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并发皮下出血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对本科室注射低分子肝素的150例患者进行总结及分析,对采取改良操作手法前后进行分组,改良前的常规手法为对照组,改良操作手法后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皮下出血发生率(14.6%)低于对照组的(33.3%)。结论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实施改良后的护理干预,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皮下出血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皮下埋植避孕法的植入和取出率。方法选取2007年1月—12月因要求结束皮下埋植避孕方法而来我院就诊的51例妇女。结果皮下埋植避孕效果好。结论皮下埋植避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皮下埋植 手术 临床体会
  • 简介: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激素,适宜的储存温度能够保证胰岛素的药效,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变性而失效。未开启的胰岛素应保存在2~8℃的冰箱中,且在保质期前使用。此外,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胰岛素不要立即开启使用,需在室温下放置60分钟左右,让胰岛素的温度恢复到常温时再用,因为低温胰岛素注射时容易引起疼痛。

  • 标签: 注射胰岛素 储存温度 胰岛素注射 蛋白质 保质期 冰箱
  • 简介:摘要皮下无痛埋针疗法,是经明确病变经络后,在健侧(单侧)四肢长骨段经络循行线上,避开肩、肘、腕和髋、膝、踝关节,随机选择进针点,采用“随迎补泻”法,用毫针沿病变经络循行线经皮下平刺,将毫针顺(或逆)经络走向埋入皮下,根据患者病情酌情施以手法后留置一定的时间并用医用胶布固定。行针和留针过程要求无酸胀痛麻等针感出现,以出现温、热、寒、凉及发痒等感觉为效佳。笔者采用皮下无痛埋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10例获得满意疗效,体现针灸简、便、效、验、廉的特点。

  • 标签: 中风后呃逆 皮下无痛埋针 临床体会
  • 作者: 熊文中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泸州市人民医院四川泸州646000)【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30-01近年来,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症状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诊治中。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以治愈的疾病,并且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较大,为此人们对该疾病的关注及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典型的类风湿性皮下结节应该如何进行内外合治。1什么是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相较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家可能较少听说过类风湿性皮下结节,那么类风湿性皮下结节到底是什么?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解:1.1主要表现类风湿性皮下结节出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骨突起部位,较为常见的有指关节、肘关节、骶部或是脚踝处,小部分情况下这种浅表结节还有可能位于人体的肌腱或是腱鞘上。若患者的小结节位于皮下,则呈现可推动状态,结节位于关节囊粘连处或是骨膜下情况除外。据临床统计分析,这种皮下结节常于类风湿的高度活动期被发现,且患病概率约为10%~26%,情况较为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1.2患病原因解剖上人体骨突起部位血管较脆弱易破裂,类风湿因子也因此常在此处聚集、淤积。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细胞被类风湿因子吸收并激活,从而促使结节形成。中医诊治表明:皮下结节的形成多为外邪侵袭,因此导致病人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最终淤积于某一具体部位。为此,在治疗该类疾病时应当以活血化瘀之法实现散结消肿。2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中医辩证内治在对类风湿性皮下结节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中医辩证内治是第一步。为此,我们来看以下两种中医辩证而得的患病类型:2.1气滞血瘀型:该类病人的皮下结节大多为表结节,结节处有时会感觉疼痛而有时却无感。病人脉象低沉,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能够发现其舌表面呈现为暗紫色且有较为明显的瘀斑。内治之法:以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为主;药方:(1)桃红四物渐加减:桃仁、红花、白芍、生地黄、当归、川芎、三七、乌药、佛手、路路通、丝瓜络、蒲黄各10g,用水煎服便可,每日1剂;(2)血府逐瘀口服液:起活血化瘀之效,一次1支10ml,每天口服3次;(3)三七片:起散瘀止血之效,一次2~6片,每天口服3次;(4)云南白药胶囊:起化淤止血之效,一次3粒,每天3次;(5)中华跌打丸:起清肿止疼之效,一次1丸,每天3次。2.2痰浊阻滞型:该类病人的皮下结节大多为浅表结节,经常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痛风患者易患皮下痛风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痛风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无痛风石患者39例为对照组,痛风石患者41例为研究组。分析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压、初诊年龄、受累关节数、体重指数、血肌酐、病程以及血尿酸等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在饮酒、吸烟史、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痛风家族史等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皮下痛风石危险因素有受累关节数、病程、舒张压痛风发作累及上肢关节、血尿酸等,保护因素为规律运动和体重指数。结论痛风患者关节受累数目多,病程长,肾结石,血尿酸水平高等出现痛风石概率高,因此需积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疗效。

  • 标签: 痛风 皮下痛风石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痛风患者易患皮下痛风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痛风患者80例随机进行分组,无痛风石患者39例为对照组,痛风石患者41例为研究组。分析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血压、初诊年龄、受累关节数、体重指数、血肌酐、病程以及血尿酸等差异显著(P<0.05)。而患者在饮酒、吸烟史、总胆固醇、空腹血糖、痛风家族史等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皮下痛风石危险因素有受累关节数、病程、舒张压痛风发作累及上肢关节、血尿酸等,保护因素为规律运动和体重指数。结论痛风患者关节受累数目多,病程长,肾结石,血尿酸水平高等出现痛风石概率高,因此需积极干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疗效。

  • 标签: 痛风 皮下痛风石 危险因素
  • 简介:4例为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有明确医源性病史诱发的9例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患者进行了荧光血管造影,FFA表现为早期中央动脉静脉充盈迟缓

  • 标签: 医源性眼部 眼部血管 荧光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改良法的应用。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4月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患者100例,随机分组,传统组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患者实施传统的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改良组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患者实施改良的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患者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恐惧感。结果改良组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患者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相比较传统组更好,P<0.05。改良组恐惧感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的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疾病、视神经萎缩等效果确切,可获得理想效果。

  • 标签: 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 改良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探索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最新改进效果,同时阐述护理方法。方法73例病患(2018年1月~6月)均在我院注射皮下低分子肝素钠,将注射的最新改进效果及预防出现出血护理方法进行重点阐述。结果所有73例患者中68例患者注射中未感到疼痛,5例患者注射中出现稍微不适感;93.15%的患者未发生皮下出血,并感觉较为舒适。结论最新改进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对提升护理质量的意义重大,故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皮下注射 改进 护理
  • 作者: 苏燕涛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1-11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1期
  • 机构:      (邯郸市传染病医院 河北邯郸 056002)  【摘 要】目的:分析体检者采血后发生皮下血肿的预防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择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入我院体检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各组30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B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两组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体检者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是26.67%,B组发生率为3.33%,A组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避免体检者在采血后出现皮下血肿,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进行预防,可有效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
  • 简介:【摘要】目的:重点探索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最新改进效果,同时阐述护理方法。方法: 73例病患( 2018年 1月 ~6月)均在我院注射皮下低分子肝素钠,将注射的最新改进效果及预防出现出血护理方法进行重点阐述。结果:所有 73例患者中 68例患者注射中未感到疼痛, 5例患者注射中出现稍微不适感; 93.15%的患者未发生皮下出血,并感觉较为舒适。结论:最新改进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对提升护理质量的意义重大,故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钠 皮下注射 改进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10例为对照组,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60例为循证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操作,循证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成立循证小组、提出循证问题、寻找证据支持、文献分析与评价,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得出证据形成建议,制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操作规范并应用于临床。比较两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实施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实践规范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

  • 标签: 肝素 低分子量 注射 皮下 并发症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下橡皮引流条在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有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经腹手术患者12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予皮下放置橡皮引流条,对照组常规缝合,术后均给予微波外照射,观察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及脂肪液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例数、切口愈合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对存在有切口脂肪液化高危因素的经腹手术患者,放置皮下橡皮引流条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有利于切口愈合和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和切口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橡皮引流条 经腹手术 切口脂肪液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570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原因和护理要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3月 570例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出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临床护理要点。结果: 570例患者中有 16例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所有患者均为股动脉穿刺者,其中 6例患者出现在鞘管拔出时, 6例出现在拔除鞘管后压迫止血时, 4例出现在沙袋压迫穿刺点止血时。经过对症的干预后, 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的综合征,可能与精神紧张、疼痛刺激、血管压迫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心血管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临床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对血糖及神经缺损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5月-2018年10月纳入该院100例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泵注胰岛素治疗,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分值。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糖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较对照组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较对照组低(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较对照组(42.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效果优于多次皮下注射,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发生,缓解神经损伤,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

  • 标签: 胰岛素持续皮下注射 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 血糖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目的:观察多点缝合术治疗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8年6月我科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患者3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17)。实验组均采用多点缝合后引流加压包扎治疗,对照组均采用切开引流换药治疗,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结果:实验组17例患者14例痊愈;2例残余少量积液,多次抽液后痊愈;1例出现感染后皮瓣坏死,清创后行植皮术后痊愈;平均愈合时间17d。对照组15例患者5例痊愈;7例出现感染,予清创后痊愈;3例出现感染后皮瓣坏死,予植皮后痊愈;平均愈合时间31d。结论:多点缝合术治疗乳腺癌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乳腺癌术后 顽固性皮下积液 多点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