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局部注射肉毒毒素具有较好的抗痉挛效果。本文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定义、病理生理、治疗概况和A型肉毒毒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也指出了目前临床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肢体痉挛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 A型肉毒毒素 治疗 临床证据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观察中医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的研究样本为到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共计70例。按照单双号分发法将这些样本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35例,常规组35例,给予常规组患者现代康复训练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中医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能力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在对比两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来说,应采取中医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中医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并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中医 综合康复训练方法 中风偏瘫 痉挛状态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状态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中风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与对照组(现代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偏瘫上肢肱二头肌痉挛程度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医综合康复 现代康复训练 中风 上肢肌肉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皮肤痉挛患者,在传统治疗思路基础上,设计出机理更加完善的创新治疗思路和方法。意义:对于后续的数据对比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资料搜集方法。结果:皮肤痉挛患者通常会出现神经根病变(如外周神经炎、低钙血症等症状)。创新治疗思路同时完成了四项工作:1、热敷;2、针刺;3、维生素B1摄入;4、甲钴胺片摄入。比以往传统的诊疗方法(手术或补钙)治疗机理理论上更加完善。按病机同理性推断:其他身体部位的皮肤痉挛亦可先按此法予以治疗,具体效果也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皮肤痉挛 传统治疗方法 创新治疗思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发性眼睑痉挛(idiopathic blepharospasm,IBSP)系局灶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学界普遍认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脑部基底节损害、黑质-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元过度活跃,或是脑皮质抑制性降低有关。本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较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典型症状是不断重复、非意志性强烈闭眼,常在安静或注视人或物时出现。眼睑痉挛临床诊断指南可对疑似IBSP患者进行初筛,Shorr分级是依据患者睑肌痉挛程度制定的一种可有效衡量其病情严重性的量表。使用合适剂量肉毒杆菌毒素于眼轮匝肌注射是治疗轻中度眼睑痉挛安全有效的手段。(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15-419)

  • 标签: 特发性眼睑痉挛 肉毒杆菌毒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牵张 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痉挛 小腿三头肌
  • 简介:摘要咀嚼肌痉挛(HMS)是一种罕见的由三叉神经运动支功能异常导致咀嚼肌功能紊乱的疾病,与面肌痉挛在症状上相似,但更为罕见,国际范围内迄今仅有数十余例报道。目前,HM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三叉神经运动支受深部组织或血管压迫导致的脱髓鞘病变是学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笔者现围绕HM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案等诊疗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更好地鉴别、诊疗该病提供思路。

  • 标签: 咀嚼肌痉挛 临床表现 微血管减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建立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60只,鼠龄2~3月龄,体质量290 g~320(304.2±11.6)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水乙醇组(ETH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空白对照组(CK组),每组20只。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使用脑立体定位仪确定大鼠右侧内囊位置后,ETH组注射80 μL无水乙醇,NS组注射80 μl生理盐水,CK组不注射任何试剂。术后观察各组大鼠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术后第3、7、14、21天采用神经系统安全性评分(NSS)标准评估大鼠脑损伤程度,Faden评分标准评估大鼠运动损伤状态,改良Ashworth评分标准评价肌肉痉挛状态。术后第21天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内囊损伤情况;取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左侧下肢腓肠肌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Ⅰ型肌纤维百分比。结果术后3天内,ETH组大鼠死亡5只,NS组死亡2只,CK组死亡1只。ETH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出现左侧上、下肢痉挛状态,症状持续直至术后第21天处死前;NS组、CK组大鼠均无左侧上、下肢痉挛症状。NS组、CK组大鼠术后第3、7、14、21天NSS、改良Ashworth评分均为0分,Faden评分均为22分;ETH组第3、7、14、21天NSS评分分别为(15.5±1.9)、(15.8±1.8)、(15.4±1.7)、(15.1±1.8)分,Faden评分分别为(3.5±1.8)、(3.2±1.7)、(3.7±1.9)、(3.9±1.8)分,改良Ashworth评分分别为(3.5±0.5)、(3.5±0.5)、(2.9±0.7)、(2.9±0.6)分。术后第21天脑组织形态学检测提示:ETH组右侧内囊部位空洞样坏死,神经细胞显著减少,神经细胞结构松散,排列紊乱,细胞核固缩、消失,未累及其他脑区;NS组、CK组脑部神经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有序,细胞核无扭曲、变形,核仁清楚。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ETH组、NS组、CK组左侧上肢指总屈肌和左侧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分别为10.2%±6.3%、6.5%±2.9%、6.7%±2.9%和13.8%±5.1%、7.7%±3.3%、7.6%±4.8%,ETH组大鼠上肢指总屈肌、下肢腓肠肌Ⅰ型肌纤维百分比均大于NS组、C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无水乙醇内囊靶向注射可以建立一种症状典型、稳定的成年SD大鼠痉挛性脑损伤模型。

  • 标签: 脑损伤 脑性瘫痪 痉挛 模型,动物 无水乙醇 内囊 大鼠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痉挛的效果。方法:2021年3月-12月,选取本院诊治的小儿肠痉挛患者56例为对象。制作随机数字,将其1:1划分为对照、试验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联合中医推拿,对比治疗效果。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3d、7d后疼痛持续时间均缩短,试验组较之对照组更短(P<0.05)。3)随访6个月,试验组肠痉挛复发率为7.14%,略低于对照组的10.7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推拿治疗小儿肠痉挛疗效确切,能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小儿肠痉挛 小儿推拿 疼痛时间 复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破伤风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难治性痉挛分为难治性痉挛组和普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探讨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及风险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9例破伤风患者,难治性痉挛组35例(59.32%)、普通组24例(40.6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潜伏期、创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均行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肺部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难治性痉挛患者入科第1天多部位肌紧张(肌痉挛/四肢僵硬、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发生率较普通组高(P<0.05),预测难治性痉挛的发生时,患者发病初期(入院24 h内)表现为肌痉挛/四肢僵硬+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的特异度最高。难治性痉挛患者Ⅳ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48.57%的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需要3种以上镇静药+肌松剂治疗,镇静药使用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肺部感染率明显增加,需要长时间大量镇静剂联合肌松剂治疗,发病初期出现多部位肌肉强直的患者出现难治性痉挛发生率较高。

  • 标签: 破伤风 难治性痉挛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推拿治疗,实验组在推拿治疗和PNF基础上结合中药熏洗和生物反馈疗法等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改善情况和上肢运动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实验组肌张力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上肢痉挛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脑瘫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中痉挛型脑瘫占比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进展
  • 简介:摘要痉挛性发声障碍(spasmodic dysphonia,SD)是一种由局灶性喉肌张力障碍引起的发声困难,以不规则和非控制性的发声中断为特征性表现,伴有发声费力。有报道其患病率约为1/100 000,中年女性多见,我国男女性发病性别比为1∶10.3,高发年龄段为30~49岁。根据受累肌群和临床特点,SD可分为3个类型,其中内收型(ad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dSD)最常见,约占SD患者的80%,外展型(abductor spasmodic dysphonia,AbSD)和混合型(mixed spasmodic dysphonia,MSD)较少见。目前,对S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上,而对病理生理学的探索相对有限,临床诊断也因缺乏标准而具有挑战性,通常需要喉科医师、言语病理师及神经科医师的多学科合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8型是由KIF1C基因突变所致的罕见遗传病。本文报道1例我院收治的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患者为15岁女性,以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为主要临床表现,颅脑磁共振成像可见双侧对称性锥体束受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KIF1C基因未曾报道过的c.425_426delTG(p.V142Gfs*10)纯合突变,经预测为致病性变异。

  • 标签: 痉挛性截瘫,遗传性 小脑共济失调 磁共振成像 KIF1C基因
  • 简介:摘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HSP)是一种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等。目前认为,HSP的病理机制为双侧皮质脊髓束轴突变性。迄今为止,已报道有80多种致病基因和HSP发病相关,其中以SPAST基因突变所致的痉挛性截瘫4型(spastic paraplegia type 4,SPG4)最常见。基因检测对疾病确诊和分型至关重要。HSP发病率低,虽不是一种短期致死性疾病,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迄今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从小分子化合物、基因治疗、康复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就HSP治疗方法做出阐述。

  • 标签: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