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同为豪放,苏走向更为广阔更为扩大的人生态度,而辛走向更为深沉更为忧患的社会集体意识;因为闲适,辛一方面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与抗议,另一方面又充满了无限的忠君之心和不忘国家大事的满腔热血,而苏则将生活当作审美对象,字里行间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趣味;同为农村题材,苏有我”,辛“无我”。

  • 标签: 苏词 辛词 比较
  • 简介:方位名词“上”的空间义丰富而复杂,它随着参照物形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相离、相切、相交等全新的角度对“上”的空间关系进行分类,并且对每种关系中“上”的语义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上”空间义的发展过程,以促进对方位“上”的全面认识。

  • 标签: 空间关系 语义特征 借空间义 非立体实物
  • 简介:本文基于维度范畴框架和语料库,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的非标记性空间维度形容的双音节化现象,阐释化能力与人类认知等级之间的关系。汉语非标记空间维度形容双音节化等级次序如下:高>深>长>宽>远>粗>厚>大。研究发现,出现这一等级次序的原因是人类空间认知层级的近似原则,这在心理空间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 标签: 汉语空间维度形容词 双音节词化 认知等级原则 非标记性
  • 简介:1.汉语中航天、空间和太空的使用钱学森同志是中文“航天”这个中文词的命名人。他将地球大气层以内称为空,将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大气层以外和太阳系以内的空间称为天,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人类飞行活动称为航天;太阳系以外称为宇,太阳系以外的人类活动称为航宇。由于人们到太阳系以外的活动很少,大家对“航宇”这个名字并不熟悉。

  • 标签: 航天 空间 太空 地球大气层 飞行活动 人类活动
  • 简介:空间一直以来是各个学科研究的热点,然而对它的研究在各个学科中的视角有所不同。本文以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俄语联想词典》为依据,分析了《俄语联想词典》中前75个核心中的5个空间的联想场,以此来分析俄罗斯人的空间认知结构。

  • 标签: 空间词 语言意识 联想场
  • 简介:前置是一种虚词,它使词组或句子中的一个实词从属于另一个实词,从而表示这些所称的事物与动作、状态、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空间意义的前置在俄语语法中占有重要地位,HanpoTнB--npoTнB(在……对面);B-Ha(在……里,在……上);Bпepeди-пepeд-Bпepд-3a(在……前面,在……后面);CKBOзь-чepe3(经过,穿过);под-над且(在……下面,在……上面);cpeди--Meждy(在……中间)等都是代表性词汇。对这些近义或反义的前置进行研究对学习俄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意义 前置词 分类 用法
  • 简介: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抽象的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构建的。本文通过丰富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空间维度“粗、细”在汉语中的隐喻投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维度“粗、细”可以由空间域投射到声音域、评价域和程度域。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认知隐喻
  • 简介:本文以语义学为基础,以现代汉语和韩语一系列空间纬度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空间维度抽象隐喻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总结其原因,有助于发挥隐喻在韩国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隐喻义 抽象
  • 简介:俄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无论从理解或运用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这些词汇在我们阅读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经常见面,而且容易用错。如将“现在如果没有书籍报纸,乡村里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可思议的。”这句话译成俄语,那么“乡村里”是译“вселе”还是“населе”?对于前置в,на的运用这类问题,不仅中国学生感到有些为难,就连苏联报刊中也常常出现错用的情

  • 标签: 中国学生 空间意义 HA 抽象名词 表示空间 专有名词
  • 简介:空间是一个系统,各个具体空间概念之间存在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不同的空间概念可以使用同一个标记,不同的空间标记又可以互相替换。这是跨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具体情况又因语言而呈现异同。这种异同反映出两种语言社会在空间切分策略上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两种语言空间标记之间的交叉对应关系。

  • 标签: 空间标记词 共用 通用 韩汉对比
  • 简介:通过两种不同任务类型的测试,从理解和输出两方面来考查中国学生空间维度形容的习得情况,并结合二语习得和认知语义学对数据结论进行解释。实验表明:只有约60%的受试掌握空间维度形容并能熟练运用NA表量构式;在NA表量构式中,学生多使用积极维度形容,同时在句子翻译中,消极维度形容几乎没有出现;部分学生在短语与句子测试部分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构式。

  • 标签: 空间维度形容词 NA表量构式 二语习得 认知语义
  • 简介:国俗语义是指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空间方位词 国俗语义 文化 隐喻 概念整合
  • 简介:最近几年,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空间话题的探讨渐成热点,有学者甚至因此断言: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学校空间的变革。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竹山小学及王东敏校长不但全心全意致力于此,而且做得风生水起、别具一格。认真分析竹小样本,我们很自然地发现了两个关键:第一,生态。

  • 标签: 空间重构 生态 创生
  • 简介:不对称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汉语空间方位'上/下'的不对称表现尤为明显。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上/下'的方位隐喻映射不对称现象进行分析,确立认知模式得出结论: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造成其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方位词 隐喻 不对称 认知合理性
  • 简介:汉语方位"下"是下部空间关系构式的重要组成成分,"下"的构式义荷载于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空间关系构式分为两种类型,即实体空间关系构式和隐喻空间关系构式。在实体空间关系构式中,方位"下"表达接触、离析、静态和动态的空间概念。在隐喻空间关系构式中,"下"的意义建构包含了认知主体的概念隐喻识解。在"下"的六种隐喻义中,环境场合义和比较义是在空间关系的基础上直接泛化而成;条件情况义、主导义、原因义和情状义是在空间关系演化成的时间关系基础上泛化而成。

  • 标签: 空间关系构式 方位词 认知模型图 概念隐喻
  • 简介: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大/big"语义隐喻拓展异同,并探析隐喻跨语言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第一,"大/big"语义的跨域映射异同并存:二者均从空间域映射至时间域、数量规模域、力量程度域、社会地位域和其它抽象认知域;"大"比"big"的语义容量更大,跨域映射范围更广:"大"还可隐喻拓展至年龄域、评价域、感知域和天气域,而"big"还可喻重要性,并且其在力量程度域的拓展展现出独特性。第二,此间共性源于汉英民族相似的生存空间和对生存空间共通的身体体验;而其个性源于隐喻的民族思维特异性、民族文化特异性和语言类型制约性。第三,隐喻的生成受思维、文化和语言类型的制约。

  • 标签: 空间维度词 大/big 概念隐喻 认知语义 对比研究
  • 简介:现代汉语空间形容“宽、窄”不仅有维度义,而且有面积义。面积义表示事物展开或覆盖的空间,是维度义转化而来的,具有“方位性、方向性、延伸性”等语义特征。与面积义“宽、窄”搭配的事物通常具有二维表面。

  • 标签: 空间形容词 面积义 语义特征
  • 简介:摘要:目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仍然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充分了解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及热点问题对适应新形势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笔者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共分析方法,梳理国土空间规划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标签: 国土空间规划 共词分析 知识图谱 多维尺度分析
  • 简介:摘要:传统上的隐喻研究,是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把隐喻当作修辞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隐喻,把隐喻看作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汪曾祺的文章《我的父亲》为文本分析对象,以认知语言学的空间隐喻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的方位,文章主要从空间方位本身表达空间概念和隐喻义延申到时间概念和人的情感概念这三个方面对文中出现的方位展开论述。

  • 标签: 汪曾祺,我的父亲,空间隐喻,方位词
  • 简介:主持人好!贵宾们好!女士们好!先生们好!大家好!1.自我介绍:我是浙江大学退休老师,专业是同济大学桥梁隧道,后来到浙江大学改行教建筑施工课程。现担任《空间结构》杂志编辑部主任。

  • 标签: 《空间结构》 编辑部 主任 杂志 开幕词 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