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是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理想模型,但研究过程往往受到遗传工具和品系资源的限制,无法有效地调控目的基因表达,阻碍实验的深入开展。为了方便果蝇领域的实验室开展研究,我们首先开发并优化了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技术,随后研发了转录激活系统和新一代转基因干扰技术,最终可以简单高效、准确特异地调控目的基因表达。同时,利用这些遗传学新技术,我们构建了相应的基因敲除、转基因转录激活、转基因干扰的果蝇品系资源库,使清华大学果蝇中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果蝇技术和资源中心之一。这些新技术以及相应的果蝇资源,正在被国内外果蝇研究领域的实验室所应用,对发育和疾病等相关研究发挥着广泛的促进作用。

  • 标签: 黑腹果蝇 遗传工具 果蝇资源
  • 简介:目的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ligationandpuncture,CLP)所致脓毒症大鼠模型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CLP诱导SD大鼠脓毒症,术后8、16和48h时检测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HE染色观察肺、肾、肝、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12d生存率为30%,发病急且死亡率较高。在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内,CLP大鼠8h时出现APTT时间延长(P<0.05),16h时出现PT时间延长(P<0.05),内源凝血途径的XII活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VII活性出现一过性抑制。TT在48h出现延长(P<0.01)。FIB的含量从16h开始逐渐增多(P<0.001)。与凝血和抗凝功能有关的其他重要指标中PLT数量从8h逐渐下降(P<0.01);vWF:Ag量从8h逐渐增多(P<0.001);D-D量从16h逐渐升高(P<0.05);PS:Ag量直到48h出现明显下降(P<0.001);而AT-III含量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发现肺、肾、肝、脾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显示明显的静脉血栓和出血特征。结论大鼠脓毒症模型在急性期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但未观察到凝血功能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

  • 标签: 脓毒症 大鼠 凝血功能 病理
  • 简介:诸氏鲻虾虎鱼是我国特色海洋鱼类,具有诸多实验动物培育与应用优势。本文概述了诸氏鲻虾虎鱼的生物学特性、封闭群和近交系培育、质量控制等实验动物化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诸氏鲻虾虎鱼作为海洋实验鱼类在海洋环境监测、水生态毒理等研究中的应用。结合目前研究和应用现状,对诸氏鲻虾虎鱼的质量标准化、近交系培育及其在功能基因组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标签: 诸氏鲻虾虎鱼 生物学特性 近交系 封闭群
  • 简介: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是艾滋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也是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该治疗方法可能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tidereversetranscriptaseinhibitor,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在诱发骨质疏松症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RTI和PI引发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可能的相关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骨质疏松 艾滋病病毒 机制
  • 简介:长爪沙鼠具有脑血管变异缺失的特性,是脑缺血研究良好的模型动物。普通长爪沙鼠群体中模型成功率低,影响研究结果稳定性,不符合实验动物福利要求。我们团队在证实脑血管Willis环(circleofWillis,COW)变异缺失具有遗传性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定向选育建立了脑缺血高发群体,进而通过全同胞近亲繁殖的方式,建立了脑缺血模型近交系,其COW缺失率达76.62%,模型成功率达到88.89%。此外,建立了近交系微卫星DNA和生化位点遗传检测方法,分析了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近交系动物的生长发育和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为该模型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我们还发现,VEGFA基因、AKT/PI3K和Notch信号通路在长爪沙鼠脑血管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抑制消减杂交方法筛选获得4个与长爪沙鼠脑血管发育相关的基因。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近交系的培育成功解决了模型发生率低的问题,减少了动物使用量,提高了研究结果可信度和稳定性,促进了相关机制研究

  • 标签: 长爪沙鼠 脑缺血 近交系 抑制消减杂交
  • 简介:目的比较Zmu-1:DHP与DHP两品系豚鼠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并初步探索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产生的视网膜相关机制。方法通过对Zmu-1:DHP近交系豚鼠和DHP豚鼠屈光度、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的测定,进行两品系眼球相关生物学特性比较,并对筛选出的自发性近视Zmu-1:DHP豚鼠和DHP豚鼠进行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和视网膜信号因子mRNA的表达测定。结果3周龄时,Zmu-1:DHP豚鼠近视率90.21%,DHP豚鼠近视率18.00%;4~12周,随周龄增长,Zmu-1:DHP豚鼠左右眼近视度数与眼轴长度大于DHP豚鼠,角膜曲率小于DHP豚鼠,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视网膜组织结构观察显示,Zmu-1:DHP豚鼠较DHP豚鼠视网膜外核层薄,细胞体积小,分布数目少,脉络膜萎缩变薄,色素上皮细胞层未见明显色素颗粒,而DHP豚鼠色素上皮细胞层内分布有大量棕黄色色素颗粒。PCR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降低(P<0.01),酪氨酸激酶(tyrosinekinases,TK)表达增强(P<0.01),诱导型NO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神经型NO合成酶(neuronalnitricoxidesynthase,nNOS)、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cellgrowthfactor,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增强(P<0.05),视黄醛脱氢酶(retinaldehydrogenase,RALDH)和醛脱氢酶(aldehydedehydrogenase,ALDH)虽然表达增强,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Zmu-1:DHP豚鼠自发性近视高发,为轴性近视,其分子机制与视网膜近视信号因子的调控有关。

  • 标签: 豚鼠 屈光度 视网膜 近视因子
  • 简介:裸鼹鼠具有抗肿瘤、耐低氧、耐疼痛、寿命长等优势特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其实验动物化及应用推广迫在眉睫。本团队围绕裸鼹鼠实验动物化及标准化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对裸鼹鼠繁殖、遗传、微生物及营养学的研究,解决了了裸鼹鼠繁殖率低下,遗传背景不明确和携带病原微生物不明等问题,成功建立了普通级封闭群裸鼹鼠种群,现种群已繁殖至第6世代。同时对所建立种群生物学特性,如耐低氧、抗肿瘤、抗衰老等开展了系统研究,为相关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动物模型材料和研究策略。

  • 标签: 裸鼹鼠 普通级 封闭群 耐低氧 抗衰老
  • 简介:单克隆抗体(单抗)因其专一性、高效价、低耐药性等显著优势,已成为生物制药业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并成功用于治疗多种癌症、自身免疫病和其他疾病等。从最初的鼠源性单抗发展至现今的全人源单抗,新的制备技术不断涌现,如单细胞分选和测序技术等。同时,通过改变全人源单抗的糖基化水平、优化单抗亲和力成熟技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亲和力。目前,全人源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受到行业关注,也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平衡在降低其免疫原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其亲和力等,仍寄希望于新的技术或策略。

  • 标签: 鼠源 全人源 单克隆抗体 糖基化 单细胞分选技术
  • 简介:长爪沙鼠是具有糖尿病潜质的实验动物,但普通群体中糖尿病发病率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研究需求。我们在前期进行长爪沙鼠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偶然发现其中一个分支具有高血糖的特性,因此对其进行了定向培育。经过20代全同胞近亲繁殖,获得一个自发性Ⅱ型糖尿病模型近交系,该品系动物具有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多器官病变和多个糖尿病相关基因表达异常等糖尿病典型特征,其糖尿病特征模型比率达到60%左右。我们利用该模型进一步开展发病机制研究,发现肥胖型糖尿病和非肥胖型糖尿病具有脂肪组织分布和细胞大小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长爪沙鼠近交系是理想的Ⅱ型糖尿病模型,将为糖尿病发生机制、脂肪组织在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糖尿病敏感药物筛选等诸多糖尿病相关的研究提供新材料和新思路。

  • 标签: 长爪沙鼠 Ⅱ型糖尿病 肥胖 瘦素 脂联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