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向创新型教育转变之所以艰难,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创新知识生成过程中的批判性、默会性、境域性、发散性、个体性等因素缺乏体认,重实证精神、收敛式思维,轻批判精神、发散式思维;推崇清晰性思维、贬低模糊性思维;只关心明确知识、忽略知识的默会维度,从而以一种有违创新知识生成规律的计划式的思维去推行创新教育。真正有效的创新教育,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和创新型知识生成规律,按照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 标签: 创新教育 科学革命 默会知识 创新人才培养
  • 简介:受张东荪与C.I.刘易斯影响,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先生在其早年知识著作《认识心之批判》中,也是将经验性的“直接的呈现”作为知识的前提和材料,而“直接的呈现”与“所与”密切相关。诚然,牟宗三的作为知识出发题材的“所与”理论与张东荪、金岳霖的具有诸多区别。但他的知识前提思想却昭示出如下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采取一种弱的基础主义的立场,知识的建构必须得有出发的起点,这个起点即是“所与”,这样的“所与”是主客体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东西,即所谓的“直接的呈现”,它是我们从事认识活动所从出发的题材。

  • 标签: “所与” 知识论 基础主义 牟宗三
  • 简介:本文从知识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

  • 标签: 大学理念 知识论 知识创价社会
  • 简介:人类认识(心有征知)的对象是感觉(天官薄类).感觉模式具有先验性.人类据此确立命题原则:逻辑原则、简单原则等.主体因为有善恶喜好,故要虚;认识不同而平等,故壹;心有萌动,故静.针对先秦学者在名实问题上产生的一些混乱,荀子提出:行、调、约等方法,强调在概念的实际运用中把握它.

  • 标签: 荀子 认识 名家
  • 简介:先秦名家通过辨析概念与事物的关系,揭示了:一、概念是主观的;二、概念作为实在存在的条件;三、概念的真实意义在于运用;四、事物作为现象存在,其空间性、时间性是主观的;五、作为现象的事物是不确定的;六、现象是主体先验感知模式与外在尘缘的作为;七、现象是静止的;八、理性思维只能关注经验现象,对事物的真正无效。

  • 标签: 名家 惠施 公孙龙 现象 知识
  • 简介: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知识,人类的发展需要创造性知识。基于上述理念的知识,学习科学知识需要了解知识的相对性与相关性,进而把握知识的同一性。透过这样的学习范式,才能真正地领悟科学的本质。在学生科学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中,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科学课程 学业成就评价 知识论
  • 简介:一、知识价值之反思价值是分层次的。课程内容安排下来后,进入教学阶段,就会出现知识所具有的内在和外在价值之分。知识的功利价值就是知识的外在价值,为谋生或社会生活而具有的价值就是知识的外在价值;而知识的内在价值是超功利的,是指知识本身具有的满足人的理智自由和欣赏需要的价值。每个科目的知识都兼具外在与内在的价值。

  • 标签: 知识论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反思 知识价值论 外在价值 课程内容
  • 简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分歧,在理论建设上反映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基础不够明晰。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基础,在知识价值上,我们需要反思狭隘的功利价值,追求知识的实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选择和制定满足国家与地区以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具有活力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组织上,需要平衡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识,尤其是要突出后者在培养学生公民品质方面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知识观上,需要从“知识符合”向建构主义知识观转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让学校教育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发挥奠基作用。

  • 标签: 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知识论基础 知识价值论 经验主义知识论 教师知识观
  • 简介:摘要:大众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现象,无疑与人类知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相生相伴,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当大众对某种理论进行思考和谈论时就已涉及知识的归赋,知识归赋是我们如何驾驭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本文着重从大众知识归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来进行阐述,以便加强对知识本质问题的探索。

  • 标签: 大众知识论 知识归赋 知识本质
  • 简介:摘要:大众知识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和现象,经常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谈话中。当大众对某种理论进行思考和谈论时就已涉及知识的归赋问题。本文从大众知识归赋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入手,探讨知识本质问题,以深化我们对知识归赋在驾驭社会生活中的核心作用的理解。

  • 标签: 大众知识论 知识归赋 知识本质
  • 简介:那种把知识组织作为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并提出把客观知识世界的理论作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的共同基础[3],图书情报学理论基础中的知识研究开始于国外知识基础理论的研究

  • 标签: 中的知识论 图书情报学 基础中的
  • 简介:明清之际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点。该时期实学思想具有经世致用、中西交融的特点。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以“明体达用”作为知识选择标准,建构出以经史考据、民生日用、格物穷理为特征的课程知识体系,课程知识强调人文与科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对当今课程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明清之际 实学 课程知识论
  • 简介: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本文指出传播学是关于社会精致化管理的知识,传播理论、知识社会学、反思性

  • 标签: 传播学知识论 知识论题
  • 简介:人类传播研究的知识起点,本文指出传播学是关于社会精致化管理的知识,传播理论、知识社会学、反思性

  • 标签: 传播学知识论 知识论题
  • 简介:美国犯罪学学者KellyFrailing和DeeWoodHarper撰写的《犯罪学基础:新维度》(FundamentalsofCrimnology:NewDimensions)一书2013年予以首次出版。(3]这是晚近一部较具有特点的美国犯罪学教科书,无论与美国同类的犯罪学教科书相比.还是与我国犯罪学教科书对照,均显示出了自己的独到之处。因此,对其知识内容与体系进行深入全面阐释与揭示,以此为基础从比较视角展开评析,对于大力推进我国犯罪学教程知识的理论体系建设有着重要借鉴与启发意义。

  • 标签: 犯罪学 知识论 维度 述评 教科书 比较视角
  • 简介:知识是为知识存在的合法性奠基的理论。传统知识遵循的是理性动力原则,这一原则在近代知识奠基运动中始终未被触动。马克思超越近代知识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代替理性动力原则。理性动力原则强调理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理性动力原则的缺点是抽象性;感性动力原则强调感性是知识的动力源泉。马克思强调把感性当作感性活动来理解并在感性活动中不断生成发展,因而是活动的感性。活动的感’性能不断地扩充知识对象,因而能为知识进一步奠基。

  • 标签: 知识论 活动的感性 理性
  • 简介: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一个悠久却也历久弥新的命题。以知识为视角,探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知识基础,抛开传统理论的伦理性假设、突破其历时性局限,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供一种科学的彻底解释。本文的结论:在知识的逻辑下,知识的个人性、主观性、分散性、有限性、相对性等特质决定了市场基础性和政府补充性地位;在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上,主张政府的市场化倾向,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政府机制中。

  • 标签: 政府与市场关系 知识论基础 市场化倾向 理性假设 传统理论 市场基础
  • 简介:知识是音乐教育领域中既熟悉又陌生的范畴。教学中它无时无处不在,但却很少被深入地认识。学校音乐教育中知识不应被单一理解为教材中的音乐信息,而是一个知识系统。本文从知识体系的认识层面把学校音乐教育知识分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音乐知识等三个方面,并从这三个维度阐述其各自的分类、内涵以及教学策略。

  • 标签: 学校音乐教育 经验 知识世界
  • 简介:6月27~29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厦门大学知识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共同主办。来自美国、英国、芬兰、丹麦、爱尔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内地共80多位学者与会,共同探讨知识问题。

  • 标签: 中国现代 认知科学 哲学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知识论 成立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