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痉挛瘫是脑卒中后遗证的一个主要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张伯儒老师根据经筋的理论,治疗卒中后的痉挛痉挛后遗症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张伯儒 痉挛性瘫痪 经验
  • 简介:目的:探索制作稳定且成功率高的大鼠脑卒中痉挛瘫痪模型。方法:分别运用文献报道的电损毁内囊法及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卒中痉挛模型。结果:电损毁内囊法造模失败,且在改变内囊定位、减小电流量及刺激时间后动物死亡率仍然为100%;线栓法造模存活动物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评分、肌张力评分均符合要求,成活率为80%。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卒中痉挛瘫痪模型较稳定,且成功率高,有一定的可行

  • 标签: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线栓法 电损毁内囊法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7年 1月我院收治的 100例疗中风后痉挛瘫痪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 2组,每组 5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 Bathel、 Fugl-Meyer指数改善更加显著, P< 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 84.00%,观察组为 98.00%。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 P< 0.05.结论:痉挛瘫痪者,以常规康复治疗为基础,开展针灸治疗,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安全强,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转归,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针灸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康复理疗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痉挛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它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痉挛瘫痪状态的临床和机理研究作一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0月到2022年9月在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医治中风后痉挛瘫痪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取平衡阴阳针刺法联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普通针刺法+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28日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治疗组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Barthel指数均接近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肌力评分、痉挛评分、临床痉挛指数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90%)高于对照组(66.67%),统计学对比有差异( =4.812,P=0.028<0.05)。结论:平衡阴阳针刺法对中风后痉挛瘫痪疗效更加显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状态和痉挛程度,降低患者痉挛肌肉的肌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平衡阴阳针刺法 普通针刺法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 针刀治疗对于脑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的干预效果。 方法: 随机抽取在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期间进行治疗的 112 例痉挛瘫痪的脑卒中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所有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6 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恢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刀对痉挛瘫痪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患侧肢体肌肉痉挛程度。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判定。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其患侧肢体肌肉的痉挛程度也较对照组的改善情况更加明显;此外,在结束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对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采用针刀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瘫痪的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肌肉痉挛程度,且在后续的康复阶段针刀治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情况,对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进一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 标签: 针刀 脑卒中 痉挛性瘫痪 肌肉粘连短缩 牵张反射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瘫痪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本诊所2019年12月-2021年04月的62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分别实行针灸治疗和常规治疗,比较治疗成效。结果 观察组SIAS评分高于参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相对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针灸 中风 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活络丸口服治疗中风痉挛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痉挛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采取常规针刺、蜡疗、小针刀、关节黏连松解治疗、小针刀等物理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活络丸。结果观察组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其主观接受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痉挛瘫痪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大活络丸,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张力,又可增强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大活络丸 中风 痉挛性瘫痪 肢体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中医护理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温针灸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某医院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收治的中风后下肢痉挛偏瘫患者中选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下肢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FMA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温针灸应用于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治疗中的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下肢功能。

  • 标签: []温针灸 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患者治疗中,采用温针灸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本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86例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探究组,每组各43例,参照组执行传统针刺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探究组执行温针灸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探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中风后下肢痉挛瘫痪治疗中,采用温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治疗效果更理想,疗效与安全有保障。

  • 标签: 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 温针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针拮抗法在脑梗死后痉挛瘫痪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实施治疗的脑梗死后痉挛瘫痪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7例)实施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27例)实施电针拮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3%vs74.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拮抗法治疗脑梗死后痉挛瘫痪,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纠正异常运动姿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电针拮抗法 脑梗死 痉挛性瘫痪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针刀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联合针灸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采用针刀联合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针刀 针灸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瘫痪临床选穴规律。方法:对 2016年 5月至 2019年 8月有关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瘫痪的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选择合适文献,对其中涉及的穴位、穴位处方加以总结分析,进而对选穴规律进行探讨,确定选穴规律。结果:在脑梗死后痉挛瘫痪针灸治疗中,局部取穴、循经取穴、特定穴取穴为选穴规律,需要对此提高关注度。结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瘫痪,选择属于痉挛瘫痪肢体所在的腧穴,如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并且加以配伍,进而较好的发挥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提高患者针灸治疗效果。

  • 标签: 针灸 脑梗死 痉挛性瘫痪 选穴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针刀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作为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联合针灸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采用针刀联合针灸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针刀 针灸 脑卒中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 72例脑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n=36)。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调神针法,研究组的治疗方法为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 1个月的治疗,研究组的肢体痉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Fugl-Meyer和 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通督调神针法结合夹脊穴对脑卒中后痉挛瘫痪患者进行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通督调神针法 夹脊穴 脑卒中 后痉挛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方法:80例中风后痉挛瘫痪患者随机分组各40例,对照组用西医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结果:三项评分在护理之前的比较中并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即P值大于0.05,在护理之后三项评分同时呈现明显差异,观察组的神经缺损和社会缺陷评分都更低,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值小于0.05。结论:中医护理应用于中风后痉挛瘫痪的效果十分理想,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肢体运动能力,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提高,值得应用。

  • 标签: 中医护理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