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静脉穿刺应用于静脉输液、注射和抽血。静脉注射后穿刺部位皮下瘀血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一种现缘,因此,保护血管很重要,尤其对长划输液的病人,危重病人更为重要。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总结出一些简单、方便的可防止皮下瘀血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静脉穿刺 皮下瘀血 预防措施 护理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应用改良式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对其瘀血影响情况探究。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科共计诊治患者100例,作为分析对象,均排除有其他出血疾病,将其研究纳入案例依照其注射方式进行分组,研究组予以改良式皮下注射,对照组使用传统皮下注射,每组患者50例,分析两组满意度,皮下淤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皮下瘀血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皮下瘀血发生率(28.00%),对照组注射满意度为(80.00%)低于研究组注射满意度(98.00%),临床对比具备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皮下瘀血 低分子肝素钙 预留空气注射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例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用热敷和硫酸镁湿热敷瘀血部位;结果皮下瘀血的发生与输液时间(天数),操作者的穿刺技术(决定穿刺次数或成功率),拨针后按压时间、方法等有关;瘀血3-7天消失。结论高度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是预防或减少穿刺部位皮下瘀血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静脉穿刺 皮下瘀血 原因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对献血造成的皮下淤血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无偿献血者的反映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处理措施。结果通过对献血人员的反应进行分析得知,不同的献血人员,其出现的反应不同,造成各种反应的原因也相差较大,需要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处理措施,争取帮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情况,提高献血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对于献血工作,需要对献血人员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针对献血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这对降低献血反应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献血 皮下淤血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瘀散外敷治疗皮下瘀血的疗效及护理措施分析。方法:对我院2019年4月-2020年7月发生皮下瘀血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为之实施皮下瘀血硫酸镁湿敷,另30例实验组为之实施化瘀散外敷。比对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护理下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采用化瘀散外敷的实验组,皮下瘀血改善效果较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化瘀散外敷 皮下瘀血 护理措施 治疗效果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发生皮下瘀血的基本原因,且提出合理的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站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无偿献血者皮下瘀血患者,分析发生皮下瘀血的原因,给予有效处理措施。结果女性献血发生率为64%,男性献血发生率为36%,男性女性献血患者与男性献血患者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存在意义。结论在采集血液中无偿献血人员献血者恐惧、精神紧张,采血后针眼按压不当,献血者冬装袖口太紧,采血人员技术不佳,献血者血管等是主要匀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宣传与教育,提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 标签: 无偿献血 皮下瘀血 原因 预防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腹部轮换注射卡 在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接诊的 146 例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73 例。对照组随机 轮换 注射部位,研究组接受 腹部轮换注射卡 , 对两组患者皮下 瘀血 率及皮下 瘀血 程度加以比较。 结果: 研究组皮下 瘀血 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皮下 瘀血 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患者采用 腹部轮换注射卡 且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可以有效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

  • 标签: 腹部轮换注射卡 低分子肝素 皮下瘀血 皮下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对20例静脉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改进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原因分析,改善拔针技巧,输液拔针后皮下瘀血的患者明显减少。

  • 标签: 输液拔针 皮下瘀血 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轮换注射卡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住院病人1852例,按时间前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使用腹部轮换注射位卡,观察例数为1019例,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观察例数为833例,观察两组皮下瘀血率及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皮下瘀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瘀血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腹部轮换注射卡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及瘀血面积。

  • 标签: 腹部轮换注射卡 低分子肝素 皮下注射 皮下瘀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腹部轮换注射卡 在皮下注射 低分子肝素 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我院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接诊的 146 例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分组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73 例。对照组随机 轮换 注射部位,研究组接受 腹部轮换注射卡 , 对两组患者皮下 瘀血 率及皮下 瘀血 程度加以比较。 结果: 研究组皮下 瘀血 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皮下 瘀血 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对需要低分子皮下注射患者采用 腹部轮换注射卡 且有规律的轮换注射部位可以有效减少皮下瘀血发生率。

  • 标签: 腹部轮换注射卡 低分子肝素 皮下瘀血 皮下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指按压法对防止献血后针眼处皮下瘀血的作用,为改进献血后护理措施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7月3724名初次献血者为参照组,采用常规按压法;选择2017年8月-2018年2月4563名初次献血者为干预组,采用三指按压法。统计并比较两组献血者中针眼处皮下瘀血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指按压法对减少献血后针眼皮下瘀血发生率效果明显,宜在日常采血工作广泛应用。

  • 标签: 三指按压 献血 皮下瘀血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析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发生皮下瘀血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需要置入PICC导管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操作,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联合综合护理 ,包括选择合适的置管时机、正确的按压手法和时间、预防性的使用水胶体敷料、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发生皮下淤血积极采取干预措施等。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穿刺点局部皮下瘀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 PICC置管,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对策,可以降低PICC置管后穿刺点局部皮下瘀血发生率。

  • 标签: b超 改良赛丁格技术 有效按压 水胶体敷料 扩皮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于降低低分子肝素钠注射后皮下出血发生率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4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传统护理;以2023年5月-6月行相同处置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在品管圈活动建立后,按照确认为活动目标与改善要求开展护理工作,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皮下出血率分别为26.00%、9.00%,后者显著低于前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内科接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和皮下出血率的降低。

  • 标签: 品管圈 低分子肝素钠注射 皮下出血 临床效果
  • 简介:徐州杏林保安堂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七日,由中国中医泰斗原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为赞赏蒋沁霖大夫精求学术、济世救人而题名。

  • 标签: 瘀血发热 治验 病例
  • 简介:明、清迄今,对附子、肉桂的认识和应用,局限于温阳散寒,这是偏狭之见。宋前本草如《本经》、《别录》、《集注》、《药性论》、《日华子本草》等俱认定附子、肉桂有活血化瘀的抗瘀血作用,所谓“破瘾坚积聚、血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晚近实验室研究的结论也支持古代医家的观点,说明附予、肉桂具有抗血凝的作用。

  • 标签: 附子 肉桂 抗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