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分析卡泊芬净治疗儿童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54例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伏立康唑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实施卡泊芬净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卡泊芬净 儿童血液病 真菌病 念珠菌病,侵袭性 抗真菌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氟康唑注射液局部应用治疗耳鼻咽喉真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20年1月-2020年7月时段内收治的耳鼻咽喉真菌患者共60例,依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实验组为氟康唑注射液局部治疗,比较患者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实验组为96.67%,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30.00%,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耳鼻咽喉真菌患者,氟康唑注射液局部治疗操作,既可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还可预防或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可推广。

  • 标签: 氟康唑注射液 耳鼻咽喉真菌病 总有效率 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效果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IFD)是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及其导致的患者死亡率均较高。近年,由于新型诊断方法的出现、治疗策略的调整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IFD的流行学特征亦发生相应变化。根据IFD的诊断分级选择合理的治疗策略,有望降低HSCT后IFD的发病率及其导致的患者死亡率。笔者拟就HSCT后IFD的流行学变化、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 流行病学 诊断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靶向治疗的应用一方面改善了肿瘤的治疗;但另一方面,由于靶向药物所针对的靶点通常也是生理状态下免疫通路或者细胞通路的关键成分,从而损害正常免疫功能,导致包括侵袭性真菌(IFD)在内的感染性并发症风险增加。靶向治疗的广泛应用已经或正在使对IFD风险的认识及防控策略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血液科医师在新时代对IFD的认识与诊断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血液肿瘤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浅部真菌经盐酸布替萘芬软膏与克霉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从该时间段中于我院选取 90例浅部真菌患者多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 45例,对照组行克霉唑乳膏治疗,观察组行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行克霉唑乳膏治疗,观察组行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68.8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6.67%( P<0.05)。 结论:浅部真菌经盐酸布替萘芬软膏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克霉唑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盐酸布替萘芬软膏 克霉唑 浅部真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非曲霉属丝状真菌(N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血液研究所接受allo-HSCT后诊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NAMI的24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4例移植后NAMI患者,男21例(87.5%),女3例(12.5%),中位年龄33(10~66)岁。NAMI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88(2~856)d,10例为确诊,14例为临床诊断;19例(79.2%)发生在肺部,4例(16.7%)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1例(4.2%)发生在鼻窦;病原菌分布中根霉菌14例(58.3%)、毛霉菌5例(20.8%)、犁头霉菌3例(12.5%),尖端赛多孢子菌2例(8.3%);临床症状为发热20例(83.3%),头痛4例(16.7%),咯血、腹痛腹泻、抽搐(颅内感染)各2例(8.3%),胸痛1例(4.2%)。在18例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治疗的有效率为38.9%(7/18)。中位随访时间为自NAMI诊断后229(2~2 280)d,2年总生存率为(24.0±14.5)%。结论allo-HSCT后非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感染以根霉菌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死亡率高。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丝状真菌,非曲霉菌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初级预防急性髓系白血(AML)患者诱导化疗后发生侵袭性真菌(IFD)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所有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初诊AML患者206例(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入院后接受静脉抗真菌或诱导化疗前1个月发生IFD、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龄>65岁),其中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47例(泊沙康唑组),使用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61例(伏立康唑组),未进行初级预防IFD的患者98例(对照组)。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诱导化疗期间IFD的发生率及泊沙康唑口服悬液、伏立康唑片的药物安全性。结果(1)泊沙康唑组出现5例(10.6%)IFD,均为拟诊病例;伏立康唑组出现11例(18.0%)IFD,其中拟诊7例,临床诊断3例,确诊1例;对照组出现35例(35.7%)IFD,其中拟诊19例,临床诊断11例,确诊5例。泊沙康唑组和伏立康唑组IFD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泊沙康唑组IFD的发生率低于伏立康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泊沙康唑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伏立康唑组[12.8%(6/47)比32.8%(20/61),P<0.05]。结论(1)AML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或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可以明显减少IFD的发生率;(2)AML诱导化疗期间使用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和伏立康唑片进行初级预防IFD的疗效相当,但泊沙康唑口服悬液安全性更好。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泊沙康唑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摘要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在2005年首次制定了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IF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并先后经历多次修订。近年来, 血液肿瘤领域出现了很多新治疗手段(如靶向治疗等),使得IFD的高危人群、IFD的流行学、IFD诊治策略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IFD的诊断方法累积了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基于这些变化,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感染性疾病协作组(EORTC-IDG)和美国真菌研究组(MSG)标准、美国抗感染学会(IDSA)指南及欧洲白血抗感染委员会(ECIL)指南对我国原有IFD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本版诊治原则对流行学部分进行了相应修订;诊断体系上保留了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及未确定的诊断分层;治疗方面则仍按预防治疗、经验治疗、诊断驱动治疗及目标治疗的策略进行修订;新增体外药敏试验、治疗性药物浓度监测相关内容。

  • 标签: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治疗 血液病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的碳酸氢钠溶液联合克霉唑耳浴治疗外耳道真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为外耳道真菌的10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使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联合克霉唑耳浴(4次/d,2周),对照组使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耳浴(4次/d,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总有效率。同时对2组治疗有效的病例随访3个月,观察其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isher确切检验法比较组间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的差异。结果治疗2周,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57/60),对照组有效率为78.0%(46/59),2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随访3个月,观察组1例1耳(1.8%,1/57)复发,对照组2例3耳(6.5%,3/46)复发,2组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整过治疗过程中,2组均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5%的碳酸氢钠溶液联合克霉唑耳浴治疗外耳道真菌操作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可靠,避免全身用药,值得临床医师借鉴和使用。

  • 标签: 碳酸氢钠溶液 克霉唑 外耳道真菌病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治疗耳部真菌时使用不同给药方式的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自2019年3月~2020年4月收治的68例耳部真菌的患者当做研究对象,根据电脑随机方式分为两组,每组34例。给予参照组对应部位涂抹,给予研究组清理分泌物后贴上带有药膏的明胶海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治疗效果,研究组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使用不同给药方式的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为耳部真菌患者治疗时,耳内镜下清理分泌物后在真菌感染位置贴上带有药膏的明胶海绵能够得到更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 不同给药方式 耳部真菌病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外耳道真菌患者实施耳内镜下清理效果分析。方法:本次试验选取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了更好的进行试验研究,将会把这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外部干预,最后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最终治疗效果显示:经过一阶段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所获得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经过治病之后,所引起的并发性症状要低于对照组,(P<0.05),最终结论显示:当医务人员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技术来治疗外耳道真菌感染时,所获得的效果要比采用常规性治疗效果要好,更为理想,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外耳道真菌病 耳内镜下清理 综合性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指(趾)甲类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皮肤镜为无创检查,可通过观察小皮、皱襞、甲板等部位,快速、全面地观察早期的变化,可用于的诊断及治疗或手术效果评价。本文结合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的指(趾)甲类疾病的皮肤镜表现,总结常见的皮肤镜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的认识。

  • 标签: 指(趾)甲疾病 甲癣 甲剥离 皮肤镜检查 甲银屑病 甲黑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血液病患儿60例,其中真菌感染患儿28例(观察组),无真菌感染患儿32例(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量表获取两组患儿相关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7 d、粒细胞缺乏时间≥7 d、低蛋白血症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7 d、使用糖皮质激素≥5 d、粒细胞缺乏时间≥7 d是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2.265、2.363、3.384、5.003,P=0.021、0.024、0.001、0.001)。结论原发疾病未缓解、使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时间过长、粒细胞缺乏时间过长是血液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粒细胞缺乏
  • 简介:摘要侵袭性真菌(IFD)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以侵袭性肺曲霉菌(IPA)对患者的危害最大。早期确诊病原菌并开始治疗对于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目前的诊断技术手段存在不足。本次修订版参照国际相关的诊断和管理指南,对我国原有的IFD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进行了再次修订。

  • 标签: 血液病 恶性肿瘤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血友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通过总结一例血友病患儿的护理,探讨血友病患儿的护理方法、护理要点,观察重点,预防出血,做好出血期护理,正确输注凝血VIII 因子的方法,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一例血友患儿住院后期出现自发性出血进行综合护理、出血期的精心护理、做好临床观察、疼痛护理、饮食护理 、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健康教育与指导。结果:患儿经过16天的治疗好转出院。结论:护理人员熟知血友的病因,临床分类、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的转归,临床上做到及时、准确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做好病情观察、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取得患儿与家长的信任;护理中每班加强对患儿的观察,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发生,防止病情的恶性循环,减少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血友病 血友病甲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型流感合并川崎(KD)的临床特征,增强对型流感合并川崎的早期识别。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682例实验室确诊的型流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型流感病毒感染合并川崎病儿童共14例(KD+流组)。选择同期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28例KD患儿为KD组,28例单纯型流感患儿为流组。比较KD+流组和KD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持续时间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比较KD+流组、KD组和流组患儿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快速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酶A(SSA)、白蛋白、转氨酶和心肌酶水平。结果KD+流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11.21 ± 3.36)d]较KD组[(6.29 ± 2.21)d]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81、P < 0.001)。KD+流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IVIG)比例(42.9%)较KD组(14.3%)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41)。KD+流组患儿WBC[(13.18 ± 4.39)× 109/L]、ESR[(60.5 ± 15.82)mm/h]、CPR[55.5(17.56,61.0)g/L]、SSA[76.5(23.0,311.6)mg/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9.5(23.1,78.0)U/L]均较KD组和流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27.92、P < 0.001,F = 47.97、P < 0.001,Z = 3.15、P = 0.007,Z = 4.36、P < 0.001,Z = 2.68、P = 0.027)。KD+流组较KD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发生概率更高(57.0%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P = 0.041)。KD+流组患儿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较单纯KD组高(42.9% vs. 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P = 0.041)结论型流感合并KD患儿发热时间、明确诊断所需时间较长,其IVIG无反应型发生率更高,且血清SSA和ALT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儿童 川崎病 甲型流感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性探讨,分析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的关系,评估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的病因学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我院门诊部就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共31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为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n=151例),对照组为无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n=15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真菌变应原和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使用Student-T检验进行两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 须发癣菌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中须发癣菌的阳性率显著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变态反应性皮肤真菌感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在就诊时需要注意是否由真菌感染引起。本文针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真菌感染进行相关性探讨,分析了真菌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的关系,有助于寻找诱发变态反应性皮肤的真正病原体,为临床门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真菌 变态反应 皮肤病 过敏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真菌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1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90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取者的患者血清分别检测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水平,对真菌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结果展开分析探讨。结果 90例患者中 G试验阳性 43例,阴性 47例,阳性率为 47.8%; G试验与 GM试验并联检测的敏感度为 92.5%,高于 G试验 (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串联检测特异度为 95.5%,高于 GM试验 (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真菌抗原检测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以提高试验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和假阴。

  • 标签: 真菌抗原检测 侵袭性真菌感染 (1-3)-β-D葡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