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程序细胞死亡1受体(PD-1)/程序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的心脏毒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3月2日),收集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治疗肿瘤的临床试验,采用国际通用的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PD-1/PD-L1抑制剂(试验组)与安慰剂或其他抗肿瘤药物(对照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了1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9项为PD-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其他抗肿瘤药物的研究,1项为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的研究,共包括5 291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 022例,对照组2 269例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10项RCT中4项为高偏倚风险,6项为低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心脏毒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13%(34/3 022)比0.22%(5/2 269),相对危险度=2.38,95%置信区间:1.19~4.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1/PD-L1抑制剂有导致心脏相关不良事件的风险,临床应用中应警惕。

  • 标签: 抗肿瘤药,免疫学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心脏毒性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受体1(PD-1)是一种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表达,介导免疫抑制的重要免疫检查点受体,抑制PD-1与其特异性配体——程序细胞死亡配体1(PD-L1)相互作用,即阻断PD-1/PD-L1通路抑制活化T细胞凋亡的免疫治疗,在治疗恶性肿瘤、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甲状腺癌作为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大多数甲状腺癌(如甲状腺乳头状癌)经早期治疗预后良好,但晚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其中甲状腺未分化癌更是甲状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在甲状腺肿瘤中PD-1/PD-L1的表达与肿瘤免疫逃逸之间的关系,因此,现就PD-1/PD-L1表达预测甲状腺癌复发、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价值,对甲状腺癌免疫治疗作用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预测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程序死亡-受体1程序死亡-配体1(PD-1/PD-L1)抑制剂与传统一线药物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PD-1/PD-L1、solid tumors、melanoma、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renal cell carcinoma、immunotherap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为上述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纳入评价PD-1/PD-L1抑制剂与传统一线药物治疗实体瘤的随机对照研究或高质量非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为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对照组为传统一线药物治疗。由2名评价者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进行质量评价。计数资料采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采用I2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分析。纳入文献≥5篇,采用漏斗图检验潜在发表偏倚;纳入文献<5篇,则不检验。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11篇。11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研究。11篇文献累积样本量为5 161例,其中治疗组2 677例,对照组2 484例。(2)Meta分析结果:①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客观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49,95%CI为3.01~6.68,P<0.05)。9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3,95%CI为1.01~2.32,P=0.05)。9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③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疾病稳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9,95%CI为0.33~0.73,P<0.05)。9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④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疾病进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95%CI为0.45~1.15,P>0.05)。9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⑤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整体不良事件和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53,0.54,95%CI为0.38~0.74,0.31~0.93,P<0.05)。11篇文献进行漏斗图分析,其结果显示:漏斗图左右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影响较小。结论与传统一线药物治疗比较,PD-1/PD-L1抑制剂治疗可提高实体瘤客观缓解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实体瘤 PD-1/PD-L1抑制剂 一线抗肿瘤药物 临床疗效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近年来,程序死亡因子(PD)-1及PD配体(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相关研究中的重要突显。PD-1/PD-L1抑制剂主要通过阻遏PD-1/PD-L1信号通路,解除后者对T细胞的抑制,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多个PD-1/PD-L1抑制剂用于肿瘤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与PD-1/PD-L1抑制剂单药应用相比,PD-1/PD-L1抑制剂与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联合应用,已显现出较好的疗效。笔者拟就PD-1/PD-L1抑制剂在实体瘤及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介绍PD-1/PD-L1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肿瘤 免疫疗法,过继性 程序性死亡受体1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受体,嵌合抗原 信号转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变应鼻炎(AR)中的表达及其对AR免疫偏移的调控作用。方法收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因鼻腔高反应症状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就诊,或因鼻中隔偏曲住院行鼻中隔矫正手术的82例患者,男42例,女40例,年龄14~38岁。收集相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下鼻甲黏膜标本。根据临床表现、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变应原筛查特异性IgE(sIgE)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R组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鼻黏膜中PD-1及配体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PD-1+CD4+T细胞、PD-L1+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PD-L2+mDCs及Th2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总IgE、PD-1及配体分泌型(sPD-1、sPD-L1、sPD-L2)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或经Ln转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R组鼻黏膜中免疫细胞表面PD-1及其配体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AR组外周血中PD-1+CD4+T细胞、PD-L1+mDCs、Th2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5.24±6.45)%比(8.71±5.33)%,(8.79±2.01)%比(5.74±2.90)%,(7.89±1.95)%比(2.52±1.34)%,P值均<0.05],两组PD-L2+mDCs比例无明显差异。PD-1+CD4+T细胞比例与AR病情总体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血清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541、0.608,P值均<0.05),PD-L1+mDCs比例与AR病情总体VAS评分、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4、0.563,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与PD-L1+mDCs、PD-1+CD4+T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8、0.623,P值均<0.05)。AR组sPD-1、sPD-L1及总IgE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40±1.01) pg/ml比(3.79±1.21) pg/ml、(3.88±0.25) pg/ml比(3.57±0.23) pg/ml、(6.34±1.38) ng/ml比(4.89±1.10) ng/ml,P值均<0.05],sPD-L2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分析发现sPD-L1与总IgE、sIgE浓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0.45,P值均<0.05)。结论AR患者外周血及鼻黏膜组织中免疫细胞表面均高表达PD-1及PD-L1,AR患者外周血中sPD-1及sPD-L1表达水平升高,PD-1/PD-L1信号通路可通过诱导Th2型免疫反应促进AR炎性反应。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程序性死亡受体1 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浸润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经病理确诊的初治浸润乳腺癌患者石蜡包埋标本651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9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PD-L1蛋白在浸润乳腺癌肿瘤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PD-L1在切片肿瘤组织肿瘤细胞和(或)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阳性表达率≥1%为该患者表达阳性,<1%为阴性。结果PD-L1蛋白在浸润乳腺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0%(306/651),其中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9.3%(68/98)。PD-L1在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高、肿瘤体积大、脉管侵犯、病理分期晚、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p53阳性、CK5/6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Ki-67值高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PD-L1蛋白在WHO分级高、神经受侵、Ki-67值高、CK5/6阳性、EGFR阳性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HO分级(HR=1.511,95% CI 1.139~2.003,P=0.004)、Ki-67值(HR=1.847,95% CI 1.259~2.709,P=0.002)、p53表达(HR=2.083,95% CI 1.487~2.916,P<0.01)、EGFR表达(HR=3.490,95% CI 2.002~6.086,P<0.01)是PD-L1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PD-L1在浸润乳腺癌中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其可能成为浸润乳腺癌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癌,导管,乳腺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表面程序死亡受体-1(PD-1)表达水平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入选2017年9月—2019年5月6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脓毒症患者,流式细胞术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细胞表面PD-1表达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脓毒症患者64例,生存者32例,死亡者32例。第1、2、3、5、7天死亡者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高于生存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与降钙素原呈正相关(r=0.313, P=0.015;r=0.375, P =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3天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1+/CD3+T细胞百分比为3.63%,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96.43%,特异度 59.38%。PD-1+/CD4+T细胞百分比为4.65%,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96.43%,特异度 62.50%。PD-1+/CD8+T细胞百分比为3.91%,预测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敏感度 64.29%,特异度81.25%。结论脓毒症死亡者T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更高,T细胞表面PD-1表达增加是影响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联合使用PD-1+/CD3+T细胞百分比、PD-1+/CD4+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进一步提高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脓毒症 共抑制分子 预后
  • 简介:摘要肿瘤组织中T细胞表面的程序细胞死亡1受体(PD-1)和肿瘤细胞分泌的程序死亡配体1(PD-L1)的过度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从而使肿瘤细胞的生长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PD-1/PD-L1抑制剂就是针对PD-1或PD-L1表达设计的特定蛋白质抗体,可阻止PD-1和肿瘤细胞上PD-L1相互作用,进而部分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应用中,PD-1/PD-L1抑制剂的耐药问题越来越凸显,部分患者的疗效不能持久,甚至无应答。近年来的研究发现,PD-1与PD-L1表达受许多免疫因子调控,PD-L1的转运和降解等过程也会受到糖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一些可能干预PD-1/PD-L1通路的调控因子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克服肿瘤对PD-1/PD-L1抑制剂耐药,改善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 抗肿瘤药,免疫学 耐药性,肿瘤
  • 作者: 谭蓓 唐颢 任新渝 周炜洵 钱家鸣 张力 张晓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内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分析抗程序死亡受体1(PD-1)相关结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临床特征和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抗PD-1相关结肠炎的病例系列研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和病情复发时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表现,以及肠道菌群构成变化。结果患者年龄分别为63岁和69岁,均为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炎指标升高,内镜下结肠弥漫充血水肿伴糜烂,病理示隐窝结构改变,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可达到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肠道菌群在激素治疗前、治疗后和病情复发可操作分类单元组成存在差异。激素治疗后α多样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Simpson、Chao1、ACE指数均下降,菌门水平拟杆菌门增加,厚壁菌门减少,菌属水平拟杆菌属增加,瘤胃菌属减少,乳酸杆菌属为潜在有益菌属。结论抗PD-1相关结肠炎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临床表现、炎指标、内镜和病理表现相应变化,同时存在肠道菌群多样、主要菌门和菌属相对丰度变化。

  • 标签: 抗程序性死亡受体1 结肠炎 临床特征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协同刺激分子程序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70例脑胶质瘤术后蜡块标本及35例正常脑组织蜡块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PD-1、PD-L1两者在胶质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结果PD-1、PD-L1在胶质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8/70)、62%(43/70),均高于其在正常脑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9%(10/35)、31%(11/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099、8.407,均P<0.05)。高级别胶质瘤中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30/37)、73%(27/37),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率[55%(18/33)、49%(1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699、4.41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层患者间PD-1、PD-L1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胶质瘤组织中PD-1与PD-L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2,P=0.002)。结论PD-1、PD-L1可能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有望成为评估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新指标。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程序死亡配体-1(PD-L1)在多种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D-L1与表达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程序死亡受体-1(PD-1)结合后发挥抑制肿瘤免疫及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抗PD-1/PD-L1治疗已在多种癌症类型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来PD-L1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本文就PD-L1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其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做一综述,旨在为胰腺癌临床治疗开拓新的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PD-L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标本中bcl-2、程序死亡受体1(PD-1)、程序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与DLBCL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1、PD-L1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L1、PD-1阳性率分别为53.7%(44/82)、56.1%(46/82)、32.9%(27/82);bcl-2与PD-L1表达之间存在相关(r=0.306,P=0.005)。bcl-2在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4分、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有B症状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PD-1在IPI评分3~4分的患者中表达率更高(P<0.05);PD-L1在IPI评分3~4分、肿瘤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60岁、non-GCB型患者中表达率更高(均P<0.05)。bcl-2阴性组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阴性组OS及PFS优于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D-1阳性组OS及PFS与阴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l-2与PD-L1共表达组OS及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均P<0.01),bcl-2与PD-1共表达组PFS较二者均阴性或任一阴性组差(P= 0.04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3~4分、有B症状为DLBCL患者O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1);IPI评分3~4分、有B症状、PD-L1阳性为DLBCL患者PFS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bcl-2及PD-L1阳性表达为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成为DLBCL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bcl-2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治疗结果 预后
  • 简介:摘要细胞程序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PD-1/PD-L1)通路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无论在抗肿瘤还是在抗炎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具体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介绍了PD-1及PD-L1的分子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通路之间的关系。PD-1蛋白是免疫抑制分子,与其配体PD-L1结合起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在肿瘤或炎症中,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被激活,诱导免疫细胞及肿瘤细胞高表达PD-1及PD-L1,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消耗增加,募集减少,从而使机体抗肿瘤、抗炎能力下降。PD-1/PD-L1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其他信号通路也起相互调控作用。PD-1/PD-L1抑制剂与JAK/STAT、NF-κB、MAPK、PI3K以及TIM-3/Gal-9等通路抑制剂联合应用,在抗肿瘤以及肿瘤耐药性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然而,相对于PD-1/PD-L1对肿瘤作用的研究而言,PD-1/PD-L1在炎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无相应的药物应用于临床,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支持。

  • 标签: 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及其配体1 抑制剂 肿瘤,免疫治疗 抗炎治疗 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随着对砷由毒性至药性的"两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砷通过影响多种细胞程序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引起多器官的损伤受到广泛关注。研究显示,砷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与其诱导PCD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其具体分子机制仍不清楚。文中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砷通过产生ROS诱导细胞凋亡、自噬和程序坏死等主要的PCD形式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砷毒性作用提供基础资料,有助于更好地临床开发和利用砷剂治疗肿瘤及相关疾病。

  • 标签: 活性氧 程序性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滤泡辅助T细胞(Tfh)相关分子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及程序细胞死亡受体1(PD-1)在大疱类天疱疮(BP)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探讨Tfh在B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2014—2017年间确诊的BP患者石蜡组织标本21份,其中女7例,男14例,平均年龄72.57岁。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P皮损中ICOS与PD-1的表达,以10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ICOS、PD-1在BP皮损中均主要表达于表皮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质层,以棘细胞层表达最为显著,细胞质、细胞核均见表达,偶见细胞膜表达,真皮层炎症细胞中亦有表达;正常皮肤组织中ICOS、PD-1表达少见。BP组ICOS表达率为85.71%(18/21),PD-1表达率为47.62%(10/2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01、<0.05)。结论Tfh细胞相关分子ICOS、PD-1在BP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类天疱疮,大疱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T淋巴细胞,辅助诱导 诱导性共刺激分子 滤泡辅助性T细胞
  • 简介:摘要肿瘤免疫治疗发展迅速,程序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抗体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的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所带来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相关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笔者报道一例52岁女性肺腺癌术后患者接受PD-1抗体治疗8个疗程(16周)后出现空腹血糖受损并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查糖化血红蛋白8.1%,空腹和负荷后C肽均<3.33 pmol/L,糖尿病相关胰岛自身抗体均为阴性,HLA基因检测提示DRB1*03∶03为易感基因型。该患者给予常规静脉补液以及后续胰岛素强化治疗好转后出院。经过16个月的随访,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仍为衰竭状态,血糖波动较大。该病例提示PD-1抗体治疗后可能诱导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对于携带易感HLA基因型患者。希望借此文引起内分泌科及肿瘤科医生的广泛关注,在应用该类药物时注意血糖的监测,从而及时发现避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 标签: 糖尿病,1型 程序性死亡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脂肪酸合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以及调控放疗敏感性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NSCLC临床标本,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肺癌组织脂肪酸合酶(FASN)蛋白表达。以A549、H226为研究对象,采取小剂量累积放疗方法培养相应的放疗耐受株A549R、H226R。蛋白电泳和油红染色分别检测细胞株FASN和脂肪的表达。构建FASN基因沉默的A549R-siFASN、H226R-siFASN后,12 h抽提RNA,24 h抽提蛋白质,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基因沉默组和对照组细胞FASN表达,经单细胞克隆实验检测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变化。最后,经免疫荧光检测A549R-siFASN、H226R-siFASN及相应对照组程序死亡因子受体配体-1(PD-L1)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FASN蛋白在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13.20±1.83)个/视野比(29.40±3.77)个/视野,t=3.869,P<0. 05]。与放疗敏感肺癌组织比较,FASN蛋白在放疗不敏感肺癌组织中显著高表达[(25.90±3.43)个/视野比(39.50±5.06)个/视野,t=2.225,P<0.05];与亲本细胞株A549P、H226P比较,FASN蛋白及脂肪颗粒在放疗耐受株A549R、H226R中表达显著上升[(2.38±0.60)个/视野比(5.88±0.81)个/视野,t=3.477,P<0.05;(4.25±0.53)个/视野比(7.50±0.76)个/视野,t=3.529,P<0.05];与对照组A549R-sc、H226R-sc比较,FASN基因沉默的A549R-siFASN[mRNA相对表达量(1.00±0.11比0.35±0.08,t=12.074,P<0.05]和H226R-siFASN[mRNA相对表达量(1.00±0.09比0.25±0.01,t=14.653,P<0.05]对放疗的敏感性显著上升,4、6 Gy时A549R-sc/siFASN存活指数为0.82±0.15比0.35±0.07、0.69±0.09比0.3±0.05(t=3.127、6.652,P<0.05),2、4、6 Gy时H226R-sc/siFASN存活指数为(0.77±0.11比0.51±0.12、0.65±0.08比0.3±0.1、0.53±0.07比0.22±0.04,t=6.887、9.571、10.680,P<0.05)。与对照组A549R-sc、H226R-sc比较,FASN基因沉默的A549R-siFASN、H226R-siFASN中PD-L1表达显著下降。结论NSCLC中FASN表达与放疗敏感性显著相关,PD-L1为其下游靶基因。靶向抑制FASN可以增强NSCLC对放疗的敏感性,是一个有潜力的基因治疗靶点。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放疗敏感性 脂肪酸合酶 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受程序死亡蛋白1(PD-1)抑制剂治疗患者出现的皮肤毒性不良反应,总结其护理措施,为采取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9年2—10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出现皮肤毒性反应的37例(39.4%)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与评估皮肤毒性,同时给予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皮肤毒性反应的护理。结果37例患者中,34例(91.9%)为皮肤毒性G1级患者,未给予药物治疗,皮疹消退后按照原计划治疗;2例(5.4%)为皮肤毒性G2级患者,药物治疗后皮疹消退,可见散在色素沉着,按照计划进行原方案治疗;1例(2.7%)为皮肤毒性G4级患者,请皮肤科、感染科会诊,体温正常,皮肤黏膜破溃、结痂、脱落,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相关皮肤毒性反应,需要临床医生及护士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及护理,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 免疫相关性皮肤毒性反应
  • 简介:摘要部分肿瘤传统治疗方法已有较大局限性,近年免疫治疗发展迅速,显著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较少,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反应导致T细胞活化及表面多种异质受体(兴奋或抑制)表达上调。免疫检查点具有免疫抑制调节作用,包括程序细胞死亡蛋白1(PD-1)及其配体程序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正常生理状况下,配体受体结合,兴奋和抑制信号通路共同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当免疫检查点过表达,抑制通路占主导地位,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避。PD-1和PD-L1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质是单克隆抗体,靶向结合相应的免疫检查点,恢复T细胞功能,增强免疫反应,从而提高机体抗肿瘤能力,在特定类型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已有良好效果。本综述阐述了PD-1和PD-L1抑制剂在肿瘤免疫逃避和治疗中的相关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依据,并深入探讨其应用前景。

  • 标签: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
  • 简介:摘要铝可引起神经细胞死亡,产生神经毒性并最终导致机体学习及认知功能障碍。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程序细胞死亡(PCD)作为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去除不需要或异常细胞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调控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本综述总结铝对神经细胞凋亡、自噬及程序坏死等PCD的影响,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生机制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线索。

  • 标签: 神经细胞 程序性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