ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Ⅱ)及蛋白多聚糖(aggrecan)表达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13只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椎间盘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随机将培养细胞分成对照组、PRP组、PRP+AG1296组(PDGF因子抑制剂AG1296)、AG1296组,n=12。检测4组髓核细胞7 d中的生存率。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lagen Ⅱ、aggrecan的mRNA表达。在上述分组基础上,加入PRP+PD98059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通路抑制剂PD98059]、PRP+Wortmannin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抑制Wortmannin]、PRP+PD98059+Wortmannin组,共7组;Western-blot法检测7组细胞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激酶B(Akt)、泛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anERK)、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collagenⅡ、aggrecan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RP组可显著增加家兔髓核细胞的生存率、collagenⅡ及aggrecan的mRNA表达水平(P均<0.05);与PRP组相比,PRP+AG1296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均<0.05)。PRP组的p-ERK、p-Akt、collagen Ⅱ及aggreca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与PRP组比较,PRP+AG1296组4种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均<0.05);加入ERK和PI-3-K/Akt通路抑制剂PD98059及Wortmannin处理的各组p-ERK、p-Akt、collagenⅡ及aggrecan蛋白的表达均降低(P均<0.05)。结论PRP中PDGF可促进家兔髓核细胞的生存,并通过激活ERK和Akt信号通路上调髓核细胞collagen Ⅱ及aggrecan的表达。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胶原Ⅱ型 蛋白聚糖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分为真菌感染组、普通感染组以及非感染组。所有患者均采集血浆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G试验。观察三组患者血浆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G浓度及G试验阳性率。结果:真菌感染组患者在血浆BG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G浓度上远高于普通感染组、非感染组,组间两两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而普通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感染组与普通感染组在血浆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G试验阳性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真菌感染组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真菌感染诊断中,应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G检测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提高真菌感染检出率,为后期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抗真菌治疗疗效的监测指标,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巨大,可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葡聚糖联合硫酸软骨素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69.7±3.5)岁;研究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70.2±3.9)岁。对照组采用硫酸软骨素治疗,研究组采用氨基葡聚糖及硫酸软骨素结合治疗。对两组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对照组70.6%(2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骨性关节炎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研究组VAS评分分别为(3.5±1.0)分、(2.7±0.8)分,均低于对照组(5.6±1.9)分、(4.9±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功能、社会活动、总体健康评分分别为(82.9±16.3)分、(90.7±9.8)分、(83.9±13.6)分、(86.9±12.2)分、(85.8±14.3)分,均高于对照组(64.1±13.1)分、(72.6±10.9)分、(64.5±14.2)分、(73.4±10.5)分、(70.5±1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应用氨基葡聚糖联合硫酸软骨素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氨基葡聚糖 硫酸软骨素 骨性关节炎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