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 (granulocyticsarcoma,GS)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 14例经病理证实并资料完整的粒细胞肉瘤住院患者,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 14例患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临床症状以肿瘤压迫所致肿胀、疼痛等非特异性为主。 8例患者行 DR检查, 1例检出; 10例行 CT扫描,病灶与肌肉密度比较均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周边较中心强化明显。其中 8例侵及骨质,可见溶骨性骨质破坏及部分硬化灶( 25%); 9例行 MR平扫 ,与肌肉信号比较,不同部位的 GS呈不同的等、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病灶内均存在无强化坏死区,且周边强化程度较中心区域明显。结论: G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以下特点并提示 GS的生长特性:( 1)病程发展迅速,呈弥漫性生长,边界不清,对邻近骨质呈包裹性生长趋势;( 2)病灶软组织成分 CT上呈等密度, MRI上 T2WI呈高信号, T1WI信号根据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3)病灶内多存在坏死灶,且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病灶周边区域较中心强化程度高;( 4)可同时具有溶骨及成骨两种影像学表现,且骨质破坏程度与病程长短无关。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白血病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报道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粒细胞肉瘤(GS)1例临床资料,该例患者因不明原因头痛,检查头颅MRI发现左侧枕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在T1WI呈稍低和稍高信号影,在T2WI及FLAIR呈等及高信号,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及壁明显强化。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不明原因增高,骨髓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不支持急慢性白血病,最终开颅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粒细胞肉瘤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尿酸钠晶体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细胞密度
  • 简介:摘要在BCR-ABL融合基因的鉴定和针对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问世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诊断和治疗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彻底改变了对CML患者的管理方式和疾病预后。大多数西方国家认为CML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一样。目前,对CML治疗及预后的关注更多集中于TKI的停药研究,此外,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是目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更深层次的问题。文章对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关于CML的研究进展、停药试验及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的各种挑战等方面的报道作一介绍。

  • 标签: 白血病,粒细胞,慢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BCR-ABL 停药试验 中低收入国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髓细胞肉瘤(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17日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学检查、组织病理及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首例报道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骨髓形态缺乏Auer小体,经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复查染色体核型恢复正常。但临床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染色体改变,但APL提示仍处于缓解中。结论以MS为首发表现伴获得性21三体APL非常罕见,获得性21三体可能参与发病,是否会提高复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急性 髓细胞肉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微环境中的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对骨肉瘤SOSP-9607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原代培养获得骨肉瘤来源的CAF及癌旁组织正常成纤维细胞(NF),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F和NF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的表达。收集CAF、NF的培养液,制备为相应条件培养液。将SOSP-9607细胞分为对照组、NF处理组、CAF处理组,分别应用新制备的未经处理的培养液及CAF、NF条件培养液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SOSP-9607细胞各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SOSP-9607细胞组cyclin D1表达水平。结果CAF中α-SMA和FAP阳性率分别为(86±5)%和(74±8)%,NF中分别为(15±3)%和(10±1)%,CAF与N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t=14.30,P<0.01)。MTT法检测显示,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24 h后能够促进细胞增殖;96 h后490 nm处吸光度值达到1.83±0.26,NF处理组为1.40±0.17,对照组为1.3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P<0.05)。CAF处理组SOSP-9607细胞培养48 h后,cyclin D1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至1.57±0.13,NF处理组为1.05±0.15,对照组为1,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09,P<0.05),同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增强。结论CAF能够促进骨肉瘤SOSP-9607细胞增殖,并促进cyclin D1基因的表达。

  • 标签: 骨肉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蛋白D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中的应用。方法 将化疗后一周内出现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予以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比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结果 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恢复正常所需的天数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联合皮下注射粒细胞刺激因子可更有效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后出现的Ⅲº-Ⅳº中性粒细胞减少。

  • 标签: 足三里 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以反映机体的系统炎症状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LR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在肝癌的治疗中,基于NLR构建的预后模型较常规分期系统显示出更大的预后效能。由于肝癌的异质性,在不同的研究中NLR的预后效能差别不一,而且单纯使用基线NLR评估预后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了解NLR的临床实用价值,笔者对NLR在肝癌预后中的临床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 标签: 癌,肝细胞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样蛋白1 (cytokine-like protein 1,CYTL1 )在脓毒症早期天然免疫反应阶段,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C57BL/6小鼠,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脓毒症组(盲肠结扎穿孔法制备)和对照组(实施假手术),每组6-12只。术后8 h后分离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CYTL1重组蛋白作用于细胞。Boyden趋化小室检测CYTL1对细胞的趋化活性;荧光素标记大肠杆菌吞噬试剂盒检测吞噬功能;荧光探针标记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氧自由基释放。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YTL1对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 (10.0 ± 2.0)vs(66.3 ± 4.0),t=-21.6,P <0.0001]。与其他趋化因子相比,CYTL1趋化活性较"中间型"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8强[(66.3 ± 4.0)vs(21.7 ± 6.5 ),t= 10.1,P= 0.001];与"终点型"趋化因子fMLF相比差别不明显[(66.3 ± 4.0 )vs (86.0 ± 13.5 ),t=-2.4,P= 0.073】。流式细胞术及共聚焦激光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与脓毒症组相比,CYTL1蛋白能促进脓毒症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大肠杆菌[(7.35 ± 1.66)vs(2.84 ± 0.62),t = 4.4,P= 0.012],并增加细胞释放氧自由基[(84 340.1 ± 5 353.5 )vs (351 018.7 ± 72 291.7 ),t = 6.4,P = 0.003]。结论在脓毒症天然免疫反应阶段,CYTL1对小鼠中性粒细胞有较强的趋化活性,且能促进细胞吞噬能力及氧自由基释放,提示该因子可能在疾病早期有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 标签: 细胞因子样蛋白1 中性粒细胞 趋化活性 吞噬功能 氧活性物质 脓毒症 天然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成人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观察发现当患者病情进展为脓毒症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的同时病死率也明显升高。因此,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病情评估、预测预后显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有较多生物标志物或评分标准,因其各自不同的缺陷,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发现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指标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进展存在着相关性。本综述总结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对脓毒症患者病情有更好的认识,帮助临床医师及时完善诊疗方案,从而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改善其预后。

  • 标签: 脓毒症 死亡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 简介:摘要小圆细胞肉瘤是指光镜下形态近似的原始或较原始的小圆细胞组成的组织发生和生物学行为不同的一组恶性肿瘤。发生于骨与软组织的小圆细胞肿瘤分类比较繁杂,造成诊断困难。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类肿瘤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新近的WHO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系统将这一类肿瘤分为:尤文肉瘤、EWSR1基因与非ETS家族成员融合的圆形细胞肉瘤、伴CIC重排的肉瘤、伴BCOR基因改变的肉瘤以及未分化/未分类圆形细胞肉瘤。本文将介绍该类肿瘤分类的进展及诊断要点。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炎细胞,也是肿瘤微环境中最丰富的细胞种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清除病原、组织修复作用;而在肿瘤背景下,中性粒细胞会衍生出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亚群,这是一种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免疫抑制作用。循环MDSCs通过产生活性氧及精氨酸酶抑制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促进肿瘤细胞血运转移。肿瘤组织内MDSCs通过表达PD-L1抑制T细胞功能,还可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释放金属基质蛋白酶引起上皮-间质转化,加剧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本文就中性粒细胞的起源、循环和肿瘤组织内中性粒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肿瘤微环境 生物学标记 中性粒细胞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严重感染等,发作周期约为21 d。口腔黏膜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及牙龈坏死是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临床表现。本文报道1例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 标签: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在内的传统药物以及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5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ELD)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33例EL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结果、诊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33例ELD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1.30±14.26)岁。其中变应性肺曲霉病20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8例,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5例。33例患者均行外周血检测,其中27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8例行血清总IgE检测,25例血清总IgE增高。26例行肺功能检查,18例有肺通气功能障碍,8例伴有弥散功能障碍。胸部CT显示以肺部浸润为主,肺部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团块状、磨玻璃样高密度影。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单独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其他药物对ELD治疗有效。结论ELD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其诊断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肺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LD的基础药物。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疾病 嗜酸性粒细胞 肺组织活检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对EOS型哮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初诊确诊为哮喘,肺功能、FeNO、诱导痰细胞学分类、血细胞分析检查结果完善的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诱导痰EOS比例(EOS%)≥3%定义为EOS型哮喘组(34例),其余患者为非EOS型哮喘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FeNO值、诱导痰EOS%、外周血EOS计数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结果EOS型哮喘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90.3±26.1)%、FEV1/用力肺活量(FVC)为(69.1±11.8)%,均低于非EOS型哮喘组[分别为(110.1±20.3)%和(80.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P<0.01;t=5.003,P<0.01)。FeNO值、外周血EOS计数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670,P<0.01;r=0.741,P<0.01),外周血EOS计数与FeNO值呈正相关(r=0.647,P<0.01)。FeNO值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65 ppb(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P<0.01),灵敏度为0.647,特异度为1.000。外周血EOS计数诊断EOS型哮喘的最佳界值为0.225×109/L(AUC=0.898,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891。FeNO与外周血EOS计数联合诊断EOS型哮喘(AUC=0.916,P<0.01),灵敏度为0.794,特异度为0.945。结论对于确诊的哮喘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计数是判断EOS型哮喘表型的可靠指标,二者联合能更有效地预测哮喘患者是否存在EOS型气道炎症。

  • 标签: 哮喘 嗜酸细胞 表型 诊断 一氧化氮
  • 简介:摘要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与肿瘤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TME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均具有促进肿瘤进展和转移的作用,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不仅是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所致,还与突变细胞对TME的适应过程有关。在临床实践中,开发出能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TME的新治疗策略,将会为肿瘤的治疗指明新的方向。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